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农民精准施教的途径和方式

2022-01-01 01:08熊绍高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精准农民

熊绍高

(湘潭开放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一、精准施教问题的提出

国家非常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从2012年开始,中央多次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怎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不仅是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和农业中专学校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电大开放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因为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省级分部、市级分校都承担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试点工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机动灵活及交互便捷等诸多优势,逐渐受到农民的欢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途径。[1]通过远程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近10年了,但成效还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精准性不够。

虽然国家开放大学、原省级电大(现已升级为开放大学)等远程教育院校和机构已开发开放了许多农业生产技术、生活知识的课件、资源,但相对于庞大的学习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而且所提供的远程教育的很多内容与当前农民的实际需求挂钩不紧密。远程教育要想吸引人,就必须有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优质内容。基于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着上述问题,所以才提出精准施教策略。

二、精准施教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精准施教”是指教育者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学习者群体实行精确识别、精确指导、精确管理的教学方法和过程。[2]其有三个特点。

(一)针对性

职业农民需要生产,要创业,要致富,需要真技术、真本领,因此在培养时,照本宣科会无济于事,泛泛而谈只是隔靴搔痒,只有了解受教者需求、明确受教者期待,回应受教者呼声,解决受教者问题,才能收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有效性

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上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将正确观念和知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献给学习者。精准施教强调一对一式的辅导。

(三)创新性

各种自媒体已成为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的新型职业农民微信朋友圈、QQ群,增进了职业农民培养培训课的创新性,可以让施教者借助自媒体实现教学前与教学后施教者与受教者一对一、一对多的高效交流,回应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精准施教的途径

(一)做实调研,明确需求

要面向不同的人群、面向不同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与指导,就必须先做好实实在在的调研工作,掌握学习者的真实需求,这是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精准无缝对接,才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通过自愿申请报名、乡村干部推荐、面谈了解核实等方式,全面开展调查摸底,锁定一些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遴选培育对象,建立人员信息库。人员信息库包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环境、从业类型等基本资料,弄清其创业激情、项目经营能力等,以此作为因人施教、因产施教、因需施教的依据。

教前投石问路,对人员进行精准识别,了解学习者的真正特点和需求,了解农民的所有所无、所喜所忧、所思所盼。根据调研,农民对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内容的需求从重到轻排列依次是:实用技术类、市场信息类、政策法规类、经营管理类、就业技能类、文化娱乐类、科普知识类。

(二)问题导向,精准施教

农民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他们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解决,有的按传统方法也解决不了,不会采用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往往费力多,收益少,不会开拓新路子。这就要求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者,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交流-解决”为主线来设置培训内容。只有根据农民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变泛泛而教的“漫灌”为各个击破的“滴灌”,才能做到精准施教,真正把问题落到实处,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成效。

精准施教也可称之为“靶向施教”。“靶向”是对特定目标(分子、细胞、个体等)采取的行动,常在医疗领域中提出针对靶向,对准靶点治疗。借用到教育领域,所谓“靶向施教”,就是要在深入弄清楚被教育对象存在的疑难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症结问题进行精准施教。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四川省苍溪电大“课程辅导因地制宜,让扶贫见真效”。该校组织本土专家编写《红心猕猴桃栽培技术》等地方教材。在猕猴桃种植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解决学员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疑问。[3]像这种将实用课堂搬至田间地头的教学,让村民学到了致富真本事,很精准,很接地气。

1.按层次类别施教。根据产业规模效益、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情况,将农民教育培训对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进行资格认定,然后分三个层次进行精准施教。

2.按群体类别施教。农民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按照不同的需求大致可将他们分为三个群体进行精准施教。一类是产业带头人,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二类是创业型农民,包括返乡创业农民工。三类是普通农民,即务农留守人员。

3.按内容类别施教。紧扣教育对象的发展实际,分类指导。(1)产业带头人。对这类农民精英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先进的适用技术、经营理念,领袖精神;市场结构信息变化,后援技术培训等。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希望他们起到先导和辐射作用。(2)创业型农民:创业项目推介,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种植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电商平台应用,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创业成败的现实案例等,重在创业能力培养。(3)普通农民:其内容应为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市场交易信息。如家禽、水产、畜牧等养殖技术,粮食、果树、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如喷洒药水的方法、用量、时间),农产品加工等。

(三)夯实基础,强化保障

1.完善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的基础性软硬件平台。多数农民对于4G手机、电视的拥有,部分农民对于IPTV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Television)交互式网络电视、电脑、平板电脑的拥有,为个性化农民培训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网络,形成多网合一的农民远程教育支撑平台。同时,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建好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软件资源库。

2.规范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细化流程,实施精准培训。严格落实督导检查、信息报送、台账登记等制度。做到培训周期有计划、培训过程有记录、跟踪服务有日志。教育培训环节严谨有序,质量管控科学规范。强化责任意识是精准施教的动力保障。要树立“责任重于泰山”意识,敢于担当,把维护农民利益、实现乡村振兴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四、精准施教的方式

