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视阈下高校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生成研究

2022-01-01 01:08姚则会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智慧信息化信息技术

姚则会

(安徽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提出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至今方兴未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正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日臻普及和易用,带来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区块链及大数据分析等具有类似人类智能的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各行各业无不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呈现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环节的终端和培养高端人才的专门化场所,既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供给者也应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受益者与先行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对其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全面的颠覆性变革。但是,到目前为止,信息化还没有真正给教育带来大规模、常态化的革命性(结构性)改变[1]。韩锡斌与葛文双针对全国28所本科和高职院校1147名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内高校教师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尚待提升[2]。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智慧教学的具体内涵及能力要求认识不深,积极主动融入并经常性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者不多。一些地方和学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围绕目标,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设基础上,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又陆续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制度性文件,通过国家政策与国家意志全面推进科技在助力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及体系重构上的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实现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提供科技支撑。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解决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供给与现实教学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高教师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引领型、创新型、学习型、专家型”新四型教师,造就智慧时代的教师成为历史的必然[4]。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教育的“智慧性”特征

在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智慧性、智能性、融合性、引领性、人本性、终身性和公平性等,都是新型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5]。教育资源泛在性、线上线下互补性、虚拟现实结合性、人机交互便捷性、数据分析实时性、技教融合自然性等则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育“智慧性”的显著特征。

(一)教育资源泛在性

2013年我国启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2017年开展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至2018年,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即达到 8000 余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用人数突破 1.4 亿人次[6]。爱课程(iCourse)、网易公开课、超星尔雅视频公开课、Coursera等等,各类来自中外名校名师的精品在线课程海量呈现,所有课程资源既面向在校师生,也面向社会大众。优质教育资源的泛在性一方面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网络传输、智慧教室、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知识资源通过各类平台和应用软件得到有效呈现,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国家对在线学习资源的大力推动,通过各级以项目形式驱动学校和教师积极投身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万门免费学习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构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为现实,更为高校开展智慧教育走上常态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线上线下互补性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远程教学形式出现以来,空中课堂随着技术进步,从原来固定时间或固定地点收听收看发展到向随时随地可听可看升级;从原来仅面向社会成人自学到覆盖各级各类校园内外扩容;从原来实体物理课堂空间实施线下教学为主向线下与线上虚拟空间教学并存进化;从传统课上精讲、课后练习教学模式向课前听讲、课上研讨翻转混合教学模式转型;从教师单向度演讲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向师生双向度互动交流、研究性教学迈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联袂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原有生态系统,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学载体的创新要求学校教育从教学理念、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全新变革。教育的物理空间不再局限于实体教室,教学的形式日趋多元,线上教学构成了线下教学的重要补充,基于线上与线下结合而成的翻转课堂由理论走向实践,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7],使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提升路径更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可以预见,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是“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初期乃至深度融合发展之后学习者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现实需求[8]。

(三)虚拟现实结合性

近年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及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以其对情境模拟的高仿真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和优点,已悄然走入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因其学科知识庞杂,专业性、实践性、探索性强,需要众多的验证性、创新性实验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拓展学生创新创造思维。但一方面受限于建造专业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诸如核爆和医学解剖等特殊实验条件很难规模化运维,实验实习实践条件与师资队伍的供需矛盾一直制约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VR、AR、MR、XR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许多高校上述的不足,以及传统课堂通过单纯的语言无法准确描述教学内容概念或意境的短板。VR、AR、MR和XR均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成的一种全局或局部模拟环境。VR通过视觉感受超现实情境,AR则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进一步增强情境的现实即视感,MR则是取VR和AR之长进行了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了同一场景内虚拟物体和真实物体实时共存与交互[9]。与当下的VR、AR、MR相比,扩展现实(XR)更强调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弥合,以及缩小人们、信息和体验之间的距离壁垒[10]。上述VR、AR、MR、XR的功能有效发挥了科技赋能教学的目标,通过VR、AR、MR、XR的三维视觉空间,能使没有语言的事物自己说出来,没有生命的物体自己动起来,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和形象,学生沉浸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了从教师的说和教为主到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式学习。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极大增加了高校教学的智慧性内涵,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大大提升。

