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2021年全国乙卷选择题比较情境的分类与解析

2022-01-19 03:20陕西李重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6期
关键词:乙卷分封制史实

陕西 李重阳

选择题命制主要由立意、情境和设问三要素组成,其中情境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随着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逐渐成为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式。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化的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比较是常用的历史研究方法,也是历史试题情境创设的常用技术手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2021 年全国乙卷有半数以上的选择题运用显性或隐性比较的思路创设情境,其中不乏创新之举,反映了命题人对新时代高考命题的思考和探索,指明了未来命题的新方向。

本文就试题结构和呈现方式,将2021 年全国乙卷选择题比较情境分为四种情况,逐一举例分析,意在帮助学生快速辨识情境中的比较要素,准确理解试题主旨,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方法,并希望引起广大教师对试题情境的关注。

一、以同一历史现象的变化为主线——顺藤摸瓜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随时空流转而不断变化。命题人根据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时空顺序,撷取长时段教材叙述相对简略或表述用语与教材有别之处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发展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长河的变化,厘清历史概念的源与流、形与质,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实质的能力。如:

例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D)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早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创制于西周初年,它奠定了周王朝“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政治秩序。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分封制被正式废除。本题通过分封制下采邑数量增多(变化)这样一个历史细节,将其置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中,展示分封制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要求学生能将采邑数量的增多与时代变迁中政治势力、社会经济的演变建立内在关联,揭示其中的因果逻辑。

清楚试题情境后,可将题干概述为:分封制下的贵族,在西周中期以后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到了春秋时期就更多了。这一历史时期,贵族土地和人口增多的途径既有上一级贵族的赏赐,还有武力掠夺、驱使奴隶开荒等,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开垦荒地。荒地被开垦为耕地,粮食增加了,人口自然也就增多,贵族们的“采邑”也就越来越多了,因此答案选D项。

还有一些学生选了C 项,理由是诸侯国国君权力巩固了,就会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大夫也就会得到更多的采邑了。这在逻辑上似乎能说通,但却忽略了当时贵族并非仅仅只限于大夫,还包括诸侯、士、卿等;另外,大夫土地增多和实力增强,有时也会挑战和削弱诸侯的权威,如春秋后期就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情况。

所谓“顺藤摸瓜”,就是扭住历史事物发展的主体和主线,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而无需过度关注其他的枝蔓。“采邑”的变化,反映了分封制的演变;分封制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以多种同类史实的比较为主题——审视异同

就选择题而言,单一同类史实的比较类试题在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而2021 年出现了以表格为载体的两类史实对比的新题型,这对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有了新的突破。2021 年全国乙卷第25、31 题要求学生能对表格中的文字、数据材料分别进行辨别、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提炼和解释的能力。而且材料类型丰富多样,配合不同类型材料的转换和应用,也有利于实现试题情境和考查形式的变化创新。如:

例2.(2021·全国乙卷·25)

据表1 可知,在此期间(A)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表格中有两类史实的对比,除了民户数量的变化,还有“六郡”地理分布的差异。多数学生只关注了数据的变化,忽略了表中的文字材料。即使注意到文字材料信息,但由于地理知识的欠缺,不知道汝南属于淮河流域,而南阳在长江以北,也会出现无所适从,一头雾水的情况。

从表中古今地名对照,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判断出代郡、太原属于北方黄河流域;豫章、零陵、南阳基本属于长江流域;汝南基本属于淮河流域;从表中数据对比,可知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代郡、太原、汝南三郡民户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南阳、豫章、零陵三郡的民户数量则呈上升趋势。只有将这两类信息重叠交错、分类组合,才能得出全面、合理的信息。如从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地处黄河流域的代郡、太原民户数量下降;地处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民户数量上升;地处淮河流域的汝南和长江以北的南阳民户数量有升、有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太原;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零陵等。

只要能对其中任意一条或数条或全部信息给予既符合史实又符合逻辑解释的就是正确选项。“符合逻辑”是指要考虑导致民户(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政府政策等,“符合史实”是指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六郡”是否存在或发生过上述事实。A 项“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恰当地阐释了地处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民户数量上升的缘由,故选A 项。其实合乎情理的解答有很多,如“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也是正确的。但本题为单选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 项是最符合的。

