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一科 吴强 林宇鹏 徐衡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致病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心脏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肺循环和/或体循环血液淤积,同时造成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缺血缺氧[1⁃2]。AMI 合并HF 患者绝大多数伴发心律失常,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导致死亡率的增加[3]。因此,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早期及时治疗,提高AMI 合并HF 治疗效果,降低死亡和不良预后发生,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n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ers,ARBs)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药物。临床研究发现[4],采用培哚普利治疗HF 患者,可有效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减少心肌能量消耗水平,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和防止不良疾病预后发生。但对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HF 患者培哚普利疗效不理想。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组成的HF 治疗药物[5]。近年来,临床试验研究中发现[6],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治疗HF 患者,改善射血分数降低情况,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但关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AMI 合并HF 患者效果、心功能改善程度的比较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次研究通过选取60 例AMI 合并HF 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对AMI 合并HF 患者疗效、心功能改善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和推广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AMI 合并HF 患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AMI 合并HF 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AMI 合并HF 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NYHA 心功能分级II⁃IVA 级;③入院伴有不同程度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④所有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2)排除标准:①ACEI 和ARB 治疗禁忌症;②近3 个月内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卒中;③心脏、颈动脉或其他主要血管手术;④急性失代偿性心衰;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⑥信息资料不全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 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6 例;年龄为41-76 岁,平均年龄为(62.55±2.48)岁。观察组男性25 例、女性5 例;年龄为56⁃75 岁,平均年龄为(63.78±2.429)岁。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前均完成急诊PCI 术。入院时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等)。对照组:术后给予培哚普利片(天津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4053)治疗,口服,4 mg/次,1 次/d,若患者能耐受可增加用药剂量至8 mg/次,1 次/d,若患者不耐受,则继续维持能耐受的最大剂量。观察组:术后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54),口服,50 mg/次,2 次/d,观察2 周,若无低血压、肾功能损害或高钾血症等不良药物反应,剂量倍增1 次,直到达到最大剂量200 mg,2 次/d(用药期间收缩压应保持大于等于95 mmHg,若患者不能耐受,则继续维持目前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 周。
1.3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根据NYHA 心功能变化情况评价疗效: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无变化,疾病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治疗后心功能上升1 级,但不足2 级为“有效”;治疗后心功能上升2 级及以上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2)心功能指标:采用心脏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运动状态:采用6min 步行试验测定患者用药前、后运动功能耐力。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 min 的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成组设计两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组内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用药后61.55±3.14*54.61±2.72*30 30 LVEF(%)用药前36.68±2.09 37.21±2.18用药后42.23±2.85*48.42±2.43*LVEDD(mm)用药前65.27±4.41 65.34±4.38
2.3 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比较(±s)
注:与组内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30 30 6 min 步行距离(m)用药后1 周313.37±73.36 311.61±76.48用药后1 个月381.19±83.37*449.51±80.63*
HF 是AMI 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学者研究发现[7],AMI 患者合并HF 是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AMI患者合并HF 则可提高病死率。因此,对AMI 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有效治疗AMI 以及预防HF 发生,可延长AMI 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疾病预后。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常规治疗基础上,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对AMI 合并HF 患者的影响,证明了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更好的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AMI 合并HF 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运动状态,可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RASS 系统过度激活是心肌重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目前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是心梗后抗心衰及抑制心肌重构常规治疗的基础,其中培哚普利作为常见的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形成,抑制醛固酮的释放,预防和逆转心肌重构,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8]。尽管培哚普利等传统药物的应用,在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方面具有优势[9],在耐受等前提下,加大药物用量对心梗后心衰的控制可起到更好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控制效果不理想。2015 年的7 月及11 月,该药分别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欧盟的批准,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2017 年7 月,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该药用于HFrEF 患者的治疗。目前,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的相关研究仍不多,具体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与培哚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以抑制RAAS 系统,还可以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减少利钠肽、缓激肽等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降解,进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心肌肥厚,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释放,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室重构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 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1 个月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有效提高AMI 合并HF 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心脏的射血功能,促进临床心脏功能康复,提高运动状态和运动耐量。
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样本量小、病例来源单一,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第二,单一时点心功能指标不能完全阐述治疗药物和治疗效果的因果关系;第三,没有比较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进行预后随访,缺乏安全性分析和远期疗效分析,应用推广性有限。这些都有待后续扩大样本量、多中心、动态监测研究进一步解决。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AMI 合并HF 相对培哚普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可在临床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