(四)人机交互便捷性

计算机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在现实需求的驱动和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功能及应用取得长足进步,5G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互联网+”“人工智能+”已是各行各业紧跟时代步伐的标配,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11]。同时,技术的革新也带来制造产品的成本下降及使用上的简化,计算机和通讯终端由原来的少数人专享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人拥有电脑终端、个个配有智能手机已不是奢想。最为关键的是,用户使用界面的简捷友好更大大激发了普通大众积极接纳和拥抱智能社会的热情。而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的场域,当代大学生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信息化素养、智能技术的学习与使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潜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工具开展具有智慧智能的教学,不仅从学生受众的角度不存在技术障碍,而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更希望教师打破传统教学范式的藩篱,改革教学流程,更新教育理念,期待教师利用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和跨时空特点,做好课前教学资源推送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讨论环节,在课后及时进行作业布置与批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全国高校开学季转为线上教学至5月中旬陆续结束线上教学,针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效果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学生对教师借助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QQ、微信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实时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线上教学的满意度近70%,充分说明人机交互便捷性使在线教学很好地做到了与实体课堂教学的实质等效[12]。

(五)数据分析实时性

智慧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借助教学平台或应用程序,能够实时记录和汇总教与学的全过程相关状态数据,一改过去凭回忆或人工方法批阅与统计的冗长低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与教学成效,为教学总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反馈。在各类数据中,教师关注的到课率、课前预习浏览资源、主动或被动回答提问、课前或课后或课外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试卷答题情况等等,经过系统自动分析研判,能够实时呈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学业结果,并据此由系统自动向学生提出学业预警甚至帮扶改进建议,也为全体任课教师做好教学诊断,适时改进教学策略,及时进行督学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数据决策不仅能够分析学生表现的频率,而且能为精准教学解决其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如,分类问题、决策分析问题、优化问题。“未来,无论是课堂学习反馈分析,还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分析,甚至是教育决策分析,都会从以因果关系分析为主转向以数据关系分析为主,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学和教育决策提供支持”[13]。信息技术2.0支持的高校教学模式,打破了信息化1.0时代技术手段只作为日常教学辅助参考的地位,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改造和疫情期间的实践检验,进一步实现了人机合理分工,功能优势兼收的目的,激发教育教学的巨大活力[14]。

(六)技教融合自然性

技教融合自然性是指技术发展客观规律与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主观能动需要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技术推动教育智能化,教育催生技术人性化。技教融合自然性一方面来自于智慧教学工具的日益先进性与人本性。作为工具价值属性的平台、资源、应用程序等在应用实践中不断优化,迭代升级,各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近些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利用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云计算自动对大数据进行归类和共性解析,构建出教育对象行为和心理偏好等图谱,在教学中与使用者的教师更容易形成人技一体,让技术自然内嵌于教学的全过程。而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同步快速发展,将摄像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有机转化成更易于使用的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WD),如谷歌眼镜、智能手表、意念头箍等等已从科幻走入现实,并在教育、医疗、运动、保健等领域正逐步显现出强大的辅助功能。WD与VR、AR、MR、XR技术结合,更能有效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形象感知,并能根据教育的需求不断进行智能化改造,消除因专业差异导致的技术使用鸿沟,使普通教师也能借助科技力量提升教学效能。技教融合自然性另一方面来自于作为教学实施主导者的教师群体的信息化素养普遍较高。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年龄在44岁(含)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达67.21%[15],已成为高校师资的主体和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而他们正是出生于1980-1984年网络兴起的“Z世代”第一批人。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和国家大力推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驱动,无论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自我价值实现原生能力,还是面对“数媒土著”的“二次元世代”教学对象外部要求,均赋予高校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环境下智慧教学能力的不竭动力。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实施智慧教学的能力要求

在信息技术大发展驱动高等教育大转型背景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兴智慧教育模式,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日益成为焦点。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实施智慧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维度。

(一)智慧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实施教学必须设计好教学方案,也就是教学前必须对整个教学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16]。在智慧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上,首先,教师必须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情况,据此作为智慧教学设计暨智慧教学工具选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然需要与学科相近的参考资料,相比较通过查找相关书籍或纸质材料的形式,是否具有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专业网站或校内数据库、付费购买校外教学资源等方式,以高效快捷的检索获取信息是教师在智能时代适应教学发展的基本技能。再次,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向学生传递已知,教会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培养过程。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动机,内在动机优于外在动机[17]。作为学生知识的权威供给者,教师必须在海量网络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的优秀成果提炼出来,向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高阶性、创造性的学习养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在教育资源多以电子化、网络化形式呈现的时代,是否具有在浩瀚的信息资料中萃取出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益成分的加工能力则是考验教师是否具有智慧性的重要标尺。最后,教师在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借助计算机教育软件编排教学内容,结合各类智慧教学工具,采用操作演示、研究探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流畅的起承转合设计,是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根本体现。

