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芬
摘要:在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从传统“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谋而合,成为了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从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初中化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指出“教”“学”“做”并非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不可分割,事情怎样做,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老师就应该怎样教,使教法与学法都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一、利用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化学教学中老师通常将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写,不仅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并未发挥出主体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内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来进行激趣导入,比如学习《化学实验室之旅》时,老师在导入环节利用烧杯、试管、滴瓶、量筒、酒精灯等常见实验器材为学生展示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室的浓厚兴趣,进而跟随老师的引导展开观察与学习,使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对神奇的化学产生学习兴趣,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中开启了化学探究之旅,大大提高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学生知识探究的切入点,引发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态度体验,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对生活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探究兴趣,进而积极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知识探究活动,亲自去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學习《酸和碱的反应》这课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除水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水垢的主要成分以及如何分解水垢进行知识探究,使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背后的化学原理产生了探究兴趣,进而在浓厚的探究氛围下主动展开了知识探究。学生首先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妙招,比如用食用醋来浸泡,也可以用小苏打加入水煮沸,几分钟后水垢就除掉了,甚至可以用土豆片来煮水浸泡,也能够去除水垢,在生活中有很多去除水垢的小妙招。接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去除水垢的化学原理展开探究,水垢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既然生活中能够通过醋来去除水垢,那么说明两者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而推导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活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深入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结合生活实例轻松高效的完成了知识理解吸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起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高效化学课堂。
三、开展实验教学,鼓励合作探究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要想真正理解知识就需要从亲身实践中领悟,强调了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如化学概念、化学原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辅助理论知识教学,通过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鼓励学生以分组实验的形式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在科学实验探究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最终概括出实验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完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使化学教学在实验探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构建起高效的化学课堂。比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化学思维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老师不直接为学生讲述金属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而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老师首先启发学生观察身边都有哪些金属物质,然后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铁、铜、镁、铝等金属物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并总结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将镁、铁、铜、铝分别与盐酸或稀硫酸进行反应,根据反应剧烈程度来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发现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完成了科学探究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践行了“教学做合一”思想,构建起高效的化学课堂。
四、总结
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开展教学设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构建起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洪梅.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J].试题与研究,2019(36).
[2]吴兆忠.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研究[J].教师,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