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玉
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临沂 2767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骨科常见骨折类型,骨折位置即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间,与骨质疏松存在密切关联,高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患者常伴随骨质疏松,所以骨折位置的稳定性差,手术内固定的难度大[1-2]。常规保守该病时间长,且发生肺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的风险很高,故临床普遍推荐手术治疗。目前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案较多,如动力髋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3-4]。DHS治疗虽然也有较好效果,但临床经验证实其抗旋转力不足,偏心固定方式容易承受较大力矩,松动与断裂的风险很高[5]。PFNA则是在PFN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髓内固定方案,近年来在临床中有较多应用[6]。该次研究以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通过随机对照,比较了DHS与PFNA治疗该病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满足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7];②患者经骨密度检查存在骨质疏松,根据E-J分型排除Ⅰ~Ⅱ型患者,属于不稳定型骨折;③患者年龄60岁以上;④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手术禁忌证;⑤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稳定性骨折者;②合并其他骨折者;③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不同意研究者。
研究已经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该80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61~82岁,平均(71.36±6.30)岁;受伤原因:坠跌伤32例,车祸伤8例;骨折分型:Ⅲa型21例,Ⅲb型16例,Ⅳ型3例。研究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60~83岁,平均(70.65±6.57)岁;受伤原因:坠跌伤33例,车祸伤7例;骨折分型:Ⅲa型20例,Ⅲb型15例,Ⅲ型5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就诊后根据病情进行胫骨结节牵引或皮牵引,拍摄骨盆、髋关节X线片,测定骨密度,明确骨折类型。初入院时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取仰卧位,通过牵引使骨折复位,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要求骨折远端基本对位对线,颈干角>125°,前倾角在10~20°范围内,常规进行铺巾与消毒工作。
对照组采用DHS治疗,以大粗隆顶点起始向下行15 cm纵向切口,暴露大粗隆与股骨上端,透视大粗隆下方2 cm位置在前倾角5~10°范围内,颈干角在130~135°,从135°导航器方向置入定位导针,使其正位处在股骨头颈下方1/3位置,侧位在股骨头中央,而后扩髓处理,利用导针攻丝,拧入加压螺钉,使钉头处在股骨头皮质下1 cm位置,而后套入侧方钢板,结合患者骨质疏松情况、病情等确定压力,而后旋入尾钉,透视位良好后,即可关闭切口。
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先在大粗隆顶端上5~10 cm外侧行3~5 cm切口,对臀中肌止点钝性分离,接触到大转子顶点或微偏向外侧位置后置入导针,正侧位透视导针位置,满意后扩髓,顺着导针方向轻柔、缓慢置入PFNA主钉,必要时可借助锤子轻微辅助,但需要注意预防骨折位移等。PFNA主钉置入深度需要控制凹槽中点延长线在股骨颈纵轴线下1/3位置。然后利用侧向瞄准杆在套筒中置入瞄准器,后将颈内导针置入关节面下5 mm处,再进行测深、扩张外侧皮质,解锁螺旋刀片,放置于确定好深度处,锁定,并置入远端螺钉,结合病情选择主钉尾帽,利用远端定位装置安装完毕后,拆除瞄准器等辅助设备,透视螺钉位置良好后,关闭切口。
两组术后均常规负压引流,抗感染用药2 d,并继续骨质疏松治疗。术后12 h开始给低分子肝素4 100 U皮下注射,1次/d,持续5~7 d。结合患者疼痛情况使用镇痛药物。术后每3天换药1次,2周后拆线。术后指导患者康复训练,24 h开始进行关节被动活动,48 h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而后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设计功能锻炼方案。
①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采用Harris评分评价,分值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②两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设定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判定标准:骨折位置无压痛、叩击痛等,活动正常,X线提示骨折位置形成连续性骨痂,可不借助拐杖连续行走>3 min。③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常见股骨头切割、股骨颈缩短、髋内翻、股骨干骨折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近年来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持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目前临床对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旨在通过坚强内固定,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保障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8-9]。但受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失败等问题,故有必要探讨固定稳定、有效的方法[10]。DHS与PFNA均属于常用内固定器械,DHS治疗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较多应用,能够实现牢固稳定、滑动加压,但术中切口大,对患者的创伤大,由于偏心固定,力臂、弯矩较大,如果患者存在骨缺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骨皮质压缩以及螺钉松动等问题,且术中需要广泛剥离骨膜,不利血运重建以及骨折愈合[11-12]。PFNA作为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材料,以加锁髓内钉为基础,增加了螺旋刀片,能够减少对患者骨质的破坏,减少骨移除量,在骨质疏松患者群体中较多使用[13-14]。其增加的刀片能够实现加压、抗旋两种功能,刀片的接触面积很大,轴心直径从钉尖部到尾部不断加强,故能够有效实现对骨质的加压,提高了刀片与骨质间的锚合力,内固定的稳定性明显提升[15]。且通过刀片锁定,可减少内固定旋转、退钉的风险,更大的接触面积也提高了支持力以及抗切割能力,且取出手柄后刀片能够自动进行锁定,手术时间更短。另外,该术式的切口小,对骨膜、软组织的剥离更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该次研究结果中,研究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7.50%(P<0.05),提示PFNA治疗患者康复效果更佳,这与PFNA治疗固定更为牢靠,患者可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因素相关。张寿国[16]研究中,髓内钉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78.26%,高于髋螺钉组45.00%(P<0.05),也佐证了PFNA的应用价值。而在手术指标与康复指标上,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则提示该方案能够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加快骨折的愈合,促进患者康复,与何苗等[17]研究有着一致性。原因在于,该术式切口小,对软组织、骨膜剥离少,有利于术后血运重建,且固定稳定,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而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7.50%(P<0.05),则说明PFNA内固定治疗可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这与PFNA固定更为牢靠直接相关。陈灿等[18]研究中,研究组在PFNA治疗后,总并发症率4.4%,低于动力髋螺钉的26.7%(P<0.05),也证实了PFNA治疗该病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效果优于DHS治疗,能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改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患者康复指标,且并发症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