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角下区域“双师课堂” 应用模式的初步探索

2022-01-19 01:25王铁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双减

王铁铮

【摘 要】2021年,北京市教委大力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应用研究;同年7月,“两办”发布“双减”指导意见,两个文件中对于总体育人目标和当前的课堂教学都做出了方向性指导。本文以落实“双减”重点任务为目标,探讨区域开展“双师课堂”的建设和应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双减;双师课堂;优质均衡发展;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1-039-03

2021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应用,总体设计为“3+4+5”,即打造三个课堂,构建四种能力平台,形成五个工作机制。“打造双师课堂”作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目的是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新型课堂教学应用场景,提升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16条)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17条)”是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

北京市各区在前期针对“打造双师课堂”的任务均做出了各自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探索。笔者认为在当前大力推进“双减”工作的总体态势下,以“双减”重点任务为引领,将“双师课堂”的建设应用与“双减”工作统筹规划、有效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面向区域优质均衡发展谋划“双师课堂”布局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双师课堂”是指在同一堂课上由两位教师来共同教学,一般是一位教师线上授课,另一位教师在教室内辅助管理。线上授课的教师主要任务是进行知识的讲授,辅助教师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秩序维护、答疑、辅导。线上授课的教师一般情况下是教学能力突出、课堂综合素养高的骨干教师,而辅助教师相对普通一些,这种组合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以强带弱,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由此可见,“双师课堂”的本质是一定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与调优,是从资源供给角度上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那么在区域内进行“双师课堂”的优质资源配置时,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综合谋划。

1. 就近原则,小区域内校际联动

就近原则,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进行组合,这些学校可能是在同一个中心校或者学区内,学生情况相近。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时,教师更容易把握课堂,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的作用更加精准。

2. 中心带动,大范围内协同引领

中心带动,主要是基于学校整体实力的考量,将一所综合实力突出的强校与几所普通校相结合,形成共同体,大多数表现为城乡校级结合。城内强校将自己的优质资源输送到普通学校,达到均衡提升的目的。

3.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强强联合,主要是基于单个学校优势学科进行统筹考虑,以学科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学校组合,通过互相的优质资源补充,达到双方(或几方)共同获益的目标。

4. 灵活配置,突破管理边界

灵活配置,是从单一学科或某种优势资源出发,突破地域、学校、学段界限,由区级统筹区内、区外优质资源形成“讲师团”“微课程库”,有针对性地为需求学校进行优质资源配给,满足差异化需求。

上述四种思考仅是从“两横”“两纵”的维度对常见的一些“双师课堂”的组合方式进行描述。各个地区在实践中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将产生更多特色组合,从而在布局层面上突出“双师课堂”实效,促进“双减”工作中“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达成。

面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双师课堂”应用场景

“双师课堂”的预期目的是通过输入优质资源的方式来改善目标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双师课堂”的供给不应单纯局限于师资,优质的教学实录、基于知识点的微课、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作业设计等各种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资源均可以作为双师课堂的输送内容,是另一种形式的“师”。

1. 自助提升式

自助提升式,源于教师自身和授课班级对于课堂教学提升的需要。教师根据在备授课中所遇到的难以突破的关键点,引入市、区、校各级优质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播放课堂实录片段、微课讲解或者采用优秀的教学设计、素材进行课堂实施,达到自我学习和授课班级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2. 交互体验式

交互体验式,基于对线下课堂教学的模拟,使学生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获得与传统线下课堂相近的课堂体验。

3. 研修共享式

研修共享式,主要以整堂课例作为优质资源进行输送,参与学校的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方法过程把控,学生获得知识要点。同时,课堂结束后,各方教师可以基于本节课例开展线上互动研修,进一步发挥“双师课堂”效能。

4. 协作创新式

協作创新式,是基于“双师课堂”总体思路下的各种潜在的创新应用的概括,是教师在熟知课堂平台功能后,自行设计的多种探索和尝试性应用。比如“双主讲分阶段授课”“大单元教学协同授课”“双辅导合作探究”“跨学科远程辅助”等。

面向“互联网+”实施“双师课堂”的技术性要素

“双师课堂”是利用互联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性应用,目前各个地区都在进行尝试,尚未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课堂”的应用与疫情期间开展的大面积直播教学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关于优质资源

对这些优质资源的筛选、汇聚、更新,在市、区各级应进行统筹考虑,为教师提供简易快捷的资源获取途径。同时,教师在使用课例、微课等教育资源时需要结合授课班级的学情,对资源进行筛选。尤其是使用课例的情况下,课例中教师的讲授是否与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相匹配,需要慎重思考,可适当选择其中部分内容,非全盘引用。

2. 关于“双师”

双师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他们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两位教师在课前进行深度的协同备课,主讲教师充分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学情,以求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安排,避免出现“夹生饭”。辅助教师通过协同备课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安排,从而有效配合主讲教师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做好答疑辅导的准备。前期协同备课在地区差异较大的双方开展双师教学时尤其重要。这个过程中区域教研部门需要有效参与进来,发挥引领、指导、组织、协调作用。

3. 关于“体验”

双师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较为陌生的事物,相对于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交流,“教”与“学”都面临着挑战。为了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尽快熟悉新环境,适应新课堂,在双师教学开展初期的应用模式应该尽量提供与传统课堂相近的教学体验。

其中一个重点是师生的交互,让教师能够“把握”到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因此,建议双师教学实践初期,组织参与双师教学的班级控制在1~2个范围内,主讲教师本地课堂不安排学生,避免主讲教师精力过于分散,产生仅与本地学生互动交流、远端学生都得不到重点关注的情况。

4. 关于平台和设备

相对于互联网上直播授课的“独角戏”,双师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与课堂反馈,实现教师依据学生课堂即时反馈进行的教学调整与优化,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因此,“一台笔记本+PPT+网络平台”的简易直播结构,不能满足双师教学的需要。

主讲教师端在基本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大屏、实物投影等)之外,还需要配置可以进行人物追踪的教师专用镜头、提供远端学生图像的反馈屏幕、高清晰度的MIC、多路视音频采集、编码、传输、控制的智能终端。通过这些设备的集成,实现教师讲授、教学课件、板书等关键内容的输出和远端学生学习过程、练习资料的音视频反馈。

平台建设建议以区级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内各双师教学点智能终端的集中调度与灵活配置,满足基于互联网的转发、录制、直播、点播的需要。

需进一步探索的现实问题

在区域内开展“双师课堂”的应用探索是较为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教学、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政策文件中对一些问题做出了方向性指导,但具体到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比如,开展双师教学会带来工作量的变化,课时薪酬如何合理界定;双师教学中输入校与输出校之间的引领协作机制如何建立;主讲教師与辅助教师地位不同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相应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对于双师教学的效果考评制度以及奖励激励机制等实际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双师课堂的效果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下一阶段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和完善的研究方向。

将“双师课堂”建设应用与落实“双减”重点任务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向相对薄弱校输送,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