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善稳 蓝树民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历史学科在此要求下的地位再次凸显。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从时间观上看是指历史时期人类的发展史,确切地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文明史;从空间观上来看是全球各区域以及彼此相互联系的综合,具体表现为各区域史的宏观把握。历史学科的这种基本特性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关键词:高考改革;时空观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问卷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的学习概为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之一,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基础,是五大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并有明确定义“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素养,从而理出完整的历史知识逻辑体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基于此,为了解现阶段高中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掌握情况,2021年春学期鹿寨中学以高二9、15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时空观念的内容了解、存在问题、学习方法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依据分析现阶段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现状,探究其成因,为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二、 调查问卷数据与分析
(一)客观题部分
1.关于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内容理解和表述上,有79%的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和表述,17%的学生是不能理解和表述这一素养,只有4%的学生表示能理解并较准确的表述这一素养。由此可见学生在对时空观念素养这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的能力是相当弱的。
2.关于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是否出现过记忆混乱?有25.7%的学生表示“经常会”,47.1%的学生表示“基本会”,27.2%的学生表示不太会。历史学科学习中记忆性能力(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由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记忆混乱现象,这无疑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也表明了培养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能力的紧迫性。
3.关于能否把历史事件与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准确地对应起来?有6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33%的学生表示“不能”,5%的学生表示“能”。由此可看出大多学生不能牢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这和上一题很类似,但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下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意识,以适应新考试要求与平时生活的认识。
4.为验证上面两题的数据而进行以下的检测,即让学生完成以下两组数据的连接:
(1)公元493年 公元前493年 公元前505年 公元505年
(2)公元6世纪初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5世纪末 公元前5世纪初
统计有89%的学生答错,其中又有60%的学生连错的组数至少2组;只有11%的学生全部答对。这道题目还是较为基础的时间转换类,与上面第2、3题的数据偏差不大,要是再增加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想必答错率会更高,也可看出学生对历史知识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掌握是相当差的。
5.对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的看法上,有25%的学生表示没有发现这一部分,33%的学生表示“基本没用”,23%的学生表示“自己复习时会用,且能起到回忆历史事件的效果”,19%的学生表示“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作复习”。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能很好的对历史进行时段划分,且每个时段会有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有中西时间、事件的横向展示与对比,这对于学习历史的时间、事件有重大帮助,也是培养学习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方式。由数据可看出多数学生平时较少地利用历史大事年表进行历史学习。
6.关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33%的学生表示“会看,能看得懂,且有助于理解历史知识”,7%的学生表示“基本看不懂,并认为可有可无”,60%的学生表示“在老师提醒后才看,讲解后能看得懂,但印象不深刻”。这次高考改革精神中,解析历史地图是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能力要求,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素材,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空间意识。由数据可知多数学生不够主动地利用课本地图,为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历史地图,引导和培养学生解析历史地图的能力。
7.关于是否注意到教科书中的历史地图的注解?有16%的学生表示“会看,且可以看得懂”,43%的学生表示“会在老师的提醒下注意”,41%的学生表示“从不会看”。这题与上一题相接,在学生看地图的主动性很低的情况下,而地图的注解必然更少受到学生的注意。历史地图注解是对历史地图的进一步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地圖的历史信息,甚至获知其拓展的知识,增强时空观念素养的养成。
8.关于在做题时,是否会主动寻找时间和地点的相关信息?有70%的学生表示“会,且认为这对理解很重要”,13%的学生表示“不会,不用这些信息也能解题”,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做历史题目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往往都是解题的关键词语,标注这些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意思而进行解题,而这更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改下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实践体现与要求。由数据可见大多数学生做题时有寻找关键字词的习惯的。这里侧面强调学生历史知识贮备量的重要性,当学生拥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量时,抓住关键字词就较为迅速,从而更准确地定位到相关的知识点。
9.在关于是否经常对世界史和中国史进行横向比较学习?有87%的学生表示“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进行对比”,有7%的学生表示“没关注”。新一轮高考改革下,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更加突出中西历史的相互联系,中西历史的横向比较有助于我们掌握同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异同,并能引导我们从中探究原因,认识各自发展的趋势与相互影响。87%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这反映出学生在整合和对比中西历史的能力相对薄弱或是主动意识不够。
10.关于没有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是否会主动地将同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对比?有74%的学生表示“不太会”,18%的学生表示“基本会”,只有8%的学生表示“经常会”。由此看出学生自我学习和梳理历史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这是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的贮备量不够和逻辑关系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11.关于学习历史困难在于?有24%的学生表示“历史时间易混乱”,23%的学生表示“记忆的困难”,23%的学生表示“理解的困难”,30%的学生表示“历史知识太庞杂”。新一轮高考改革下,历史时空观念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充足的历史基础知识贮备量,更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合、运用能力。本题前面两个问题是记忆性能力,偏向基础性;后面两个问题更指向理解和整合能力,属于对前两个问题基础能力上的提升。可见有近半数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故而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上是十分的薄弱的。
12.关于结束某个阶段的历史学习,会用哪些方法理顺知识?有19%的学生表示会以“整理大事年表”方式,34%的学生表示通过“绘画思维导图”方式,36%的学生表示会“绘制时间轴,并在时间轴上标注历史事件”,30%的学生表示“等待老师引导复习”。前三项已经是具体的方式了,最后一项的数据显然包含了前三项的部分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引导。
13.关于用哪些方式来梳理时间线索更有效?有43%的学生表示“时间轴”,27%的学生表示“历史大事年表”,28.5%的学生表示“讲述梳理时间线索”,极个别选择用“历史地图识记历史事件”。准确掌握历史事件时间是落实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基础,由数据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注重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自我阅读和绘制时间轴能力,重视对学生历史知识逻辑关系的培养和表述能力。
新一轮高考改革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已是每位历史教师必然思考和探讨的议题,通过12和13题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教师们的各种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整理历史大事年表、绘画思维导图、绘制时间轴更为受到学生的认可,也给予教师在进一步的探索提供重要借鉴。
(二)主观题部分
1.关于学生学习历史中有关时间和空间上普遍存在的困难有:对历史事件时间记忆混乱和不牢固;空间感差,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不能牢记,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不能认识和描绘事件所发生的位置。
2.在希望如何解决以上的困难时,学生的建议主要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梳理历史时间空间知识,如以时间轴形式;教师课堂上多以图文、图表形式進行教学。
这两题主观题更是对客观题调查数据的总结,凸显出现阶段学生在认识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常见的问题与困难,再就是学生对现阶段历史教学的期待。历史教师应以新一轮高考改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要求为基点,结合现阶段学生学习历史的状况而探究并制定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也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而时空观念素养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也显得更为基础与重要,而当今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学习仍不乐观,这要求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探索与调整。历史教师要积极学习历史时空观念素养,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教学实践探索,丰富教学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有机渗透,努力将时空观念素养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育新时期的历史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季春,李连清.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策略研究[J].河南: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卷第4期,2019年7月.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2021C459
《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