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创作曲集》与《阿炳曲集》出版始末

2022-01-17 08:13
齐鲁艺苑 2021年6期
关键词:刘天华版权页二胡

张 艳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刘天华创作曲集》《阿炳曲集》相继出版,它们的问世,对于二胡、琵琶领域乃至整个音乐界来说,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曲集”凝聚了刘天华、阿炳音乐创作的精华,是他们心血的结晶,也是老一辈民族音乐工作者辛勤耕耘的重要成果,曲集一推出便立刻受到了我国民族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建国初期缺资料、少教材的二胡、琵琶界来说,无异于暗室逢灯、绝渡逢舟。

《刘天华创作曲集》《阿炳曲集》的初版、再版、重印,伴随着我国音乐出版机构的变迁而进行。因此,回顾这两本曲集出版的前前后后,不仅对研究我国二胡、琵琶演奏艺术乃至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寻我国音乐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国时期,我国的民乐(那时称“国乐”)已经呈现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态,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陈洪先生当时曾愤然指出:“我国之可以说是音乐者,老早已经寿终正寝。今日之所谓‘国乐’,不过是戏班里,女伶台上,吹打班里,盲公盲妹和‘卖白榄’流之者,所奏所唱的几首烂调。”[1](P120)

就在国乐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刘天华先生为代表的国乐界开明人士,毅然挑起了改造国乐、振兴国乐的重担,他们“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华,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2](P245)为弘扬民族音乐,使民乐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刘天华先生着力改革了民乐的记谱法、演奏法、教学法,并且借鉴西乐创作手法,先后创作了多首二胡、琵琶独奏曲、练习曲,以及民乐合奏曲。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的努力,将本已沦为“叫花子讨饭工具”的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一举推上了我国高等学府的讲堂,推上了殿堂级的舞台,让它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音乐院校、演出团体相继建立。随着音乐创作、演出、教学事业的广泛开展,音乐类图书的出版发行事业也渐趋繁荣。其中有关二胡的出版物在音乐类图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对我国二胡艺术的教学、演奏以及未来发展产生广泛影响的两本重量级著作——《刘天华创作曲集》和《瞎子阿炳曲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一、《刘天华创作曲集》的初版与我国音乐出版事业之开创

《刘天华创作曲集》于1951年11月在上海出版。从该书的版权页上可以看出,其属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资料丛刊,主编者:中央音乐学院,编者:刘育和。

该书的主要内容(原文系繁体字横排)如下:[3](P5)

引言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

李元庆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刘半农

刘天华先生年表

刘天华先生遗影

刘天华先生手稿

二胡部分

一.二胡述要

1.二胡曲调在工尺谱中之相当调名

2.二胡定音标准

3.二胡多把演奏法

4.二胡曲谱符号说明

5.二胡内外弦音位

一.D调(小工调)音位图

二.G调(正宫调)音位图

二.二胡练习曲四十七曲(略)

三.二胡独奏曲十曲(略)

琵琶部分

一.琵琶述要

1.弦序及指序符号

2.右手指法符号

3.左手指法符号

4.其他符号

5.琵琶bE调(小工调)音位图

一.散按各音音位图

二.泛音音位图

二.琵琶练习曲十五曲(略)

三.琵琶独奏曲三曲(略)

合乐部分

变体新水令

后记

刘育和

从该书的“引言”中可以看出,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刚刚成立,5月间便“在院内促成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委员会的组成,刘天华先生创作曲集的编订,和纪念音乐会的举行”[4](P7)当时“刘先生的二胡弟子储师竹、蒋风之、陈振铎三同志,他的令弟刘北茂同志,他的琵琶弟子曹安和同志,和他的女儿刘育和同志,都荟集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课或职务。时间、地点和人才,三者适成理想的配合,刘天华先生创作曲集的编订,乃更成为可能。”[5](P7)

该书“由储师竹、蒋风之、陈振铎、刘北茂、刘育和等五位同志分别整理刘先生的二胡创作十曲;由曹安和同志整理他的琵琶创作三曲……由杨荫浏同志担任曲调的校勘和钢板的抄录工作。”[6](P7)

