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红琪(青岛定陶路小学/山东省青岛市)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计划的第一步,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书籍中积聚写作的技巧。把平日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中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上自远古,下至明清,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屈原、李白、杜甫、陆游等无一不是忧国忧民之人,他们诗文中的喜怒哀乐、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文中尽显山水、人情之美。因此,每天晨读的前10分钟就来诵读古诗文。单纯的诵读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上台推荐自己积累的古诗文,按学号轮流进行。指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以及推荐的理由讲清楚,或者做好课件,把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及写作背景讲给同学们听。午间拿出10分钟巩固记忆,一个月组织一次“背诗大王”擂台赛,结合有关的节日办诗文手抄报进行展示。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关于古诗的篇目和数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去选择。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会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多者达100首,少者也有30首。
在诵读古典诗文中,学生感受到宇宙奥秘,顿悟人生真谛,启迪了灵感,增强了原创力,文化底蕴得到了加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其爱子写信时,不忘提醒儿子多读好书: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就内容而言:任何一本中外名著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的真善美的展现,对人的灵魂有着永远的震撼力;就形式而言,每一本中外名著也都展现出一种令人心怡的艺术美,即名著以美的形式展现出真善美的内在美。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首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其生平,作品产生的历史影响。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相机指导如何选择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分析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然后,指名朗读,学生分组交流心得。
最后,做好读书笔记。
课堂上教师指导阅读,课堂外独立进行阅读:自己查阅作者、作品的资料,将自己认为最美、最好的文章或段落准备好,在活动课上读给同学听,教师帮他们录下来,再放给他们自己听。每月安排一次读书演讲活动。每天午间15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教师做适当点拨。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学生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材料,学习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了解了作者的观察思维方式,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
皮亚杰说过:“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仿写是训练学生习作的第一步,特别是仿写同龄人的作文效果更大。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背诵优秀作文也是必要的,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文章的内容、中心及写作的方法,从而化为己有。
阅读文学类的书籍之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领域的书籍,扩充知识范围,真正做到博览群书、汲取力量。
中华古典诗文和古今中外名著内涵丰富,学生可能对所背的诗文、所读的文章不甚理解,但这些名篇佳作将牢牢刻在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与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创作不是躲在斗室里和文字苦苦地纠缠不清,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所以观察是创作的前提,而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小学生作文内容大体上以写人叙事为主,到了初中,也依然是记叙文为重。因此,让学生走出斗室,自觉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关心多彩的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思考,累积习作材料,习作时便可轻松下笔。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为此,让学生准备一本“生活小镜头”记录本,把从网上、新闻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或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他们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记得新加坡华语美文作家尤今女士在《象牙塔外的世界》一文中,介绍了她带领学生进行作文的计划:立体母亲、古老行业、描绘景致、菜市小贩,无一不形象鲜明、生动独特。实际上,尤今女士就是将学生放入生活中,让学生走到社会上,体验生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作文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眼睛亮,就能撷取到明珠。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
现代家庭中,孩子往往成为成人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多数的孩子眼中往往只有自己,余外他人皆视若无睹,这样的孩子写出的人物形象必定模糊不清。因此,教师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个与自己天天见面、生活在一起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爸爸、妈妈,可以是爷爷、奶奶,也可以是姥姥、姥爷或其他人。把观察到的这个人物的特点,如说话时的动作,情绪变化时的眼睛、嘴巴等的微表情,常用的口头禅……记录下来,两周后,学生写出的人物就会形象百态,各有各的特色。活在作文里的各色人等,是立体的,有的形象可能不完美,却是真真实实的,没有经过虚伪的矫饰。写作的第一要诀在于真实,在于自然,学生掌握了。