(二)智慧教学演绎能力

在智慧教学方案设计后,通过课程教学将理论上构建的教学蓝图转变为现实中的教学效果则是检验教师智慧教学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深刻体现出教学设计中的理念、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教与学互动,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与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熟练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才能为教学模式的随机调整提供技术基础。爱课程网、超星泛雅等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的国内网络资源展示与教学平台及 edX、Cousera、FUN等国外有较高影响力的网络平台经过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检验,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18]。后疫情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外共同持续推动下,如果教师对平台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模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再依托平台将自己的课程资源上传供教学对象学习共享或借鉴利用平台已有相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己所用。通过优中选优,强强配伍,将资源与技术深层次紧密结合,因地因时因对象开展在线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必将有效诠释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熟练应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软件的能力才能为实现教学的智慧化提供具体的技术工具。如通过运用易学、易会、易用的“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投票、问卷、选人问答、词云分析等,可以在特定情境下极大增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9]。再次,教师必须具有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应变能力。信息技术助力下的教师教学过程与以往传统教育的要求在本质上一致的,同样要求居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机智,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在遵循教学设计整体结构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教育场景与教育对象的不同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最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智慧教学演绎能力的最终检验标准是通过将现代化信息教学平台及教学工具与传统优秀教育教学经验方法有机融合,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三)智慧教学评价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对教学的效果及时开展评估也是教师不断改进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20]。而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借助于相应的技术工具对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情况基于大数据长时段量化评价,更是检验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背景下,教师的智慧教学评价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信息工具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极大减轻了教师记录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与成绩考核上负担,在技术的帮助下,对每个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行为表现,如课堂回答问题次数,提交作业次数,论坛回帖次数,浏览视频次数,作业批阅成绩,各项考核成绩,均能够被详细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客观依据。改变了以往单纯或主要凭主观定性评价、模糊评价的弊端,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信息佐证。二是对教学数据的分析能力。在教和学的行为及结果都被量化记录的情况下,如何面对静态的数据从中进行梳理,总结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背景下必须掌握的技能[21]。虽然现在很多信息化教育工具已经具备了人工智能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工具总是需要人去掌握,需要教师去驾驭,特别是善于挖掘出与教学目标、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要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教学策略。三是对学生的学业操行评价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操行评价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评价人对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能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必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学生学业操行进行诊断性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对过程加以更多关注,形成过程性动态性评价,在无数个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总结性评价。在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元评价,最终形成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结果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生成的路径策略

高校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22]。因为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最终贯彻者,而信息技术转段升级必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范式,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根本性创新,从而必然带来短期的“阵痛”,如何激发一线教师理性认清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必然趋势,主动接纳各类人工智能新兴事物,不断提升智慧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智慧教学实践,亟待通过主观思想改造与客观制度设计加以引导。

(一)理念为先,正确看待教学技术变革的现实

当今世界,“变”是唯一的不变[23],变即意味着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变化已有目共睹,2020年始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居家隔离,客观上也促成了在线教学一展风采,“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成为疫情期间的新常态,也昭示着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动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面临挑战,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愿正视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显然已经落伍,而未来10~50年,现今看来重要、基础性的数量庞大的人类工作、工种,大多将会被淘汰或者被机器替代,人们面临生活模式大转换的挑战[24]。在教育行业,面对在线教育资源的丰富发展,在充分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上,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只有少数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教师教学资源获得青睐,同时这样的竞争还会产生选择上的“马太效应”,会导致一部分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无人选课的结果。正因如此,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居安思危,廓清认识,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主动求新求变,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才能赢得先机。

