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检查分析

2022-01-20 06:44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期
关键词:鳞癌腺癌妇科

刘 鑫

(沈阳艾迪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目前宫颈癌筛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对于女性能够有效避免后续病情恶化,提升早期诊治有效率。宫颈癌作为常见恶性肿瘤,我国近年来提高了对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视,加大了筛查范围。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宫颈腺癌和鳞癌两类,腺癌占4%~5%,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为上皮内瘤变。目前,宫颈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患者发病人群却逐渐年轻化,特别是宫颈腺癌。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区别主要在流行病学及生物学方面,这也成为了二者发病的高危因素。当下针对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治疗方式选择都以手术治疗为更加综合、有效的途径。与宫颈鳞癌相比,宫颈腺癌的发病更为隐蔽,患者不易发现,在日常生活无明显异常,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这也使大部分患者没有在发病早期及时排查治疗,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一情况对临床中宫颈腺癌的治疗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宫颈腺癌对于一些辅助治疗方式的敏感性较低,这也使宫颈腺癌患者预后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宫颈鳞癌[1]。目前有效划分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提升临床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的误诊率。为提高早期检出率,本文于本实验室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的样本中,随机选取100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实验室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患者样本中各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宫颈腺癌50例,平均年龄(46.93±2.27)岁,平均病程(3.91±0.58)年。观察组为宫颈鳞癌50例,平均年龄(47.22±2.51)岁,平均病程(3.92±0.53)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均接受妇科检查以及病理检查。②患者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②患有其他妇科疾病者。

1.3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妇科检查结果和病例特征。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妇科检查特点,包括宫颈光滑、宫颈糜烂、宫颈赘生物、宫颈桶状增大、子宫增大等特点。对比两组患者病理特征,统计出现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阳性以及肿瘤直径≥4 cm的例数[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妇科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宫颈光滑1例(2.00%),宫颈桶状增大3例(6.00%),宫颈赘生物16例(32.00%),子宫增大1例(2.00%),均低于对照组的8例(16.00%)、10例(20.00%)、26例(52.00%)、5例(1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妇科检查结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比 观察组肿瘤直径≥4 cm有10例(20.00%),淋巴结阳性5例(10.00%),深间质浸润19例(38.00%),脉管间隙浸润5例(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例(48.00%)、11例(22.00%)、33例(6.00%)、10例(2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比[n(%)]

3 讨 论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疾病,每年约有40万新发宫颈癌患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宫颈癌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3]。有研究指出,宫颈腺癌预后效果不如鳞癌,腺癌敏感性、生物特性均低于鳞癌。由于早期宫颈腺癌没有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宫颈光滑,在宫颈管内发生病变。部分患者出现浸润癌,只能通过阴道镜检查或者脱落细胞检查,才能发现病变。患者出现白带增加、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时,患者多已经进入晚期。有研究指出,宫颈癌患者中有29.60%是由于阴道排液就诊,高于宫颈鳞癌[4]。有研究指出,有67.90%的宫颈腺癌患者在术前得到确诊,有98.08%的鳞癌患者在术前得到确诊[5]。宫颈腺癌患者早期并未见特异性表现,多出现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等表现,不容易引起重视。患者在发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多经过宫颈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晚期。在镜检时可发现上皮结构,上皮增生为多层,具有明显异型性,可观察到核分裂象[6]。若患者癌细胞已经布满腺腔,很难找到原本腺体结构,无法区分鳞癌还是腺癌[7]。因此需要加强对宫颈腺癌患者妇科检查特点和病理特点的分析,提高早期检出率,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