“引言”还告诉我们,该书的编辑和校勘所根据和参考的资料有如下四类: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的《音乐杂志》;1933年出版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刘天华亲传并已有甚高造诣的弟子的演奏;《音乐杂志》及《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以外的其他版本。

而在书末的《后记》中,刘育和女士再次提到这项工作时,是这样写的:“本书编辑校勘,根据下列各资料:1.存留着的一部分遗稿。2.国乐改进社编行的《音乐杂志》。3.《刘天华先生纪念册》。”[7](P80)

这里两次提到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是刘天华先生逝世的第二年(1933年),在他的胞兄刘复(刘半农)先生主持下,由他的朋友和弟子通力合作编纂而成,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八个单位捐资印刷,国立北平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的编辑印刷,在我国二胡、琵琶乃至民族音乐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该书的编辑印刷,分别使用了中、英两种文字及工尺谱(管色谱)、五线谱两种记谱法,并各自单列了目录。其中中文部分的目录(原书系繁体字竖排)是:[8]

遗像,手稿,遗物等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刘 复

纪念刘天华先生(译文)

雷 兴

南胡独奏谱(管色谱)

琵琶独奏谱(管色谱)

合乐谱(管色谱)

南胡练习谱(管色谱)

琵琶练习谱(管色谱)

南胡说略

陈振铎

哀挽录

英文部分内容基本与中文部分一致,但所有的曲谱采用的是五线谱记谱法。另外多了一首陈德义(Chen Teh-y)先生为追悼刘天华先生而创作的钢琴曲。

《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的编辑印刷,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当时民族音乐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书中登载了文学艺术界名人黄自、汪颐年、冯文炳、徐诵明、余上沅、袁敦礼、张友鹤、扬仲子、梅兰芳、张恨水、吕叔湘、胡赞平等撰写的挽联、感言,由此展示出的强大阵容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的编辑印刷,集中反映了刘天华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后人研究、学习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刘天华先生,研究民国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界的态势之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为18年后《刘天华创作曲集》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依据。

将《刘天华创作曲集》与《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作一比照,会清楚地看出前者中的“书亡弟天华遗影后”“刘天华先生遗影”均来自于后者的有关章节。而“二胡练习曲四十七曲”“二胡独奏曲十曲”“合乐部分”分别来自于《刘天华先生纪念册》的“南胡练习谱(管色谱)”“南胡独奏谱(管色谱)”“合乐谱(管色谱)”,只是在《刘天华创作曲集》中,将“南胡”改称“二胡”,由原来的“管色谱”(即工尺谱)记谱,改用了简谱记谱。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1933年出版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就没有1951年初版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一版再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

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主编的《刘天华创作曲集》,于1950年6月油印了300册,同年10月改订后交上海万叶书店,1951年11月,上海万叶书店首次出版发行。(见图1)

该书的版权页标明,出版者:钱君匋。钱君匋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出版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著名的音乐出版家、书籍装帧家,他创办的上海万叶书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前身。可以说《刘天华创作曲集》的出版,是伴随着我国音乐出版机构的创建及发展而进行的。

民国时期,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都是由私营书店或民间机构各自经营,所以那时的图书出版物,版权页上标注的出版发行机构,大都是私营的“XX书店”“XX书社”“XX书局”“XX乐社”,甚至“XX商店”。钱君匋先生创办的万叶书店也属此类。

万叶书店是1938年1月由钱君匋先生联合另外6位友人共同出资在上海创办的。创办初期,书店多编辑出版文学、美术、音乐、儿童类图书等普及性读物。后来出版的图书档次逐渐提高,甚至出版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音乐类书籍、乐谱。新中国成立后在朋友,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缪天瑞先生的建议下,干脆把万叶书店转向了以编辑出版各类音乐书籍、乐谱为主,并逐渐在音乐类图书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方面,创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出版发行音乐类图书的佼佼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权领导下的各项工作都处在过渡期,尚未完全走上正轨。图书出版也不例外,所以《刘天华创作曲集》的出版,交由在音乐图书编辑出版方面经验丰富的上海万叶书店,当属情理中事。

继1951年11月初版之后,万叶书店又分别于1952年11月、1953年4月,先后推出了《刘天华创作曲集》的第二版和第三版,三版共印刷13000册,如此印数,即便与当今出版的音乐类专业书籍印数相比,也足可以令人瞩目,可见该书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以及社会影响之广泛。

