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高校精神传承的重要向度

2022-01-01 03:5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大学精神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高校不仅仅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精神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高校精神是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不只是反映个体学校的特色,更是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整体蕴含的本质内核和承载的社会使命。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的高校精神并没有走向消亡或失落,相反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逐步从“培育”向“传承”的话语范式转换。如今的高校精神传承融入了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精神诉求,这必然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讲好“中国故事”。

1 传承高校精神的使命与价值

从“象牙塔”走进大众生活,当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当代高校社会职能的深化,高校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1.1 弘扬和发展高校文化的内在要求

谈起“高校精神”或“大学精神”,每个人都能说,但都会陷入“谁也说不清”的尴尬境地。自大学诞生以来,高校精神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未有较为统一的界定。高校精神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大学人”的群体价值观,是决定大学之为大学、大学运行和发展状态及其个性化特色的精神品格。“高校精神是决定大学质量的潜在性、源头性、关键性、难以量化的因素”,其形成与高校长期办学积淀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具有丰富而稳定的内涵,体现着“大学人”对高校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概括和凝炼了高校使命、功能、目标和理想,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

1.2 消解高校市场化负面影响的现实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介入高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原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种介入主要体现在:一是部门高校越来越推崇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高薪聘请教授、对学校形象进行包装、利用功成名就的校友宣传自己等,都是为了抢占人才,争夺生源,提高形象。二是部分高校下属院系举办了符合“消费者”需求但不在计划内的培训班,借此来提升自身收益。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决不能被现实功利所绑架,必须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承高校精神的重任,激励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为高校赢得社会的尊重与信任。高校精神是“无形”的,“中国故事”是“有形”的,有形的故事寓于无形的精神之中,能切实地体现在高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它们是对学生精神发展、责任担当的关怀,对学术自由、独立创新能力的倡导,不仅能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堪当大任的学生,还能够消解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国民“引进来”“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多元文化。如何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中保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十九大报告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承担着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责任,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高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旗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是高校文化发展必须凝练的动力源泉。讲好“中国故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途径,为丰富高校精神文化,促进高校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

在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也就是选择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命运与希望,体现中华儿女共同经验和情感的真实故事,并通过理论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宣讲的过程。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够以中华民族、中国历史以及当代中国发生的故事,感染与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1 “中国故事”是高校精神得以传承的基础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的最初形成不可能是个别个体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而必然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共同生活来确立,每一个个体相对于群体的价值系统而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便是认同。”这种认同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强调高校精神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我们常说的“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以北京大学精神为例,“北大之创新”精神并不是西方精神的照搬照抄,其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北大精神“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而得以形成并突显和高扬出来,……学校精神的形成,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是知识与社会碰撞的结晶”。

2.2 讲好“中国故事”为高校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性的形式与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强调的,“青年的价值观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国故事”是一部饱含中国人民觉醒和奋斗历程的历史,也是一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和探索的历史。高校精神作为一种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其传承需要依托现实性的形式和载体。“中国故事”为高校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素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将既能反映国家进步和发展,又能展示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事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中,将高校精神的内容与“中国故事”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呆板,还能为高校精神的内容赋予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增强传承高校精神过程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3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精神传承的重要动力

“在当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我们的‘大学精神’便不仅担负着继续为大学赢得社会尊重的历史传统,而且更担负着将以往为‘象牙塔’所独据的‘大学精神’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代使命。”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其精神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积淀着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诉求,更是起着传承优秀文化的导向性作用。在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精神传承的重要动力。

3 传承高校精神的逻辑进路

传承高校精神不仅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还与校园文化的开展密不可分。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指引下,打通中国故事与高校精神之间的互动机制,也同样不可忽视。

3.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传承高校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中国故事”为素材的运用。一是契合学生需求。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中国故事”。既能选择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史,又能捕捉看似普通却意味深厚、能传播中国声音、反映高校精神的凡人故事。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大学生将高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中国故事”为内容,从系统的理论教学到实践层面的社会调查、人物专访、志愿服务、历史材料的收集等互动过程,将高校精神与“中国故事”融入到实践中,能使大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接受高校精神的教育,主动承担起高校精神的传承。

3.2 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高校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最高表现,其传承需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校园文化具体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层面得以熏陶与影响。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学生的高校,必须自觉承载起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承高校精神的重要使命,是文化担当的体现。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的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一流大学不仅面临着培养学生的责任,更是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守护高校精神的重担。

3.3 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精神传承之间的互动机制

高校精神概括和浓缩了大学使命、功能、目标和理想,是大学在扮演一种特殊社会角色过程中所秉持的价值追求。它也不仅仅停留在校训、校风、校史的“培育”层面,而是熔铸于社会中,通过“传承”的号召力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感染力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大学人”都应该是高校精神的传承者,都应该是讲好中国声音的代言人,让精神动力能够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奉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