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娟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70)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原本在于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因此,地方高校理应成为应用技术型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发展实践中,地方高校过分倚重和承继传统大学的办学理路,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1],致使其与高等职业教育路线渐行渐远。2015年11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地方高校对“动手”能力教育的理性回归,同时,也内在要求地方高校教学方式向实践性转变。文章以英语翻译教学为例,在分析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理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系列教学设计,将同伴互评这一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探讨,希冀对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启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工作。2015年底,面向650所院校推动改革试点,包括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34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141所、独立学院275所,截至2019年2月,已有300所高校完成初步转型探索。
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这种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要重技重能面向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翻译在文化交流、商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地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担负着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重任,在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其英语翻译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营造真实的职业化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变革。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更多与技术创新需求匹配、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亦从本质上要求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施行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流程,加强实验、实训环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
除了教学方式向实践性变革之外,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性需求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学生培养格外重视技能,而技能的养成需自身主动学习并勤加练习,因此教学上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要我学”,形成“我要学”的主动意识。二是实现评估过程性。译文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不断斟酌、重复修改后方能更加成熟,同时,这也是学生翻译知识内化、实际能力提升的过程,评估方式自然不能只关注终结性结果,而应更注重过程。三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定位,多数学生毕业将直接进入市场择业,而合作精神则是职场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培养合作精神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职业转变。
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地方高校翻译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核心,评估方式以终结性测试为主导。这种做法导致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不足,课堂气氛压抑对立,合作性不够;重视翻译结果的评估方法,致使学生机械套用标准翻译模式,而不能掌握翻译技巧、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力图“精讲多练”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理论讲述只能点到为止、实践演练也不能充分保障的现实教学困境,造成很多学生无法摆脱“眼高手低”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关注学生潜能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来说十分重要。
同伴互评是同伴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评价彼此文稿,相互指出文稿缺点与不足,为修改文稿提供反馈意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同伴互评是多种教学理论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教学法意义。
同伴互评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动态评估理论及最近发展区概念。动态评估侧重个体认知培训与潜能开发,强调教学与评估相结合,通过中介互动实践探索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评估最大限度地接近个体认知发展过程,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未来所能”[3]。互动过程中,诸多因素诸如学习者自我身份认同(作为二语学习者还是外语学习者)、自我定位取向等得以显化并逐渐稳定。同伴互评把评价与教学、辅导、培训、矫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主张将“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上来,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互动,进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真正“变课堂教学为职业生产”。
