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健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在我国国内慢性精神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病症。疾病发生初期并未明显症状或表现,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病情极易反复,目前医学界并未明确界定疾病的致病原因。疾病发生和年龄密切相关,青壮年为疾病高危人群,同时患者疾病情况密切相关于生活环境和疾病程度。发病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正常的情感行为、意识和思想存在异常表现,例如发生障碍及扭曲,但是并不存在昏迷、智障等症状,多表现为幻视幻听、被迫害妄想等症状,疾病反复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安全,也会给家庭带来极大困扰[1]。临床中通常会持续用药治疗,确保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均为疾病临床常用药物,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及药物对性激素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本次研究对象总计36例,均筛选于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对象收集年限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计算机随机等额法进行分组,各18例。纳入标准:纳入对象均符合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家属知晓研究详情认同本组治疗方案,并于相关文件上签字;为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筛选病例时需要将伴有严重肝肾器质性病变或是内分泌疾病患者,存有严重暴力、自残、自杀倾向患者,特殊阶段女性患者(妊娠或是哺乳)以及对本次选择药物不耐受或是过敏患者排除。对照组(n=18)女性和男性分别为10例、8例,最小和最大年龄为18岁、60岁,均值(39.61±2.36)岁,疾病持续时间0.5-6年,均值(3.11±0.82)年。观察组(n=18)女性和男性分别为7例、11例,最小和最大年龄为16岁、58岁,均值(40.50±2.41)岁,疾病持续时间0.4-6.5年,均值(3.20±0.75)年。以上不同组别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符合对照研究要求。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备案并监督本次研究。
对照组:单独使用口服利培酮(产商: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0410;规格:1mg /片)治疗。用药方法和剂量标准:初期qd,单次剂量1mg。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耐受,后期合理增加服用剂量。第1周,需要按照qd,单次4mg给药;第2周,可按照,qd,单次6mg给药。如果无异常,可持续按照剂量维持用药,需要注意,单日最大服用计量不得高于10mg,药物每日可分1-2次服用。
观察组:单独口服盐酸齐拉西酮片治疗(别名:力复君安;产商: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70078;规格:20mg/片)。药物服用剂量和方法:bid,初始给药,单次剂量为20mg,后期则综合考虑病情变化、药物耐受度对用量进行适当变动,需要注意,单日给药不超过80mg。
两组患者均需要持续用药,时间为2个月。入组用药前,进行宣教,告知研究阶段内患者需要停止服用原有持续使用药物,除了本组提供药物外,同时不得服用其他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需要严格遵照医嘱剂量及次数按时服药。
评价治疗前后精神症状情况:评价时将PANSS阳性和阴性量表作为依据,得分和症状正相关,治疗后分值降低越高,表明治疗效果越理想[2]。
疗程结束后,抽取患者血液样本,要求晨起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处理,收集血清,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法进行临床检验;选择抗体竞争法测定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催乳素、血清睾酮、雌二醇)。
采用统计学数据软件(SPSS 20.0)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均值、治疗前后患者PANSS评分、性激素水平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男女比例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PANSS评分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评分较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不同组别患者PANSS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不同组别患者PAN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月观察组 18 86.36±10.25 37.78±6.17对照组 18 85.44±12.32 55.44±6.20 t 0.244 8.566 P 0.809 0.000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水平(血清睾酮、雌二醇、催乳素)相比观察组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催乳素(uIU/mL)血清睾酮(ng/mL)雌二醇(pg/mL)观察组 18 145.03±16.47 2.15±0.23 28.01±7.98对照组 18 281.71±19.65 1.90±0.34 68.32±8.82 t 22.617 2.854 14.378 P 0.000 0.014 0.000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中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现阶段,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疾病发生率明显提升,且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对正常生活存在严重影响。疾病高危人群为青壮年,多为缓慢或是亚急性发病,通常发病后患者需要长期持续用药控制疾病[3]。由于疾病相关症状对于患者安全、家庭乃至社会的问题都存在不良影响,因此疾病得到广泛的关注。疾病诱发原因较为繁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相关研究认为疾病的发生和遗传、环境、生物学血因素关系较为密切或是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从神经生物学层面进行研究,结果认识疾病发生机制为神经功能递质异常表现[4]。针对疾病,临床中通常会选择药物治疗,疾病尚无根治防范或是药物,因此需要持续服用药物,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影响。但是由于药物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加之部分药物起效时间较长,会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导致疾病和临床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此,临床积极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
现阶段,我国遗传学和生物学发展迅速,已经研究出针对非典型抗精神病类新型药物,将其投放到临床中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不但能够对多巴胺2受体发挥良好阻断作用,同时还可明显作用于谷氨酸受体,多巴胺D1、D3、D4受体以及5色羟基受体,从而获得确切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中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最佳选择[5]。但是多巴胺会对催乳素的分泌产生影响,而5-HT1A和5-HT2受体受5色羟基影响也会对催乳素的分泌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根据临床提供数据显示,如果持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导致脂类及糖类代谢表现异常,性激素水平提升等情况较为多见,上述异常为心血管疾病高危潜在影响因素,会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并不同程度降低其生活质量。特别是女性患者,用药后极易导致月经紊乱,主要原因为药物对性激素存在明显影响,从而会导致月经调节能力异常,尤其是月经周期女性患者性激素水平差别较大,极易导致受到较大影响。
利培酮属于抗精神病新一代药物(苯并异恶唑衍生物),药物进入人体后,针对机体内的D2受体及5-HT2受体可发挥良好亲和作用,并能够和α1-受体进行结合,进而缓解疾病相关症状,但是治疗时副作用较为明显,原因为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在服药后会表现异常,进而影响患者自身的脂质和糖分代谢,极易诱发运动抑制导致体重异常增加,导致女性闭经或是影响患者性能力等情况,临床应用患者接受度不理想,会影响用药依从性进而无法获得最佳临床疗效[6]。
非典型性抗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利用率较高的药物为齐拉西酮,相比于传统类药物,其药物结构较为特殊,和作用机制相比于吩噻嗪类或是丁酰苯类药物存在显著差异性,药物亲和性理想,可良好亲和人体内多种相关受体(5-HT1D受体、D3/D2受体、5-HT2A受体),另外也可良好阻滞多巴胺D2受体,明显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活性,通过和多巴胺受体结合,降低抑制TSH合成和分泌,从而提升机体内TSH水平。另外对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高度亲和能力,对于α1-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明显降低血管和心理的兴奋程度,从而发挥理想的镇静效果。药物对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进行有效阻断,可发挥理想的多巴胺拮抗作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针对患者存在的阴性及阳性症状发挥良好改善作用,控制并改善患者存在的情感障碍[7]。和利培酮相比,齐拉西酮使用安全性更加理想,不会影响机体的脂质和糖分代谢,患者耐受度理想,且不会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研究证实药物能够对种树周围神经系统产生一定作用,同时还能对前额叶位置发挥作用,能够提升血浆重点性激素水平,从而降低药物对性激素影响,能够确保患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接受度理想[8]。可增强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而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PANSS评分较低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实了精神分裂症应用齐拉西酮治疗后患者PANS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利培酮治疗,且对患者性激素影响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相比于使用利培酮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齐拉西酮利可获得更加满意效果,患者精神症状改善效果优异,且患者性激素不会受到过大影响,总体效果理想,值得推荐并应用于疾病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