(一)网络在线教学与辅导

由于农民存在着工学矛盾,利用网络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业余时间开展学习。

1.开设实用的培训讲座。讲座可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由于农民居住地比较分散,要将他们集中起来举办实地讲座有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电视讲座、网络讲座为主。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地专家组成高端师资队伍开设专题讲座,讲基础理论,讲新农村建设中的惠农政策,借脑引智,拓宽思路,提升站位;聘请市县农业系统的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技术师资团队,讲操作规范,教方法,提升专业技能;聘请当地能工巧匠、土专家组建技能型师资团队,讲绝活,教技巧,提升培育对象的实践操作本领。

2.开展直播课教学辅导。直播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选择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能让“教”和“学”活动实现“面对面+随时随地”,已备受教育者和学习者青睐。[4]直播课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能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连通和即时互动,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弥补在线学习交互性差的缺陷。2020年,新冠疫情推动了各大中小学直播课的快速进展。同样,通过企业微信或QQ群对农民进行直播教学辅导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利用它来宣讲国家及省市有关惠农政策,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实现随时交互、精准施教。

3.设立能精准施教的多重在线服务。诸如利用互联网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在线视频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手机 APP 客户端或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或专题信息服务,进行线上指导。2018年12月25日的央视新闻报道,拉萨市人民医院将某病人的B超、核磁、CT照片传给内地某大医院的几位专家看,通过远程传输进行会诊。由此,笔者联想到农民远程教育可学习借鉴此方式,比如某果树出现了较为罕见的病虫害,农民可录制视频、拍摄照片通过网络传递给教育你的老师,请专家指教。

4.实用资源整合与精准推送。整合诸如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上的资源,供学习者选用。例如,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有一些关于种植、养殖技术的节目,还有“致富经”、农业信息推介之类,国家开放大学有许多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课件,辅导者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其中特别接地气的资源进行整合、剪辑,推荐给他们观看,或创建一个专门的平台,方便学习者查找,或直接推送到需要者的QQ、E-mail或智能手机上。

(二)下到田间地头指导

远程教育要做到精准施教,只能采用“远程辅导+当面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两者不可偏废,在目前情况下,后者是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除线上教学与辅导外,适当的现场走访、实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身临其境,会使农民更有亲切感,请教问题也更方便,更易听清听懂,其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此,应深入农村,分批次、分阶段、分类型、分目标开展下乡活动、短期驻村、结对帮扶,亲身传授操作方法,实行专业化的精准靶向施教,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困惑。

组织农业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基层农技人员,送教入村,入户到家,对农民进行既贴心又贴身的现场指导。要根据时节,深入田间大棚、畜禽圈舍、农场果园,以便“培育对象点菜,专家下厨”,通过现场演示操作步骤、操作要点,解决专业技术方面的疑难杂症,面对面把脉问诊,答疑解惑。并力求做到“用农村话讲农民课”“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加施教的吸引力,提高线下入户指导的实效。

(三)编印优质的本土培训教材

除指导农民查阅当地的科技书屋外,应组织接地气的专家、专业教师、农技人员着重从实践操作角度编印诸如《某某地区特色农业种植新技术》《某某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农业新技术问答》等涵盖主导产业、具有区域特点的本土教材,分类别、分作物编辑印刷具有实践操作指导特点的实用技术手册。

(四)提供精准化的受教者支持服务

世界著名的远程教育大学——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大学,其学生支持服务很具个性化、全面化和前瞻化。除信息、人员、资源、设施、实践环节以及作业和考试支持服务外,还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支持、电子图书馆资源等精准化服务,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职业提升和发展。[5]该校的做法启示我们,要从学习者角度,而非管理者角度去设计支持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者支持服务的流程,保证精准化设计的服务能取得实效。

精准服务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农民为本,就是要从农民的现实处境和终身发展出发来设计精准服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因人、因材、因地、因时施教的方式,全方位地体现教育服务的精准性。突出对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整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移动教育便捷性、灵活性、零散性、个性化等特点,构建方便查询、浏览、提问以及与专家互动交流的在线学习平台,随时随地满足农民教育需要。[6]

1.个性化的资源定制服务。如前所述,农民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从农民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非常重要。通过推荐,可解决用户在“海量”资源中查找难的问题。根据各类对象的利益需求及其认知特点,准确定位教育资源的“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难度水平,并设计出精准服务的导航图,提供像饭店宾馆一样的自选“菜谱”。

2.制作个性化学习视频资源。让农民可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制作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蕹菜木耳菜栽培技术、桃树新品种“贺春”、宠物兔饲养管理技术、岷县黑裘皮羊养殖技术几个学习视频使用后均反响较好。

3.建立农民需求信息模块,提供个性化需求反馈服务。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然后推荐资源给用户。可通过建立农民需求信息模块(用户和系统之间进行快速直接联系的通道)来实现。首先,用户在模块上填写学习需求,包括标题、类别、内容等信息。例如,标题:我想学习关于桃树病虫害防治的教学资源;类别:实用技术;内容:此略。接着,将自身直接需求信息提交给系统,用户兴趣模型会及时响应处理用户需求,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手动处理用户的需求信息,在教学资源库中查找相关教学资源提供给用户。

4.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对于结对帮扶对象,通过电话回访、微信交流、入户考察等方式实行跟踪服务,了解培育对象动态,建立跟踪服务日志,以便随时进行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方面的指导,巩固精准施教的成效。

猜你喜欢
学习者精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