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以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1-17 08:13李军红侯传勇
齐鲁艺苑 2021年6期
关键词:芙蓉历史生活

李军红,侯传勇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00014)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过去的遗留物”的聚合空间,蕴含着城市的文化基因,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塑造城市气质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目前,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方面,历史文化学者和建筑规划学者们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保护更新理论、空间风貌整治、保护规划完善等方面,在如何赋予历史文化街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成为城市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等问题,则关注不够。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通过对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动力的研究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检视

从1986年《关于请示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提出对于特色街区进行保护,到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逐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重点已从单纯的对建筑遗产单体及群落的原真性复原转向街区的整体性保护利用,已经由核查规划、修缮保护转向提升街区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深层领域,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如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南锣鼓巷等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重生,成为当地的城市会客厅,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遭到破坏。一方面由于历史街区拥有较好的区位而成为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盲目拆除了大量历史建筑,存在着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现象,在建筑的修缮过程中只追求对外形的简单模仿,抹去了历史的痕迹。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街区的历史和文化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仅是对街区历史的简单罗列展示,街区历史人文风貌没有全方位呈现,也导致历史街区在定位上不明确,呈现同质化。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生活演进的断裂。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活态展示场所,而这种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多依靠原住民的衣食住行传递出来。一些街区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对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的保护,采用大规模腾退的措施导致原住民被迫迁移出街区。街区原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空间结构被消解,有序的社会生活演进被打断,变得冷冰冰的,丧失了烟火气,同时丧失了时间所积淀下来的温厚感。

三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与文化的失衡。一方面因地理位置及文化资源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商户的进驻,带来过度的商业化,且街区餐饮、零售业占比过高,商业内容毫无特色,掩盖了街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许多现代化的商业品牌挤占了一些“老字号”的发展空间,这些现代化的品牌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古香古色氛围格格不入。这种失衡不仅限制了消费者的体验,而且导致了街区对创意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场景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引。芝加哥学派的特里·N·克拉克提出的场景理论,作为基于消费视角的解决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动力的一种新的范式和理论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工具。“场景”源于英文“Scenes”,原义是指电影中对白、道具、音乐、服装等元素所传递出的信息,芝加哥学派借用此概念延展为都市娱乐休闲设施和各种市民组织的不同组合。这些组合不仅具有物质性的功能,同时也指向特定的生活方式,并蕴涵着精神性的价值观念。[1]而正是由这些组合所联结的生活方式及其深层的价值观念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前来进行文化消费与文化实践,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场景理论提供了考量历史文化街区的新视角。场景理论的核心是从文化消费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建构起以消费为基础,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的新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学术体系和话语。该理论秉持“城市文化支撑着城市发展”的理念,认为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可以通过文化场景的塑造来刺激文化消费。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记忆空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天然的成为集物质与意义消费于一体的场域。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文化的消费场所;既是保护的实体,也是可以产生经济产出的实体。有别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模式,场景理论从文化消费的视角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在有限的时空界域内激发文化消费体验,调和街区文脉传承和现代商业业态之间的矛盾。

其次,场景理论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供了整体思维观。场景理论以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思维看待城市设施的组合及设施与其它要素的紧密关系,认为后工业社会里,城市生活文化设施并非孤立存在的,依托特定社区,与文化实践活动相配合,通过多样化人群的互动,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由街区空间内不同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现意义和价值的整体,不单是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名人轶事,原住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活动、创意阶层及公共文化空间等都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动交织、集合共生,共同塑造传达文化价值观念。以全局观和整体观考察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使街区的各类设施与人群、活动有机组合、生态发展,可以推进历史街区的转型升级。

最后,场景理论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场景理论试图把抽象的、充满学术意味的文化议题拆解为可被大众所感知以及可量化操作的场景,提出了构建场景的五大要素:邻里 (Neighborhood),社区;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s),城市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比如种族、阶级、性别和教育情况等(Persons,Labeled by race,Class,Gender,Education,etc.);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The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场景中所孕育的价值(Legitimacy, Theatricality and Authenticity)。对价值观的三个主维度“真实性”“戏剧性”与“合法性”,进一步细化为“理性”“传统主义”“亲善”“时尚”等十五个次维度,使得抽象的价值观也可以赋值量化。[2](P51)从以上五要素出发构建文化场景,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为评估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质量提供了衡量工具。