为扩大业务,1953年6月钱君匋先生又以万叶书店为核心,联合了同是私营性质的上海音乐出版社、教育书店,共同组建了“新音乐出版社”。也正因为如此,1954年1月《刘天华创作曲集》再次出版时,在版权页上,虽然出版社地址一项仍然标记的是原“万叶”时期的地址,但在版本号方面,并未延续“万叶”时期称为“第四版”,而是重打锣鼓另开张,标记为:“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第一版,印数1—3000册”,在“出版者”一项,明确标记了“万叶 上音 教育 合并组织 新音乐出版社”。当然,对于“万叶”时期的出版,在这里也留下了一笔:“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三年四月万叶三版累计印数13000册”,以示这次出版与原来的“万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954年我国掀起了工商业界公私合营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钱君匋先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决定带领上海新音乐出版社,走公私合营的道路。经音乐界朋友牵线搭桥,钱君匋先生北上京城谈判公私合营事宜,经商定,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部与新音乐出版社公私合营,最终于1954年10月11日,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统领的专业音乐出版机构——音乐出版社,赵沨任第一任社长,章枚、钱君陶任副总编辑。

音乐出版社成立之初,原来的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工作人员和设备并未立即搬至北京,所以1955年2月,当以新成立的音乐出版社名义出版《刘天华创作曲集》时,版权页上标记的是:“第一版上海第二次印刷,印数3001—7030册”。但这次出版并未再出现有关万叶书店时期一至三版的文字记载,从“印数3001—7030册”上可以看出,显然是承接了“新音乐出版社”发行的“印数3000册”。否则,公私合营的“音乐出版社”才刚刚成立3个月,在其“第一版上海第二次印刷”之前,并未曾有过“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这“第一版上海第二次印刷”从何接续而来的呢?从那时起,在音乐出版社历次出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版权页上,都沿用了“1954年1月上海第一版”这一标注,而这个日期距离音乐出版社成立还差9个月呢!实际上,这一日期正是私营性质的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该书的日期。

“新音乐出版社”与“音乐出版社”虽仅一字之差,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前者是私营性质的书店,后者却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公私合营的音乐出版机构。公私合营的音乐出版社尚能够将私营的新音乐出版社出的那一版纳入自己的出版序列,却没有把在音乐出版界更有影响的万叶书店时期的“三版”纳入其中,不能不令今人有些疑惑。

图1 《刘天华创作曲集》初版封面 图2 《瞎子阿炳曲集》初版封面

二、《瞎子阿炳曲集》的早期版本

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另一部有关二胡的重头著作是《瞎子阿炳曲集》。该书的出版历程与1951年11月出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基本相同,只是出版时间略晚一点,于1952年2月10日初版。这两本书同属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资料丛刊,由“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见图2)。此三位合编者,都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界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其中杨荫浏、曹安和,曾主导并亲自参与了阿炳二胡、琵琶音乐的抢救工作。

1954年2月,《瞎子阿炳曲集》与《刘天华创作曲集》一样,改由三家联营的新音乐出版社出版,这一版重新设计了封面,但书名没有变化;版权页上的“主编者”一项,由“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改为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是一个月后的事,而版权页上“主编者”的提前更名,则预示着该机构的成立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关于印刷次数的标注项目与同一时期出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形式一致,除了有“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日新一版第一次印刷,上海印1—2000册”以外,仍然注明了“一九五二年二月至一九五三年四月万叶二版累计印数5000册”字样;“出版社”则标注为:“万叶 上音 教育 合并组织新音乐出版社”。

1955年9月以人民政府领导下的音乐出版社名义推出的《瞎子阿炳曲集》,版权页上标有“一九五四年二月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一九五五年九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此后,该书的第一版于1956年1月在北京第二次印刷;195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上述北京的3次印刷,版权页上都保留有“1954年2月上海第一版”字样,而这一时间出版的“第一版”,实际上与同一时期出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一样,并不属于公私合营后的音乐出版社,而是属于之前的私营新音乐出版社。

