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后椎体再塌陷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2-01-07 07:30宋春健周荣李东
系统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骨密度椎体骨质

宋春健,周荣,李东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骨科,江苏海门 2261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常见、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胸腰椎骨折较为多见,其主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日常生活[1-2]。临床治疗OVCF的首要目标是缓解疼痛,保守治疗虽能改善患者病情,但长期制动、无创,患者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更迭,微创手术治疗已基本取代既往常规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适用于伤椎后壁未受损者,其凭借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得到医患共同认可接受,且可避免既往治疗措施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如长期卧床者易引起压力性损伤、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等[3-4]。多数患者通过接受PKP治疗后都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有少数患者出现椎体再塌陷、再发骨折等不良事件,一旦发生以上现象,使伤椎再次受到损害,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痛苦,为后续治疗增加难度,影响患者预后恢复[5-6]。鉴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OVCF行PKP椎体强化治疗者76例,分析PKP椎体强化治疗OVCF后椎体再塌陷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医师开展PKP治疗时规避风险因素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选取该院收治的OVCF行PKP椎体强化治疗者76例,男19例,女57例;年龄58~83岁,平均(68.65±4.26)岁。纳入标准[7]:①患者均伴骨质疏松症,且骨密度T值低于-2.5SD;②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③患者伤椎后壁未损伤,均符合PKP手术指征;④患者椎体后壁和椎弓根完整;⑤患者椎体胸腰部疼痛,脊髓和神经根无明显受压。排除标准:①脊柱肿瘤等其他疾病所致骨折者;②伴骨折手术史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椎骨髓炎、陈旧性骨折者;⑥继发性骨质疏松者;⑦恶性肿瘤所致的骨折者;⑧爆裂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⑨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后椎体再塌陷分为观察组(塌陷8例)和对照组(无塌陷6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塌陷标准[8]为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和局部Cobb角丢失分别≥15%和10°。均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PKP椎体强化治疗,术后给予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下床适当活动。所有患者出院1、3、6个月时进行随访,之后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总随访时间为2年。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影像学检查结果(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骨折节段、骨密度T值、骨水泥分布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行t检验;多因素分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KP椎体强化治疗OVCF后椎体再塌陷发生情况

PKP椎体强化治疗OVCF后椎体再塌陷发生率为11.76%(8/76)。

2.2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

两组患者的性别、BMI、术前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胸腰椎骨折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密度T值、骨水泥团状分布、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骨水泥与两终板未同时接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团状分布、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骨水泥与两终板未同时接触、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密度T值均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具有退行性,可引起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等,严重时可诱发OVCF,导致患者发生脊柱后凸、腰痛、活动受限、身高降低等,需尽早治疗[9]。OVCF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度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避免再发骨折等。以往临床多使用经卧硬板床、功能锻炼等保守方式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存在骨折愈合缓慢、并发症多等不足。同时患者需长期卧床,可使骨量流失加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预后恢复。PKP是基于传统椎体成形术(PVP)而衍生改进的一种微创技术,充分改进PVP所现存的弊端,其通过使用球囊扩张后分次注入骨水泥,达到降低骨水泥渗漏现象,并恢复椎体高度,强化椎体,解除患者痛苦[10-11]。OVCF患者随着我国老年群体的增多而增加,进而使得应用PKP技术恢复伤椎结构的人群越来越多,从而其引发的术后椎体再塌陷现象逐渐引起临床众多学者关注,研究热点倾向于如何降低术椎体再塌陷的发生率,故该研究拟探讨其相关风险因素以便规避风险。

宋晓飞[12]报道显示,骨水泥强化手术治疗OVCF后再发伤椎塌陷率为12.5%。该研究结果显示,PKP椎体强化治疗OVCF后椎体再塌陷发生率为11.76%(8/76),与该研究结果大致相符。骨水泥团状分布、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骨水泥与两终板未同时接触、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骨密度T值均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后椎体再塌陷的风险因素,与郑川玉等[13]人报道大致相符。骨水泥团状分布提示伤椎内的骨水泥未充分发挥弥散作用,使得多数伤椎未得以加强,从而术后椎体发生再塌陷的风险升高[14-16]。研究证实,骨水泥注入伤椎的分布程度与治疗疗效密切相关[17]。其中骨折处骨水泥分布不足和骨水泥与两终板未同时接触考虑均于骨水泥团状分布有关,骨水泥分布不足致使骨折周围的骨质稳定性欠佳,活动过程中可出现椎体再塌陷的现象,还可增加伤椎移位程度,压迫周围神经末梢而引发疼痛;骨水泥进入伤椎受周围骨小梁阻碍,进而骨水泥无法充分弥散与两终板同时接触,骨水泥未填充区域骨质较薄弱,术后活动过程可能因异常应力传导而发生椎体塌陷的风险[18-20]。椎体前缘高度比矫正程度常用于评估矫正效果如何,其导致椎体再发塌陷的具体作用机制普遍存在争议,有待后续深入研究。骨密度T值可反映骨骼强度,骨质疏松者的骨强度、骨小梁结构均随骨密度的降低而下降或稀疏,脆性随之增加,无疑加重骨折压缩程度和影响术后恢复。若骨水泥注入骨密度较低的伤椎,仅可暂时性的强化伤椎,远期仍存在较高再塌陷风险[21-23]。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PKP椎体强化治疗者术后存在少数的椎体再塌陷情况,针对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术中应注重骨水泥的量和分布情况,尽可能的规避椎体再塌陷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密度椎体骨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