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福海(甘肃省玉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内化,又能引导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还能熏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然而一直以来,学生的阅读都非常被动,他们在课堂上只是不停地做笔记,记录段落内容大意,在课外只是盲目地阅读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根本没有展开独立的思考,当然也没有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和自主阅读分析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为“悦”读,从而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有效的阅读既能引导学生在分析重点字词、语句和段落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在分析段落结构和文章情感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传承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语言素养的过程。例如,整本书阅读《红岩》,那么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就会透过语言文字想象到革命者在监狱中所受的折磨,就会在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展开分析、判断以及归纳整理,并会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精神的价值所在,进而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
优秀的书籍内容就像是一个智者,引导读者思考真善美与假丑恶,引导读者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坚持与信念的力量,获得内心的释然与前进的勇气。例如《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主人公祥子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环境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学生阅读过程中就会深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语句的重要意义,进而就会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强大结合起来,就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代科技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阅读力就是学习力,所以有效的阅读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使得学生逐渐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意识。阅读活动中,学生必须要保持内心的安静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去除内心的浮躁,而安静、踏实的状态能够引导学生保持专注的学习力。阅读活动中,学生还要展开类比、分析、迁移、归纳以及总结整理等一系列的思考,那么自然而然也能提升自身的学习力。例如,《隐藏的自我 大脑的秘密生活》这类科学性比较强的书籍,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较大的挑战。学生既要分析基本的语言结构,又要结合语言文字认识和了解大脑的重要影响。而且有部分学生还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自己大脑中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学生会将语言文字描述与实际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进而他们就会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力。
阅读活动中,学生们会选择种类不同的书籍内容,有经典名著,有科普类书籍,有小说,有诗歌。而且即便学生会选择某一类型的书籍内容,那么书籍内容也会带领学生见识他们未曾欣赏过的风景,了解不同人物的命运变化,进而学生的知识视野就更加开阔。例如,《傲慢与偏见》这本书让读者了解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活动,也让读者了解到了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结合该小说改编的影视片段,还让观者更多地了解了异国人们的风俗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阅读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能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正循环。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具体的阅读内容,组织展开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本剧表演活动。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课文内容,分别扮演课文内容中的角色,然后将整个故事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其他道具等表演出来。比如,学生在课外阅读了《骆驼祥子》,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其中的片段内容展开表演练习,将祥子的内心情感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等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还有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中的角色,展开相应的表演活动。课本剧表演模式下,学生们的阅读会更加专注,对文本内容和角色的分析会更加深入,对文本内容表达的情感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活动的整合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以积极自主的状态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探究与分析总结中。因此,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图文并茂的阅读情境。例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呈现济南冬天的景色特点,呈现北平冬天的景色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课文中的段落内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图片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文学创作成就,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老舍先生写作的文章,感知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等。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呈现阅读方法。课件图片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内容,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呈现阅读例题以及常见的阅读习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常见的记叙文阅读,课件图片中可以呈现一篇范文以及相关问题: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那么学生的语言总结中就要表达出人物和事件以及表现了什么情感等;给文章选择合适的题目,关于这一习题,学生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让所选题目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结合语境,分析某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那么学生就要联系上下文,做出相应的分析。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即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图片,在短时间内呈现多篇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加以集中阅读分析和归纳整理。例如,教学郑振铎写作的《猫》,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图片呈现夏丏尊写作的《猫》,呈现靳以写作的《猫》,呈现王鲁彦写作的《父亲的玳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整理一个表格,将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总结归纳。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会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总结归纳能力,并会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魅力。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文本段落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而能引导学生在分析、类比、整理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而且问题导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会更加专注和有效,会迅速整理出相关信息,并做出一定的总结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优化问题设计,从而切实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关键处设计问题。即教师要通过该种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迅速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情感。例如《驿路梨花》,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文章内容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且发生了两次误会,所以只要学生理清了小茅屋的主人,那么他们就理解了整篇文章内容。
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空白处设计问题。文章内容的空白处,是作者为了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而创作的空白之处,学生只有分析清楚了空白处的相关问题,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情感。例如《秋天的怀念》,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省略号,是史铁生母亲想说但是没有说出的话。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着文章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母亲的语言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在10%左右,没有超过20%,贡献度相对较小。但同样也说明,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大约有20%的份额是由环境和能源贡献的。
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且积极向上即可。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所以关于某一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且开放性的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分析解答。例如《散步》,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如下问题:你们有与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吗?当与家人一起散步时,你们的内心感受如何?这一问题会引导学生联想起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使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个性化作答。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互动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段落内容的同时展开写作练习,进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内容都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品味,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课文内容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仿写是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帮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的重要方式。例如,《春》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阅读时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够触摸到春天无与伦比的美。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整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段落结构,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为主题,展开仿写练习。学生要将季节的典型景色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续写练习。续写,即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结尾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皇帝的新装》,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结尾部分展开想象,想象皇帝能否发现被骗的事实。假设皇帝经过思考,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又将会发生哪些事情,学生可以将其写出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读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写作阅读感想的良好习惯。比如课前预习环节,当学生第一次阅读《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随文小练笔公开呈现出来,并引导班级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人文素养。
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且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还会经常性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组织展开趣味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加强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拓展。而且“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课外自主时间。因此教师要布置合适的课外阅读作业,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拓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坚持阅读完整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会选择整本书籍,然而有的学生的阅读只是三分钟热度,只是阅读书籍的前半部分,然后就将其丢置到一边,这种现状是急需改变的。而阅读计划能够提醒学生自主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够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完整本书籍内容。比如,学生有着强烈的阅读兴趣,那么他可以将阅读计划制定为每天至少阅读4页,一月内至少阅读完某本书籍。假设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欠缺,那么他可以将阅读计划制定为每天至少阅读2页,两月内阅读完某本书籍等。每一个学生都要自觉接受教师、家长以及小伙伴的监督,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种类丰富的书籍。课外阅读拓展中,学生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内容,但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书籍种类,经典名著、长篇小说、悬疑侦探类小说、科普类书籍等等都可以尝试。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兴趣是学生积极自主阅读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阅读活动中,进而才会形成阅读的正循环。因此,教师要引导初中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学生展开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而增强学生愉悦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