1957年8月北京第四次印刷的是“修订版”,这一版所做的修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名由原来的《瞎子阿炳曲集》改为了《阿炳曲集》,封面“杨荫浏 曹安和 储师竹合编”未再出现,且版权页上也未保留三位合编者的姓名;版权页的书名下面加入了“(修订版)”字样。在目次及正文中,对阿炳的称呼改变了原先采用的民间习惯性用语,“阿炳”前面的“瞎子”二字全部删除。

2.在此前几次印刷的版权页上标注的“一九五四年二月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改成了“1954年7月上海第1版”,而回看《刘天华创作曲集》版权页上同一性质的“1954年1月上海第一版”却始终未变。至于这次《阿炳曲集》版权页上的这一改动依据及动机是什么,尚不得而知。而且据笔者所见,从那之后所有该社出版印刷的《阿炳曲集》,版权页上皆沿用了“1954年7月上海第1版”这一标注,足见此改动对后来该书的出版影响之大。但遍查有关资料,并未见到1954年7月出版的版本,况且这一出版时间距离音乐出版社诞生还有3个月,何来另一个“音乐出版社第一版”?关于这一点,尚有待方家解惑。

3.除了在记谱、弓法、指法等方面作的订正外,在内容上也有所修改、补充。例如在旧版“阿炳小传”一节中,对于阿炳的身世是这样写的:“他的父亲和母亲很早就死了;他的父亲究竟叫什么名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从小就过继与本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做儿子,成了一个小道士。”[9](P5)但在1957年8月的修订版中,该文原作者杨荫浏先生将其改为了:“阿炳原来是本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儿子,由于在旧时代中,道士公开娶妻,会给人轻视,所以阿炳一生下来,他的父亲就只能隐瞒着,而说是别人过继给他的。”[10](P1)“文革”后,1979年《阿炳曲集》再次出版时,又一次做了修订,而且修订的幅度比较大。但是“阿炳原来是本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儿子”的这一说法,并未改变。

对比《瞎子阿炳曲集》与《阿炳曲集》的目次,还可以看出,修订后的文字部分,由原来的九项,增加到了十二项,详见下表:

在上表中,《阿炳曲集》目次中增加的“10—12”三项,由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黎松寿先生撰写。黎松寿先生与阿炳是同乡,青少年时期就与他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对他的演奏甚为熟悉。后来也正是经黎松寿先生牵线搭桥,促成并亲自参与了阿炳二胡、琵琶音乐的抢救工作,书中收录的3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就是根据那次录音记录整理的。

三、结语

《刘天华创作曲集》与《瞎子阿炳曲集》的出版,伴随着我国音乐出版机构的变迁而进行。1966年“文革”开始后,我国的绝大部分艺术表演活动被迫停止,音乐出版社也随之撤销,除少量人员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外,大部分人员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形势趋于稳定,音乐表演及出版工作亦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1974年8月,原音乐出版社建制终于得以恢复,并从此改称人民音乐出版社。

因受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刘天华创作曲集》与《瞎子阿炳曲集》于1964年4月各自行刊一版之后,便中止了发行。直到15年后的1979年8月,才同时恢复再版。

《刘天华创作曲集》与《瞎子阿炳曲集》,是刘天华、阿炳心血的结晶,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如今,人民音乐出版社及其他各类出版机构,以不同版本、不同书名出版印刷的这两本书,已难计其数。仅以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刘天华创作曲集》为例,“文革”前的1957年8月至1958年8月,短短一年间就重印了4次,计60000多册,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多年来,这两本书早已成为广大二胡、琵琶学习、演奏、教学、研究人员必备的案头书籍,其中的曲子,也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世经典。

《刘天华创作曲集》与《瞎子阿炳曲集》,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万叶书店初版,至今已有70年。回顾这两本书出版的前前后后,我们在赞佩刘天华、阿炳过人才华的同时,不能不为我国音乐界、出版界的前辈在选题、编纂、印刷、发行等方面表现出的远见卓识、慧眼识珠而心生敬意,我们衷心希望当今之音乐界及出版界,能为社会多多奉献像文中这两种曲集那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好书、好作品。

猜你喜欢
刘天华版权页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版权页声明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一把二胡
出版学视角下的“抄经列位”
不宜投资的旧书
国乐改进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