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发挥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2-01-13 17:13廖宇亮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具教学效率数学

廖宇亮

摘要:数学是小学学科中一门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的基础性学科。因数学具有的这种学科特点,使得不少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为了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更为了解除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具和学具的误解。本文从学具的角度指出了学具对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性。实践表明,对学具加以合理的运用,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学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从人的大脑功能来看,大脑的右半球是掌管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在常规教学中,重左轻右倾向比较突出,这就影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则能够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一、合理運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厘米长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论证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6÷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1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6根合并成16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合理运用学具,让小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 操作学具,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利用实物或图片,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其次,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且都是课本上已经概括出的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往往没有机会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不了解,使得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不是很好。若能够对某些学具加以合理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在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发现,使他们良好的认知结构得以形成,使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圆柱侧面面积公式加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学具进行相关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制圆柱,并在动手操作中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促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圆柱侧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且知所以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才富有意义,才能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运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1/3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具的合理使用,实践证明,学具是开启数学课堂的金钥匙!大量应用学具,能推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能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刘玉升.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6)76.

[3] 李长进.论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学具教学效率数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