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新羽(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纵观几十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我国初中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对课程的要求,已经无法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提出,不仅在对历史教育的解读方面,对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上都提出了更加明确、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的特点和新的突破。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每一部分又从不同的方向制定相应的标准。首先,在前言部分,阐述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世界形势与国内变革的情况,提出了明确的历史课程性质,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明确的历史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及人文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在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感悟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养成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内容部分,将整个学习划分为二大区域,分别为中国史和世界史。按照历史时序,在中国史中,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现代史。在世界史中,划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以及世界现代史。并针对每一模块,都提出明确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在实施建议部分,将整个历史课程的实施,详细划分为教学实施建议、评价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在教学建议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方针,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多样化教学为方式,在注重历史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评价建议方面,确定清晰的评价目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及反馈。在教材编写方面,学生用书上提出线索清晰、重点明确、方式多样化,并制定配套的辅助性学习材料,例如历史教学图册等;教师用书要及时反映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上,多方面开发及录用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积极发挥网络资源及历史题材的视频影像资料的作用,并提出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等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方面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并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性。相比于只提出学好历史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进步。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为宗旨的提出,对比只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教学观念上,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思想上,从片面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转变到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具备历史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与技能,学生从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观念上,转变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获取新知、交流合作等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从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学科教学经历中汲取了充分的经验,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并对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进行探讨,提出历史课程要以育人为本为教育理念,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重视知识体系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的教育,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详述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罗列历史教材章节的情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要求,并用“知道”和“了解”来划分知识的重点掌握与一般了解。并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世界史的部分,学生通过同一时期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比,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的世界发展趋势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新一代青年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已经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世界发展大形势的基础上,新出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更能符合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堂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丰富的课外资料展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程标准》革新了课堂教学形式,更体现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组合作到小组展示,形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课标》指导下灵活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我想学历史的主动态度,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历史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我会学历史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一是“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既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又关注历史学习目标确立的全面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内容编排以朝代更迭为序,其中又分述每个朝代从兴盛到衰亡,以及为加强统治所做的努力等,全景式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民族、边疆等问题,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又能让学生构建起一个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架构。同时,在正文中穿插的“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章节,也能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提高育人效果。二是“以德为先”。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成为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学生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反映在思想上、情感上、观念上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我国在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上的重要标志。因此,“德育”贯穿于教材内容始终。通过对各朝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璀璨的文化文艺作品,以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介绍,渗透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守正创新”。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充分体现了“鉴史知今”、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野。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编写中,使用了大篇幅的章节来对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国防建设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并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探讨新时期“我们”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将教材内容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资源媒介。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评价作为教学情况反馈的重点。从历史知识的层面来看,在考查学生史实掌握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与论述能力的展现,判断学生能否有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历史时空观念。在学习过程与方法上,更注重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应用及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上的进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则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与行为标准。
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中,历史这门课程,始终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从学校的排课方面,历史这一学科的排课相对较少,尤其是新版教材的实行,新增的大量内容,无法完全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从教师心理方面,个别教师存在惰性,在新课改大范围进行的趋势下,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较少钻研新型教学方法,很少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与整合,缺乏挖掘历史事件后的深度原因。
历史随作为中考必考的一门科目,但是总分占比不高,且目前我国部分省份采取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而这种单纯记忆知识点的方式,无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大大受限。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较少地主动分析问题,形成了“教师讲、学生记、课后背”的恶性循环。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并日复一日地的循环,学生缺乏新鲜感,影响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学生思维模式受到局限。在评价手段上,多数教师仍以卷面成绩作为教学考核和学生掌握程度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单以成绩为历史教学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失了对于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史料认知等方面的评价,学生无法获得精准的自我认知,教师也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影响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教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给予相当的重视,克服惰性心理,转变心态,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研究中。其次,备课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要加大心智的投入,要重视课堂内容小结和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好整体教学的串联。最后,积极进行教育研讨,加大集体备课力度,集思广益,分享教学资源,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总结提炼课本中的知识点,将零碎知识点系统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可利用口诀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我国古代王朝有哪些时,教师可选用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帮助记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将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立历史知识网,将多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研讨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影响等方面时,可绘制针对这一事件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延伸。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入讨论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首先,要保证学习小组分组的科学性,力求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进步与提高。其次,组与组之间的水平要大致相当,在设计讨论任务时,可让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在保证每一位组员都有相应任务的同时,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
在现代化教学的环境下,可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历史情境再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可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鸦片战争》中的片段、相关影视作品《虎门销烟》片段、相关人物或事件图片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感受。在历史教学过程的同时,要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通过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场景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适当适时地开展课外与历史相关的主题活动,历史学科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让学生参观历史人文景观,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地方志馆等,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课外历史知识,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也能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历史课堂树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扩充了新的教学形式,完善了学生的评价机制,促进了历史课堂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历史教师应尽快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转换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习,丰富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