三、场景理论下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调查分析

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济南古城区的核心地带,是济南现存的保留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传统特色街区,是山东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传统功能格局清晰,名泉水体集中分布,建筑遗产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其核心保护范围南至芙蓉巷,北至大明湖路南侧边界,东至珍池街,西临贡院墙根街,主要包括府学文庙、芙蓉街两侧、金菊巷两侧、王府池子周边及后宰门街南侧,面积8. 5公顷。[3]基本保留了老济南“家家垂柳、户户泉水”的文化风貌和“街因泉走、水街共生”的空间格局,是体现济南历史文化的窗口与名片。

我们以场景理论为基础,从场景理论所构建的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场景中所孕育的价值五个要素出发,通过对网络文本资料的搜集配合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的相应数据,分析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所构筑的场景以及场景所体现出来的济南的城市精神气质。网络文本资料收集的时间是2019年4-11月,实地调研与访谈主要集中在2019年9-11月。首先,搜集大众点评、美团、蚂蜂窝网、携程网等旅游网络平台关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点评、图片,整理搜集到约6万余字的文字资料,用于分析游客感知到的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所构建的场景是否突出了“济南味道”。其次,对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是对街区的空间布局、古建筑的分布及特点、泉水及水系、社区居民、业态、举办的特色活动进行观察,并通过访谈方式获得游客及原住民对于街区场景所传递的城市文化的感受。最后,在对网络文本和访谈的录音、文字记录归纳整理基础上,利用ROST CM6软件对归纳整理出的文本资料进行词频分析,根据词汇出现频数的高低筛选出前 50 个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高频词,以场景理论的五个要素作为感知维度对高频词进行重新归类(见下表),考察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构建及效果。

(一)社区:见人见物见生活

场景理论认为,社区是民间文化、友情、大家庭、相互理解、温暖、亲密和羁绊的世界,是通过邻里关系所展现出来的街区的包容度与和谐性,是评价一个区域所构建的场景所表达出来的氛围、价值观的主要因素。[4](P216)社区彰显的是一种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每个社区都有其自身的性格。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在空间上以北方的胡同街巷为主架,在交往方式上保持了部分熟人社会面对面的交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与泉水息息相关的生活印痕,留存了原生态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生活气息。

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高频词看,“芙蓉街”“百花洲”等显示整个街区的社区在空间上呈现一种聚合形态,即该历史街区是由芙蓉街、百花洲、曲水亭街等独立的社区空间聚合而成的,既独立又相互勾连。芙蓉街被视为美食的聚集地,所呈现出来的社区邻里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商业性的竞合关系,但这种竞合关系也在被古香古色的建筑以及日光倾城(DIY银饰店)、陶笛乐坊、时光邮局(明信片小店)、良缘(挂饰小店)等手工艺或者文艺色彩浓厚的商铺冲淡;“百花洲”则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公共空间,一洲清雅一洲诗,更多的展现为游客、当地居民、公益组织之间的友好互动;“曲水亭街”等街区则因原住民的存在更为完整的保留了老济南的生活风貌,淘米濯衣,枕泉而居。同时与大明湖、趵突泉等泉水文化意象勾连互补,共同表达着“泉城”特色。

同时,社区的性格是由其组织方式和非正式交流而产生的关系网络所决定的。“胡同”“临泉”等高频词显示了该社区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即以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胡同”为统合,形成了一户一院,数户一街巷的家庭院落、街巷胡同、社区的邻里组织关系,具有典型的北方邻里关系的特点,同时院落又大都临泉而建,邻里因打水、洗衣、淘米聚集在泉水周边,加强了邻里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泉水成为邻里之间连接的重要纽带。而“人情味”“和谐”等高频词的存在则显示了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邻里关系尚未受到过度商业化的冲击,依旧保留了烟火气息。整个街区浸润在平和、安静、慢节奏的氛围中。大多数游客痴迷于街因泉走、步移景异的邻里间的布局方式,并将其作为一次寻幽探秘发现惊喜的体验之旅。

调查文本分析的前50个高频词

(二)基础设施:有温度的文化记忆空间

场景理论认为,基础设施是促进城市文化消费的载体,其不同的组合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吸引着不同的人群生活工作,是场景及其展现出的价值观的附着物。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由泉水群落、院落民居、历史建筑、各类商铺等组成,共同创造出泉城独特的场景。

