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德阳 618307)
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务、交流经验、实施领导、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和主要手段,起草和修改各类文稿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人员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文字工作能力则是文秘人员的一项必备技能和重要基本功。对于单位而言,上传下达、协调内外离不开文字工作,文字工作能力往往会成为选人用人、培养干部的重要参照依据。对于个人而言,拥有较高文字工作能力的文秘人员将获得单位的全面、长远的培养,以及在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秘工作者常常面临着“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的各项文字工作任务,面临这类任务,大多数文秘工作者在文稿质量和写作效率等方面长期面临瓶颈,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此类任务的人往往屈指可数。分析发现,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文秘人员识别应用素材的能力有待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相对偏低,对国家宏观形势和政策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长期、巨大的日常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难以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要求,因此导致了在文稿写作中的框架结构谋划能力不强、写作效率偏低、原创观点的提炼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
针对此类问题,许多单位通常采用开展培训、举行比赛等方式,巩固文秘人员的业务技能,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其突破“敢写”“愿写”的瓶颈。但要真正使文秘人员达到“能写”“会写”的要求,需要追根溯源地去探寻正确的工作方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政策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某些工作要求,值得我们深入体会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学员入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改进文风要在“短、实、新”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中,所谓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所谓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虚话、照本宣科和故作高深的话;所谓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近年来,按照领导重要指示和“放管服”改革的相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图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积极为基层减负,要求各地、各单位要严格控制发文数量,严格审核发文规格,在草拟文件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论证,严格把好文件质量关,限制文件篇幅等。在此背景下,我们剖析“短、实、新”文风指出的文字工作要求发现,其不仅对公文的文风、规范、拟文发文原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文秘工作者在进行文字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必备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提倡文稿求简短精练,切忌长篇大论,正是对文秘人员的素材收集提炼能力、事件概括浓缩能力、语言精准表达能力以及行文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提倡公文要指出问题,反映本质,是对文秘人员是否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是否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是否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层经验提出了要求;提倡文稿写作要有新意,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角度、新的材料和新的语言表达,更是对文秘工作者的学习、调研能力做出了要求。因此,分析讨论文字工作能力的提升策略,离不开“短、实、新”文风中体现的对文秘人员开展文字工作的各项能力要求。
根据本文对“短、实、新”的逐层剖析,不难发现,看似单一的文稿写作,实则处处考验着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谈文字工作能力的提升策略,不能片面地谈遣词造句或谋篇布局,而是要站在提升文秘人员学、思、践、悟等综合能力的角度,对标“短、实、新”文风要求,去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研究思考是做好文字工作的基础。大量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文稿绝不是将整理收集的材料“捋一捋”“顺一顺”“润润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首先是要做好政治理论研究,清楚“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深入学习领会上级的文件精神,是需要从纵向的角度吃透文件的精神,站在政策的源头去思考问题、找准文稿的落脚点、措施方案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提升文稿的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的目的。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历史观”,既要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大势,又要了解具体工作的背景、规划和所处阶段,从而才能运用历史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写出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反映现实情况的文稿。同时,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内容”“穿靴戴帽”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不断提高“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全局意识,积极输出有价值的原创观点。最后,在研究学习中还要尤为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要深入实际地开展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得来的政策、措施、建议才能够符合本单位工作的实际,才能够指出问题、反映本质。因此,文秘工作者不能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努力丰富自己的基层经验,积极深入到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一线工作中去,了解本单位工作的规划、重点、动态,了解广大职工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当然,建立有效的学习研究机制,例如定期进行范文研读、讨论沙龙、调研访谈等交流、培训,也将有效推动文秘人员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和学习钻研习惯的养成。
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外脑”和“智囊”,准确领会领导的意图、深入理解领导的思维方式、感悟领导的管理艺术,对做好文字工作至关重要。首先,文秘人员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站位,在文稿起草过程中尽量领会和贴近领导意图,善于在领导的讲话、谈话和文章中,在领导参与的政务、事务、活动中,在领导阅读的书报、关注的信息以及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中悟得领导的思想和风格。只有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见微知著,日积月累,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与领导合拍、工作上与领导合调、行动上与领导同步,把领导的思路、风格悟透了,写出的文稿才不会生硬,领导用起来也才会顺手。其次,文秘人员要有强烈的“客户意识”,文稿体现的是领导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文秘工作者不仅需要准确捕捉领导当下的思想观点和工作重心,切实把握领导对文稿的要求和使用习惯,还要善于延伸思考,深化升华领导的思路意图。文稿成型之后,要反复打磨,逐字推敲,拗口、别扭之处进行及时修改,文言文、生僻字的使用要查明弄清要,杜绝给领导“埋地雷”。
文字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驾驭语言的“笔头功夫”,更多的是取决于知识储备、工作经验等“笔外功夫”的积累。要做好文字工作,拥有“笔杆子”的硬实力,必须倒逼自己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首先,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各项规范,虽说“文无定法”,但好的文章不是“天马行空”,公文规范之于文稿写作就如同格律之于诗歌,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和规定的里展现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因此,做好文字工作,练好“笔外功夫”,要高度重视文稿的规范性,准确把握不同文种的要求,知晓不同类型文稿的性质和用途,灵活使用不同的文字风格和行文方式,切实打好规范性的基本功。其次,文秘工作者只有做到广泛涉猎,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在文稿写作中做到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因此,要在扎实掌握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的主干知识,通晓与业务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关联知识,了解与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相关的业界新动态,学界新成果以及兄弟单位的新做法、新经验等。最后,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也是练就“笔外功夫”的重要方法,这需要文秘人员善于在工作中发现学习对象,把稳学习时机。文秘工作者的学习对象不能局限于上级领导或身边的“笔杆子”,既要在朝夕相处的同事身上学习工作经验,又要在基层群众中获得一手资料,还要积极收集、整理、汇编各类材料,持续不断地丰富自己“武器库”,长期以往,通过如此持之以恒地积累,才能够获得切实可见的个人成长。
“磨”字既指“磨练”,也指“打磨”。首先,磨炼是指文字工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负责文字工作的文秘人员都是很辛苦的,工作强度大,难度高。东汉刘桢的“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把秘书人员埋头文稿,忘记用饭,不知早晚,头昏眼花的状况描写得十分形象。因此,要提升文字工作能力,必须要有“舍得一身剐”的钉钉子精神,面对文稿工作的辛苦,要迎难而上,敢写、愿写,抓住每一个训练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写作、反复的修改,扎扎实实地写出好文章。从而进而得到思路的拓宽、站位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其次,打磨是指通过反复的复核和修改,逐步去除文稿中的“污点”,不断提高其准确性的一个过程。在文稿写作过程中,要达到文风端正、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言简意赅、务实管用的标准,经得起反复推敲,就要在初稿完成后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推敲打磨,坚决杜绝标点、字符格式、字词等方面的低级错误,严格避免在提法、数据、案例等内容上出现丝毫误差,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修改呈现出高质量的终稿。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政机关文字工作提出的“短、实、新”工作要求,虽短短几语,却全面囊括了优秀文字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本文立足“短、实、新”,探究了文秘工作者提升文字工作能力的具体工作方法,认为提高文字工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文秘人员耐得住寂寞,藏得住孤独地去积累和打磨,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不断通过潜心学习研究、思考领悟、增强储备以及刻苦练习,打牢文字工作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