这种多重史实比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信息的搜集、筛选、分类、整合、提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史实比较的结果,则是信息分类整合的重要参照物。同时也提示教师,培养和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从线性、简单的情境转向立体、复杂的情境。

三、以对同一史实的认知为话题——弦异音同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包含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客观存在过的过去,二是我们对于过去的主观性理解。前者是‘史实’,后者则是‘史识’,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史识”就是历史认识,由于政治立场、个体认知、人生阅历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主体对同一历史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不同认知”不可简单认定为彼此对立,矛盾冲突,有时更多的是相互补充。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和34 题,都以反映同一时代不同主体对同一史实的认知为情境,考查学生整合历史认识,探寻历史事实的逆向思维能力。如:

例3.(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C)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本题将宋朝政府、苏辙、郑至道三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知,组合为试题情境。三方的认知,分开看平淡无奇,把它们汇集起来,便大有深意,更像是用命题语言表述的研究作品。诚如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所言:“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散落零乱时,似无价值,一经搜集排比,意义便极其重大。”

试题设问指向对宋代社会历史特征的考查。针对当时的某种社会现象,官府从维护国家稳定的立场出发,强调“农业是国之本”,告诫民众“毋舍本逐末”;“一门三学士”之一的苏辙觉得整个社会都涌向科举考试,人人都梦想成为士大夫集团中的一员;郑至道则主张行行都能养家糊口。三种不完全一样的历史认知同时并存,互相校正,将其贯通一体,发现三者都与宋代相对宽松自由的“择业观”有关联。

宋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只造成了自耕农的衰退和租佃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农民的流动性;“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禁公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和士、农、工、商皆允许应举入仕的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吸引、扩大了士子的来源;工商业发达,坊市制度被废除,“重视内外贸易,对外主动招商,对内鼓励流通,政府商税收入增长超过了农业税收”,客观上吸引了更多的从业者。这些事实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体间流动性的增强。

此类基于简明扼要的多重认知反向探源复杂多样历史事实的试题情境,极大地提升了选择题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广度和灵活性。虽然历史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不可否认它也有一定的客观性,找出题干中多重认知的“同音”“共情”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四、以比较为历史叙述的方法——捊清题意

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借助不同的历史叙述逻辑和叙述方式,重在传递历史信息。高考试题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受篇幅和字数的限制,为确保试题脉络清楚、通俗易懂,选择题常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讲述历史故事、刻画历史细节、展示逻辑层次,再现历史场景。如:

例4.(2021· 全 国 乙 卷·33)18 世纪90 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 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 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B)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本题以大革命时期法国国民会议的相关规定为切入点,采用比较的手法构建了子女与父母关系发生变化的试题情境。分析题干信息,学生只要抓住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就能精准把握题干叙述的内容:国民会议(法国大革命)取消了父母、家族随意处置孩子的权力;规定由专门法庭审理20 岁以下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而21 岁以上的孩子不再受家长的监管。题外之意就是告知法国公民,孩子不是父母和家族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他们是受政府保护并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

国民议会的规定说明法国大革命践行了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社会契约学说和天赋人权学说,用鲜活的事实表明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先导,彰显了法国大革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抗中世纪的家族、家长制,对新型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辨识比较的主体并梳理“变化”前后的区别,挼清题意;联系题干中的时空概念,衔接所学知识,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探求史事的内在联系,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尽管高考试题年年都以主干知识的考查为主,而且起伏不大,但学生还是会屡屡出错。其根本原因是高考测量的不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程度,而是以主干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查学生在陌生、复杂和开放的试题情境中整合材料信息,建构知识体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重新理解、解释主干知识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换个情境、换个角度,主干知识常考常新。试题情境犹如万花筒,一晃一摇就是一幅新天地。关注试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在试卷评讲中重视对情境的分析和整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乙卷分封制史实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勘误说明
破解高考词汇障碍之熟词生义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