从“王府池子”“老巷”“青石板”“白墙青瓦”“泉群”“老宅子”等高频词中可以看出游客对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集中于丰富的泉水体系与古朴的历史建筑带给人们的情感共鸣。岱宗泉、腾蛟泉、濯缨泉、芙蓉泉等构成的街巷泉池,体现着街因泉走、水街共生、曲折有致的空间格局与街巷走势,南芙蓉泉、银珠泉、平泉、玉枕泉、朱砂泉等潜藏于居民院落内,体现着户户泉水的风貌。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老济南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后宰门街基督教堂、府学文庙、路大荒故居、关帝庙、田家公馆等融汇于此,展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落依水而建,又具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展现了南北融通的风格,“大门影壁形式多样,砖雕、木作都很讲究,屋脊做法更灵巧独特。民居的宅院,多中轴对称,主次有序,功能分明,环境雅静,形成刚毅、淳朴、柔和、秀气的特色风格”[5](P7)。家家户户门上悬挂的楹联古香古色,以描述泉水景致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为泉水人家增色不少。

“酒吧”“书店”“博物馆”等词语则显示出现代化的设施亦融合入历史街区之内,同时又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展示着济南市的历史变迁,两者共同丰富着街区内在的含义。芙蓉街上的各种小吃店铺,百花洲中的泉水书房、汉服店,后宰门街上的酒吧,隐藏于小巷中的燕喜堂、涌泉二号院等鲁菜餐馆,不经意间给人惊艳。百花洲剧场、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民俗博物馆、历下非遗博物馆、泉水豆腐博物馆,将传统的院落与非遗、博物馆结合,展示传承济南文化,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

丰富的泉水群落及以“泉”符号为亮点的空间成为游客首先感知到的基础设施,在游览过程中关于济南“泉城”的印记不断累积,衰减了现代化设施所塑造的现代性,“泉”成为构建起关于济南记忆的主要素材。丰富的古建筑群落避免了现代设施金属质感所带来的冷峻感,为整个街区镀上了暖色调。茶馆、咖啡馆等现代性设施的加入并未引起游客的反感,反而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并在对比中深化了街区的历史底蕴。

(三)人群:多元包容

人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赋予了主体性的含义。在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互中,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同的人群进行重新解读与诠释,其意义边界不断的扩展,不同背景的人群也因为历史文化街区丰厚的历史积淀而找到共同话语,形成了连接。

芙蓉街-百花洲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接纳着各类人群,“手艺人”“老居民”“商贩”“歌手”“文艺青年”“孩童”“摄影师”等高频词汇基本上囊括了街区所吸纳的人群。从其频数上看“手艺人”“老居民”“商贩”三者的排序最高,也正是这三者构成了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人群。手艺人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济南面塑传承人李咏梅,济南皮影传承人李娟、泰山剪纸传承人赵英等,他们受街区扶持政策的吸引以工作室的形式入驻,通过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一传统工艺体验展示交流平台,既为自身的技艺的传承找到了承载空间,又丰富了街区的文化积淀。原住居民作为留存原生态“老济南”生活方式的实践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济南人的生活轨迹,展现着济南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其中一部分居民也转化为经营者,成为街区食宿等基础服务的重要一环。而商贩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传统手工艺经营者,以经营济南及山东的地方特产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创意能力;另一类则是现代性店铺的经营者,主营咖啡店、书店、小吃店,他们的存在为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与生活方式接入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切口,提高了游客体验时的舒适性。

芙蓉街-百花洲吸引着不同的人群来此进行文化实践与文化消费,一是吸引艺术创意人才入驻,一些设计人才、表演人才在街区创业,如创办了以复原创新雕版印刷技艺的“汉字文化技艺空间”、以济南文化符号为主设计开发伴手礼等文创产品的“百花艺栈”等,形成了济南市文创空间;二是多样化的人群营造了一个集生活、艺术、休闲、交易等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空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在对街区的真实体验与文化消费中为济南市的文旅产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并通过消费体验的分享成为济南城市形象的有力传播者。