流行病调查研究表示,患者出现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与其HPV感染、多个性伴侣、多产、多次流产、性疾病、免疫抑制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患者出现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是HPV感染,其中HPV感染具有隐匿性和持续性,患者会由于HPV病毒的作用下出现宫颈癌。伴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相关调查表明,与宫颈癌癌前病变有着直接关系高危型HPV有10余种,该病毒会出现病毒蛋白,致使抑癌基因失去活性,从而最终导致宫颈癌癌变。其中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组织类型各不相同,这也使其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HPV所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在不同类型HPV感染下,宫颈鳞癌和宫颈腺癌阳性率差异较大。因此HPV感染者病毒因素和宿主因素对宫颈癌前期筛查和后续治疗有着直接联系,多个性伴侣与过早性行为均可出现宫颈癌概率,且性伴侣数数量,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均与宫颈癌患病呈正相关。患者会由于分娩次数的增加从而导致宫颈受到创伤,在后续宫颈自主修复的过程中降低其对癌症因子的抵抗力。进而增加宫颈癌的患病概率。年轻宫颈癌患者会由于性生活频繁,从而在精液的刺激下致使宫颈癌发病概率增加,尤其是一些已经感染了HPV的女性。20岁以下的女性宫颈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于致癌物质敏感性较高,若感染相关微生物,则患病概率会呈现倍数增长。

在临床中发现宫颈腺癌术前极易漏诊或误诊,常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出血等疾病[8]。大部分患者由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就诊,就诊时需要给予妇科检查,观察宫颈管质地,若宫颈管质地较粗或者较硬,需要进行诊刮,进一步确诊,避免漏诊[9]。能够观察到宫颈外观异常,多已经进入晚期,很难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早期检出率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分辨病理检查和妇科检查结果。经本文研究,对照组宫颈光滑8例(16.00%),宫颈桶状增大10例(20.00%),宫颈赘生物26例(52.00%),子宫增大5例(10.00%)。观察组宫颈光滑1例(2.00%),宫颈桶状增大3例(6.00%),宫颈赘生物16例(32.00%),子宫增大1例(2.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很多宫颈腺癌患者存在子宫增大、宫颈赘生物等。和宫颈鳞癌患者相比,宫颈腺癌患者细胞形态更多,且宫颈腺癌的病变位置相对较深,多位于颈管内,从外观上不易观察到异常情况。在活检病理检查中,由于活检取样本位置较浅,并未深入病灶中,容易造成误诊。若患者接受诊刮术治疗,对颈管进行搔刮容易在颈管组织内混入子宫内膜,在镜下难以分娩,造成术前可能被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0]。部分宫颈腺癌的患者出现盆腔包块,在临床检查上要注意观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接触性阴道流血时,表示患者存在患有宫颈癌风险,在中老年群体中多见。

有研究针对宫颈癌患者病理高危因素展开研究,指出淋巴结阳性、脉管间隙浸润、深间质浸润以及阴道切缘阳性等均作为危险因素[11]。本文对两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照组肿瘤直径≥4 cm有24例(48.0%),淋巴结阳性11例(22.00%),深间质浸润33 例(66.00%),脉管间隙浸润10例(20.00%)。观察组肿瘤直径≥4 cm有10例(20.00%),淋巴结阳性5例(10.00%),深间质浸润19例(38.00%),脉管间隙浸润5例(10.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宫颈腺癌具有较高比例为内生型,病灶在宫颈间质深处进行,容易对宫颈组织深处浸润,易发现血管淋巴间隙,易造成淋巴转移以及血行转移,这也是宫颈腺癌预后效果较差的原因。而宫颈鳞癌具有局部浸润特点,很少出现血行转移。因此宫颈腺癌患者出现脉管间隙浸润以及深间质浸润的数量显著高于宫颈鳞癌,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大于宫颈鳞癌[12]。很多患者在就诊时误诊为宫颈鳞癌,采取错误治疗方案,影响临床疗效。通过病例特点分析,应考虑为宫颈腺癌,结合妇科检查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在临床检查和病理特征常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比子宫和宫颈表现,能够初步分辨。同时根据淋巴结、浸润特点以及肿瘤直径,可进一步分辨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鳞癌腺癌妇科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Aurora-A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