作文要多写多练,但形式单一,学生也会厌倦乏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例如,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谁写的人物被别人猜得又快又对,谁就获奖。
现在的学生成长于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为他们做好,生活经历几近于零。他们写出的事件或空洞无味,或如流水账一般,或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在小学的低、中、高阶段都出现过,只不过形式不同,要求不同。学生写过多次,但效果不好。要想写好,必须亲自经历过。因此,教师需提前两周放题,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到菜市场买东西,讨价还价;进厨房,自给自足,填饱肚子;到社区,为民众服务……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两周后学生笔下的事情就会有较大的改观,最起码,事情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实的。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然后写自己的活动、心理感受,如自己制作冷菜拼盘、查字典比赛、击鼓传花、跳绳比赛等。学生们既观察别人,写别人的表现,又要写出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一次,两次,渐渐地,学生们学会了把过程写具体,还注意通过具体细腻的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学校里,一件偶发的事,一堂精彩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件小制作,一次小试验等都可拿来作为写作训练题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写作。比如:夏季惊雷声起,教师可停下课程,请学生闭上眼睛,听雷声、雨声,进行想象,接着以《雷雨》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笔下的雷雨充满生气:“在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快乐的小雨点们如期而至。它们和很久没有碰面的大地聊着,还不停地伴着那打鼓一般的雷声跳着踢踏舞。在雨点的感染下,雷也像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不时地作弄着我们。有一些同学一看见雷电发出的光就一下堵住耳朵,可一直没听见雷声,就放松了许多,没想到,才松开手,那雷声就灌进了耳朵里。因此,很多人便不再堵耳朵,让那雷在外面‘流浪’。”
又如深秋风起,树上的叶子飘然而下,地上的叶子也追着、赶着往前跑,好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此时,教师可以马上组织学生们到操场观察,拾飘飞的落叶,追着捡地上的落叶。之后以《群蝶飞舞》或者《落叶纷飞》为题写一篇短文。
再如晚春时节……
在生活的海洋里涵游一番的学生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会有新的认识,他们写出的作文必定会充满真情实感。
作文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按照鲁迅先生的经验就是多看、多练习。
小学教材中有要求写景、写物的作文。一般来说,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写景文好,原因就在于学生只躲在室内单凭想象而写,或找一篇写景作文抄录下来。心中无景而以笔写景,景怎会感动人心?
其实在青岛,值得写的景点太多了,包括栈桥、海水浴场、崂山、花石楼等,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个性,写的人必须明确地抓住这个特性来加以发挥。要抓住这特性,必须有“三顾茅庐”的精神,重复回返同样的地方去溜达,去体会,去感受。
写景文要写得出色,另一个要诀是:必须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未写。山与水是千年不变的,但是写景的人却年年有变,要在许许多多同类的文章当中脱颖而出,必须有新的养分、新的素材。如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它的变化正反映了青岛的发展变化,抒写栈桥者倘若把所有的着墨点都放在海水和桥上,写成的栈桥将和缺乏水分的海绵一样,干巴巴的,没感情。
所以要告诉学生,写景一定要先去了解它,到图书馆查报刊或上网去翻看、搜寻、记录所写景点的历史,然后肯花时间去逛,肯花心思去欣赏。
学生虽然还不能将死板的资料和实地的观察灵活地配搭成文,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学会如何通过平淡无奇的表面现象而深深地发掘事物内在的特质。
实践证明,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将美育融入其中,激发情趣,引导想象,构筑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产生表达欲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通过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意愿的习惯。
作曲家创作的美妙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学生最富有幻想,因此播放音乐,让他们合理想象画面,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进而独立命题,构思成文。如播放音乐《海边的阿狄丽娜》,学生闭目遐想,随着音乐的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都进入了美的境界。结果学生笔下的文字无论长短,每一篇都能够打动读者之心。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在学生详尽地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改编,或扩写等。如:学习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理解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后,让学生以“春雨”为题写一篇散文;将苏轼的《题西林壁》改编成一篇游记;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篇篇趣味盎然,意动情生。
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有很多,如《示儿》《回乡偶书》《山居秋暝》《赠汪伦》等。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走出斗室,不要再把学生禁锢在方寸之间,让孩子舒展想象的翅膀,在实践中积累素材,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总之,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要使学生想说、敢说自己的心里话,并且有东西可说,教师除了要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还要指引学生们广泛读书,走入社会,深入生活。“双减”环境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有更多的机会走入社会,只要教师用点心思引导,学生习作的兴趣就会浓厚而持久,就会把作文当作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就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良好的作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