(四)活动:雅俗共赏

“活动”是一个将人群、基础设施、社区等元素连接起来的中介变量。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需要通过活动将其由静态的意义空间转变为动态的共同参与构建的空间。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借助于济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泉水浸润出的灵韵,将传统民俗、礼仪节庆活动和文化雅事等集于一身,体现着雅俗共赏、多元共生的文化风貌。

“淘米洗衣”“品茶”“闲聊”等高频词体现的是街区作为记忆空间而承载的世俗活动,是围绕着泉水而展开的济南原生态市井活动,展现的是济南人在与泉水的共生关系中相互耦合形成的独特的生活印记。正是这些活动的存在标识出了街区独特的烟火气息,为游客深度介入街区的市井生活、体味泉水滋润着的城市脉络提供了接口。“相声”“非遗展”则体现了街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承接的公共文化活动,山东传统曲艺表演遍布于街区的剧场、凉亭、泉畔,各种非遗展示活动在节日里更是为街区聚集了充足的客流。

如果说,“淘米洗衣”“非遗展”展现的是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俗”的一方面,那么府学文庙举办的成人礼、曲水亭街举办的曲水流觞等小型实景演出展现的则是“雅”的一面。市井生活与文人雅会同步发展,它们一个承接着山东儒家文化、礼仪之邦的底蕴,一个展现了泉水文化背景下的文人雅事。街区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游客暂时性的融入当地生活的纽带,勾连起了游客与本地人之间的交流。

(五)价值观:真、善、美

价值观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与街区内的各种设施长期互动的产物,影响并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场景理论将戏剧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当作理解“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场景”的三个维度,真实性是对社会个体身份内涵和意义的鉴别,即对“真”的感觉;合法性体现了人们为某些社会存在所进行的对错的判断,即对“善”的感觉;戏剧性设计是人们看待别人以及被人看待的方式,即对“美”的认识。[6]

从真实性维度看,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所建构的是一种本土的真实性。“老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泉文化”等高频词便是对这种本土特性的最好概括与诠释。不论是水街共生的建筑空间布局,还是淘米濯衣的生活方式,亦或是地方曲艺表演、手工艺品,都成为构建起关于真实济南的主要素材,内化为街区的符号,成为该街区最独特的烙印和对外标识。游客以及当地人可以从中追寻、感悟城市过去的生活印记,体验原汁原味的老济南生活方式和人文风貌。

从合法性维度看,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构建起了传统主义与自我表现相结合的混合价值场域。一方面,它作为老济南的缩影,无论是对建筑物的修缮,还是原住民生活方式的留存都是对历史风貌延续的完整性和社会生活演进连续性的反映,是对“老”字的凸显,天然的成为孕育传统主义的土壤。在这被传统包围的场域中,又有诸多的公共展示空间,为戏曲表演者、非遗传承人、音乐歌唱人提供了展现机会,也为消费者拍照、分享经历提供了自我展现机会,成为网红打卡地。

从戏剧性维度看,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亲善性展现着街区“美”的一方面。正如“接地气”“淡雅”等高频词所反映的,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作为开放空间,没有门票等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意进出。内部空间中,许多院落亦是开放的,并不排斥人们的进入。青砖灰瓦的院落、窄窄的巷子、青石板路、百花洲里的大白鹅、咿咿呀呀的唱曲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构建起了一个舒适淡雅的慢生活场景,不知不觉融入其中。

四、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

从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由社区、设施、人群与活动等集合形成的场景以及其中孕育传达的价值观念,构建了街区的文化场景,吸引着多样性人群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实现了街区复兴,增强了城市魅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场景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挖掘历史街区文化消费属性、实现活态传承、带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社区理念,营造传统氛围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肩负着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重任,在发展中要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将街区打造为一个留形留人留魂的社区,营造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传统氛围。首先,要全面深入挖掘分析街区文化资源,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存,寻找确定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同时街区独特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气质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为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提供养料与底蕴。其次,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承担起纾解城市空间中人们寻找认同与情怀的责任,通过视觉刺激、文化感知、空间体验、历史穿越、现代化消费等全方位的社区氛围的营造,将历史的遗留物变为建构新的文化记忆关联点的故事元素,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能够为人们提供经验、情感和价值认同的公共空间。第三,复原和挖掘街区邻里结构和邻里关系,增加原住居民的保有率和原有生活方式的保存度。据阮仪三先生研究,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口保有率应在60%左右,基本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不被破坏[7]。要改变大规模的“迁出式”“空巢式”的开发模式,可以采取用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货币补偿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街区民众居住和发展需求,留住原住居民。同时尽量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保护好当地生活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延续历史文脉,凸显街区特色。