(二)激励为基,构建内生动力形成机制

管理的根本之道在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管理对象产生高度心理认同,并在此心理意识支配下采取积极进取的行动以回应相关要求。结合信息化教学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必要性及教师信息化素养逐步提高但用于教学的实际投入不足的事实,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必须加大正面引导力度,激发教师关注与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热情。一是设立教学研究专项,集中性、专门性、系列性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以项目形式资助教师开展研究。重点应着眼于课程,因为课程是构成专业与学科的基本单元,智慧化教学首先体现在课程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智慧性,体现在教师的教是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使“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特征得到呈现,真正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重奖参加智慧化教学竞赛获奖教师。奖励既是对竞赛获奖结果的肯定,更是对教师在参赛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的回报。虽然竞赛的情境与真实的日常教学有较大差异,但谁也不可否认选手获奖是其长期关注智慧教学,持续投入智慧教学实践的结果,尤其是现在国内智慧化创新性教学大赛的评价指标中无一例外均要求真实呈现一定时长的教学数据作为教学效果的佐证,没有日积月累的实践很难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三是大力宣传智慧教学能手。社会学习理论均揭示了身边的榜样与案例最易触动他人学习效仿,同辈示范在群体中产生的共生激励效应明显,因此树立典型,广泛而深入地宣传教学效果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智慧教学能手,通过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智慧教学的模式、内涵、优点深入人心,促使更多教师热爱智慧性教学、研究智慧性教学、开展智慧性教学。

(三)分类为重,按需持续开展精准精细培训

在高等学校场域内,教师群体存在年龄、性别、学科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差异,表现在教育信息化的素养与应用能力上亦是千差万别。总体上,新入职教师工作热情高,希望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尽快站稳讲台,赢得学生与同事的认可;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起点高但囿于巨大的科研压力及现有教学与科研成果不等同,投入信息化教学的时间与精力尚需进一步引导;年纪较长的教师接触信息化教学的时间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的意愿与能力相对较弱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此,从事教师培训与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理念上必须遵循分类分层,从点到面,有的放矢,因类施教。首先要将新入职教师作为信息化培训的重点对象牢牢抓住,从源头做起,从严从细夯实他们的信息化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功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使新入职教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嵌入思想深处并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其次是将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作为提升全体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根本。一是青年教师群体庞大,在全国的各个高校,青年教师均是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二是青年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快,更乐于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智慧教学;三是从任职时间的角度评判,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更渴望通过有效的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实现作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四是当下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更益提升;五是青年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相比,教学已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技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逐步向外扩展到全体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与人的成长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老教师,他们也希望与时俱进,在传统教学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以体验师者的成就感。“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内涵的老教师,他们一旦掌握了技术,与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就会迸发出新的能量”[25]。

(四)绩效为据,系统评测信息化教学质量

任何过程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产出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技术及其具体体现的各种教学平台或教学工具无论如何发展,其最终均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育人而不是本末倒置,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效果,使学校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上更好地履职尽责。因此,判定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效,必须以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评测和检验标准,也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供重要的参照数据。

当前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如何深度融合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与技术路线,正如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类似,强调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现在或将来也许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模式。但无形蕴于有形,教无定法含于教学有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实践,其“有形”与“有法”均同样以学生是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为终极旨归。

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日臻成熟完善,从而为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结果反馈,无论是授课教师或是管理者均能通过数据的变化实时捕捉到教学的动态,能够据此及时调整或提醒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的策略,改变以往依靠人工检查监督教学质量费时费力且严重滞后的弊端,极大提高了教学或管理的效率,也全面反映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信息技术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关键还是看教师是否真正以生为本,在思想意识深处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目的在于为教师减负,为教学提质增效,为人才培养助力。信息化教学应用好的教师,无不是切实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以真实学情为基础科学划分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科技手段辅助自身教学,而不像一些教师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将“视频+课件+阅读资料”简单地拼凑起来推送给学生,这样既对人才培养无益,也不利于教师成长。因此,加强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评测,以量化的数据结合学生与教学督导现场访谈的意见形成客观的结论,指导与引导教师做好信息化2.0驱动下的教学改革。

五、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革,由人到物、再由物到人,从思想观念到行为实践,每个社会个体均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思考自身的应对之道。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泉源之一,教师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承担者,因而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者及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在信息化社会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职业价值,必须正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密切联系,切实学会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但教育也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求末,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人的创造,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类的进步需求,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同样如此,“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其使命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26]。因此,在对待技术与人的关系上需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于强调技术高于一切,走纯粹技术主义路线;二是将技术与教育并列成两条平行线,割裂二者内在紧密关系。前者将教育的本质要求异化或简单化,没有意识到技术仅是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不能喧宾夺主,后者则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智慧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由此会导致教育信息化诸多建设成果辐射面不足,示范效应发挥不佳的结局。

猜你喜欢
智慧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