同伴互评的另一理论基础是过程教学法[4]。这种教学法克服了学生在成稿教学法中形成的翻译可以“一次成形”的心态,从而使学习者的翻译通过多层反馈,数易其稿,日臻完善。同伴互评要求学习者评阅同伴译文,并由作者本人参考同伴意见多次修改自己的译文,这无疑会引导学习者更加关注翻译过程,主动将课堂所学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来。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内化并灵活运用翻译原理,积极完善译文,提高翻译能力,避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容易产生的高分低能现象。
合作学习理论也是同伴互评重要的理论来源。该理论主张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合作学习方式纳入教学的主要步骤,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要想取得相对全面完善的学习成果,学习者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形成知识互动。同伴互评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学习机制[5],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者组成小组,为组员译文提供反馈意见,并讨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协作,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会通过讨论与协商共同延展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翻译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伴互评的教学优点高度契合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性需求,可作为地方高校教学方式转型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同伴互评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国外学习者对同伴互评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目前,加州大学互评系统(Calibrated peer review system)、匹兹堡大学互评系统(Scaffolded writing and rewriting system)、Turnin互评系统、斯坦福大学慕课教学系统等多个平台已有效开展了同伴互评教学应用[6]。但是,我国对于同伴互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同伴互评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则更少。基于此,文章尝试将同伴互评教学模式运用于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为推进同伴互评教学顺利实施,有必要结合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需求与特点,进行系列针对性教学设计。
1.开发同伴互评测量评价量表
科学规范的评价量表对于同伴互评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译界翻译标准呈现两极化倾向,一类标准过于抽象,理论概述强,但操作性差,另一类标准过于量化,客观性强,但工作量太大。针对同伴互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笔者结合翻译教学实践,依据“信达雅”理论标准,开发了便于实际操作的同伴互评测量评价量表。量表从思想内容传递、语言形式表达、文体风格再现和文本综合效益4个维度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共包含16个具体描述项。此外,量表最后还设置综合评价栏,要求评阅者对文本做出整体评价。各描述项累加分值为100分,根据教学实际,赋予第一、二评价维度(忠实和顺畅,即“信”和“达”的标准)较高分值,赋予第三、四评价维度(神似、化境,即“雅”的标准)较低分值。经专家反复论证,量表编排合理,符合测量学量表编制规范[7]。
2.编制同伴互评反馈调查问卷
问卷用于同伴互评活动结束之后,主要调查学习者对于同伴互评/教师评阅反馈建议的采用情况以及对这种评价模式的体会与建议。问卷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计分[8],共包含4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学习者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学习者对同伴互评反馈建议的采用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学习者对教师评阅反馈建议的采用情况;第四部分调查学习者对同伴互评/教师评阅的体会与建议。
3.设计同伴互评翻译试卷文本
为测量各班级学生同伴互评教学之前的翻译能力差异状况及同伴互评教学之后的翻译水平提升情况,编制两份难度相当的英汉互译试卷分别用于同伴互评教学前后测试。此外,还需根据教学安排设计两套题目难度相当的英汉互译教学文本。在笔者进行的教学实验中,英译汉和汉译英素材均取自《科技翻译教程》英汉对译标准试题[9],文本试题库由学校命题专家编制,体裁为科技翻译类,英译汉文本每篇单词量约350个(译文约700字),汉译英文本每篇约700字(译文单词量约350个),整体难度相当。
教学实验在天津某地方高校展开,实验班级包括两组:一组为实验组,采用同伴互评教学并辅以教师评阅,该校英语翻译专业二年级4个班参加,共135名学生;另一组为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师评阅教学,同年级专业2个班参加,共45名学生。他们已具备基础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知识,但未曾进行过同伴互评教学。所有课程由同一教师讲授,授课内容相同,讲授时长一致,第一学期为英汉翻译,第二学期为汉英翻译。实验前,对6个班进行英汉互译能力摸底测验(前测),结果显示各班平均水平大致相当。测试后,根据同伴互评标准化教学步骤,开展四步教学。
1.进行同伴互评培训
为提高学习者同伴互评的有效性及专业性,教学实验前,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专门培训,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学习者合作意识。主要介绍同伴互评的内容、目的、策略等基本知识,强调同伴互评的有益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合作反馈活动。二是讲授互评技巧,提高学习者参评信心。要求学习者反馈时既要对每个错误具体化,又要关注整体内容结构。强调反馈不仅要找出不足,更要指出优点,促进同伴译文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保护其学习热情。注意对学习者评价能力充分肯定,使其确信有能力对同伴译本做出客观评价。三是进行互评示范,提高学习者评价质量。细致讲解“评价量表”,选择一篇优秀译文和一篇对照译文,依照量表进行对比性评阅讲解示范。在反复讨论并提供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清晰优秀译文的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融入自己的翻译中。四是进行集体试评,提高同伴互评有效性。开展一次集体模拟热身,让学生对样稿分组试评,按照量表给出具体分值,并提出修改建议。
2.施行过程教学干预
教学干预过程为期一学年,每位同学完成10篇翻译任务,包括英译汉5篇、汉译英5篇,每篇任务持续3周。主要有5个步骤。
第一步进行合理分组,保持男女比例和高低水平混合搭配,每组3人,由前测成绩为A、B、C的三名同学组成。