(二)完善基础设施,重塑空间面貌

依据场景理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要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更新,还要加强与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街区生活、生态与商业协调发展,推动生活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合理布局。历史街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对于生活基础设施,要通过加快街巷、建筑、水电等硬件设施的改造,改善街区脏乱差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要增加展馆、工作室、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数量,为艺术家等创意人才提供文化艺术展示、交流、评鉴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作的积极性及灵感。对于餐馆、超市、咖啡馆、画廊、文创产品商店等商业性基础设施,应采取适度合理的布局原则,在不破坏街区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前提下,鼓励发展与街区特色核心资源关联性强的商业业态,吸引游客,增添人气。街区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协同性和在地化”[8]原则,从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出发建设在地性生活文化设施,在与社区、活动、人群协同和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在维护街区历史风貌的同时承担起城市休憩娱乐空间、展演发布空间、商业服务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的功能。

(三)吸纳多样人群,注入文化活力

多样化的人群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内生动力,是街区创造力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一方面,要吸引创意阶层融入街区。文化历史街区的古朴优雅的独特气质对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意特质的群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通过整治街区环境风貌、降低租金、提供平台、增强生活便利度等措施,营造自由、包容、开放、和睦的文化氛围,向设计师、艺术家、音乐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等文化创意人才开放,吸引创意工作室、小微文创企业入驻。创意人才能够以不断创造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服务和新产品,推动历史街区的更新与转型,而且创意群体中孕育的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念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形成创意人才集聚,进而为街区场景建设贡献更多的文化实践活动,使街区由内而外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吸引公众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一是完善街区的各类基础设施,营造街区特色文化氛围,提高公众文化参与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二是要结合街区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展示与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群体,满足游客娱乐、休闲、游学、考察等方面的需求;三是要关注年轻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技术手段,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四)开展丰富活动,凝聚情感认同

活动的丰富程度在历史街区场景构建中十分重要,文化活动能够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文化氛围,帮助公众形象直观地理解与体验街区的文化内涵,唤醒游客的历史记忆及文化认同,也是聚集人气的重要法宝。一是利用传统节日与当地民俗定期举办节事庆典活动,重现街区传统文化;二是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展览、读书会等知识性活动,传播街区历史文化;三是鼓励文化创意阶层和社区居民举办创意市集、设计展览、街头艺术表演、露天电影等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四是重视对接小众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为小众群体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又可以利用小众圈层的口碑逐步“破圈”,成为街区独一无二的标签。历史文化街区在举办这些活动时,要注意依托街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所在城市的特色资源,发展培育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彰显有别于其他街区活动的独特之处,在持续完善中打造为特色品牌活动。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要进行多元化设计,提高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更好地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

(五)塑造场景价值,拉动文化消费

作为一个充满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吸引公众的不仅是自然景观、建筑、街巷、咖啡馆、文创商店等物质实体,更是街区的意义属性,即街区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取向,这是链接公众并激发消费的核心。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相较于其他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其场景价值塑造更趋向于场景价值观十五个次维度中的“本土”“传统主义”“亲善睦邻”,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历史的欣赏追寻和对于闲适淡雅生活的体验等文化消费需求与价值诉求。此外,历史文化街区在场景价值塑造中亦可以融合“时尚”“张扬”“自我表达”等价值观,在个性、新潮、国际化的场景中彰显街区的包容性,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它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梳理和历史建筑的修复,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形成了宽巷子“闲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三个不同的文化价值定位,并依据不同的定位聚集不同的设施,承接各类文化创意项目,形成文化场景消费街区,汇集满满人气。其场景中兼容的“本土”“时尚”“传统主义”“超凡魅力”等多重价值,满足了不同个体对空间内文化与价值观的诉求,激发了消费,为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明显。

猜你喜欢
芙蓉历史生活
我的芙蓉李树
新历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历史上的4月
故梦染上芙蓉色
轻嗅芙蓉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