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路径分析

2022-01-13 00:38纪洪海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新课改

纪洪海

摘要:在教育新时期,德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学低效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成为亟待思考的首要问题。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策略展开探讨,以期构建高效课堂,形成强而有力的德育教育渠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基础教育领域逐渐由“双基”教学向综合素养视域转变,强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是将德育推向了核心地位。充分抓住小学生思想品质可塑性强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极为必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强化学生人格塑造成为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定位达成了普遍共识,但是教学实践情况却不容乐观,教学活动设计存在诸多局限性,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具体而言,其问题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概念意识深重,教学模式单一。就目前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未完全摆脱说教意味,讲练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反复强调“爱国敬业”、“尊老爱幼”、“遵守规则秩序”等概念性的客观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阶段性认知特点。对于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而言,面对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并不能够准确、深入的理解,转化为约束自身思想行为的素养更是无从谈起。第二,目标维度狭窄,教学资源受限。虽然素质教育改革有效冲击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但是彻底转变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仍然道阻且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向知识与技能层面倾斜的问题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参而教,对于教材的运用缺乏创造性,教材成为构建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于生活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而言,此种课堂设计模式无疑偏离了学科教育本质,影响教学效果。

2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

2.1多样化课堂构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应打破固化的教学设计思维,丰富课堂构建形式,提升教学吸引力。以“假期有收获”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展现常见的假期场景,唤醒学生的潜在认知,激活固有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关于假期的真实经历,可以是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活动,又或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形成有效互动,为后续的知识探索奠定良好的情绪与认知基础。其次,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设计开放性的探讨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建构。例如,怎样的假期才是意义的?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一个有收获的假期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我看法。借助真实的情境以及指向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场景相结合,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碰撞。通过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削弱认知难度的同时,丰富课堂体验,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保持期待感。

2.2开放化资源开发,深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打破依参而教的内容组织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挖掘、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推动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以“这些是大家的”教学为例,此章节重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教师通过拓展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认知公共场合的各类公物,深刻体会公物在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首先,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资源,注重内容的深化解读。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枯燥的知识解析,而是在问题或是主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素材,如学校里有哪些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大家是怎样爱护公物的?在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指导,加快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认知。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外资源的拓展,对理论知识形成辅助与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教师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例如,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的公物,让学生的理解不仅局限于校园象牙塔,增强社会性认知。又如,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案例,展现破坏或是保护公物的行为,引发学生对于自身思想行为的反思,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现实指导作用。

2.3實践性活动设计,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视域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停留于纸上谈兵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将课堂所学、所知、所思与所感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转变照本宣科的说教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亲历性。以“小水滴的诉说”教学为例,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可以设计爱护水资源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探索活动。首先,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人们的态度以及用水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真实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读,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其次,针对如何有效改善水资源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如设计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对身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监督等等。通过实践性活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道德品质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转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立足教学实际需求与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探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路径,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恬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优化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4.

[2]唐敏琪.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幻画报,2020(08):135.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新课改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