第二步学生翻译初稿,学生课下独立完成翻译任务初稿,并上交4份匿名打印稿(保留学号),3份供同伴互评使用,1份供教师评阅使用。
第三步开展同伴互评,控制组和实验组教学过程分别按图1和图2进行。其中,同伴互评教学环节包括4个:一是将3份不同匿名译本和3份量表分发各互评小组,小组讨论评阅,但成员须独立打分,进行书面修改评价并签名。完成后,依此模式换发3份不同译本与量表再重复两轮。二是互评结束后,教师收回译本进行评阅,并对全部量表进行统计分析。三是将3份译本及3份同伴反馈量表下发原译者,译者根据意见完成二稿。四是教师再次回收全部初稿及量表存档,并对认真负责的反馈意见进行张贴示范。
图1 教师评阅教学步骤
图2 同伴互评教学步骤
第四步教师评阅二稿,课内讲评译本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组织师生互动式大讨论,得出共识,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
第五步最终定稿,实验组学生根据讲评建议与师生讨论意见修改译本后定稿,教师根据量表对定稿最后打分并书写反馈评语。
3.开展问卷调查访谈
为验证同伴互评/教师评阅反馈意见采用情况,实验结束后一周随堂发放调查问卷,请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填写。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同伴互评教学的态度及意见,随机选择20名实验组学生进行访谈。
4.收集教学实验数据
数据收集由任课教师在不同授课阶段进行,数据包括4类,分别为:前后测成绩、调查问卷、回顾式访谈记录、所有翻译文本及教师/同伴评阅意见。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系列教学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表明,将同伴互评教学模式运用于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效果良好。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同伴互评持积极的接受态度,有88.9%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能够提高个人翻译实战能力;在20份访谈中,有17位受访者表示自己乐于接受同伴反馈并认真修改;从数据统计情况来看,同伴反馈的平均采纳率超过了76%(图3)。为检验学生翻译能力提升情况,对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两组班级成绩的均值和方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出控制组6.4分,标准差较控制组降低一半,表明“同伴互评+教师评阅”组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且成绩相对稳定(表1);按成绩高低分为优良中差四组后,可以看出实验组班级中良等组的学生占比(61.3%)较控制组(25.5%)有很大提升,表明组合教学使不少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了良等组,教学效果显著(表2)[10]。
图3 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建议采纳情况
表1 控制组与实验组均值方差分析
表2 优良中差分组分数均值及占比
对于学校层面,有利于在教学方式上体现职业导向性。同伴互评注重营造真实职业的教学情境,能够在有限的课程安排中,既传授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为其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保障,使其与职场标准无缝对接,便于职业角色平稳转变,从而改变“学校转而不变,教师改而无效”的尴尬局面,促进地方高校真正意义上向应用技术型转型。
对于教师层面,有利于在教学安排上推进个性化教学。同伴互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控制课程整体走向、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这使得教师可从中国式大班授课、批量评改译文等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在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学生个性问题的辅导,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实践的应用,开展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层面,有利于在个人能力上实现全面化发展。同伴互评教学从3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养成科学学习习惯。同伴互评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集体感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自信心,完善社会交互能力。二是提高实战翻译水平。多次“身临其境”地评阅锻炼,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熟练运用于实践。作为评阅人的地位变换强化了学生全局意识,激发其主动利用网络、专家等多种途径整合知识,经反复练习,学生可将翻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技巧、火候)固化为自身能力。三是激发学习潜力。同伴互评与教师评阅组合教学能为学生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案,提供带有挑战性的个性化教学内容,激发其潜能,使其达到更高水平。
同伴互评教学实验启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把握3方面重点。
一是采用科学规范的同伴互评评价量表。教学实践表明,科学规范的评价量表是同伴互评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学中,参照量表进行评阅不仅使同伴的评价活动规范有据,而且被评阅者可根据量表详细了解自身译本每部分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找出改善办法、提升翻译能力。本文采用的评价量表简便实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在地方高校英语翻译同伴互评教学中推广。
二是发挥教师在同伴互评中的指导作用。同伴互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预设翻译情景,加强遣词造句练习,尽量做到源语与目的语的意义对等,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生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鼓励学生撰写翻译日志,真正关注学生的翻译过程,避免仅以翻译成绩论高低的做法。
三是推行“教师培训+同伴互评+教师评阅”循环模式。研究发现,经过培训的同伴互评活动效果更佳,但一次性培训难以解决互评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持续培训是必需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阅由于关注点不同,不可相互取代,因而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以求发挥两种反馈方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