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要“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推展社区教育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途径。而课程开发不仅是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也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工作场所的目标和活动为学习提供了一种教育学的框架,在该框架内参与的形式是可以被高度结构化的。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以活动结构和工作场所指导学习为基础的工作场所课程模式[1]。情境化、真实性、社会性是工作场所学习的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将工作场所的经验在社区教育的框架内进一步组织化和结构化,探索开发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本文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深入探讨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拓宽了社区教育的研究视角,为社区教育教学环境与课程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深化研究,也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学者们侧重不同的视角,对工作场所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如从学习目的、学习机会、学习空间、学习性质、学习方式以及知识、技能和社会互动等多个角度来定义工作场所学习。基于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管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主题,注重对问题进行整合研究。而以“工作场所学习”与“社区教育”为关键词对截至至今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文献成果数量较少,不仅滞后于当前我国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实践发展,也与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存在矛盾、不相适应。我国社区教育是一种由西方引入的较新颖的现代教育思潮,目前仍处于初始探索发展阶段,时代赋予了社区教育研究的创新性与前沿性。社区教育研究是工作场所学习研究的一个崭新的、具有广阔空间的研究视角。社区教育研究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有机融合,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契机。
工作场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场所。工作场所学习理念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在上个世纪末得到了国际世界的广泛关注。罗德·格伯(Rod Gerber)教授曾指出,工作场所学习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实现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利器[2]。我国也有学者提出:推动工作场所学习研究要践行三大原则: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学习研究并重、理论传承与创新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3]。社区教育是明显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目的、标准、形式和方法,全民性、本土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包括其结构、活动和关系,都是促进工作场所学习并使其理论化的关键。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来源于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学习经历,包括工作场所的经历。这些学习经历既可以在传统学校教育中获得,也可以在校外培训与社区教育中获得。伴随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社区教育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功能,社区教育也成为一种为大众熟知的现代教育形式。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包含了以下内容:学习和工作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要素,它们在社会关系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工作场所学习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是学习者在工作中习得知识、发展技能、获得经验的一种过程;工作场所学习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工作场所学习产生了实际的需求,工作场所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终身学习方式,从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 世纪90年代,由西方教育界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情境化学习的概念,试图解释“知识是什么”以及“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假设,认为学习是在实践社群中合理的边际性参与[4]。有学者提出,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知识经验,可以被用于不同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知识经验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构成了工作场所学习的经验,是开展工作场所学习的基础[5]。学习发生在所有的社会背景中,情境的示能性会影响参与的形式,继而影响会发生的学习。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性较强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我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学历继续教育,强调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共同学习,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教育的一种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日常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它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发生在学校中、工厂中、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中,也可以发生在居民家庭中。
工作场所是社区教育的有效环境。工作场所学习发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沉浸式学习与互动,使学习者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与更有绩效的学习效果。社区教育借助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及丰富多类的社区资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提供的工作场所学习经验。在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实施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中的情境化学习,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大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指根据课程一般理念和社区教育特定需要,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或者是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6]。任何课程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环境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情境化课程”,是指“置身”于情境中的,与知识理解和运用的情境具有高度关联的课程,简单说就是实际或模拟工作场景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在该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提升能力[7]。
一般认为,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该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开展课程评价与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是在社区教育的组织框架与体系内,基于一定的地域特征或社区发展特色,根据工作场所的不同属性,聚焦特定的、不同的职业发展需要,设计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所学习情境,编写学习计划、制定学习方案、组织课程教学、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旨在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成人群体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类不同的实际学习需求,使其获得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提供的独特的学习经验与知识技能,促进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结构性的课程形式实施,可以将情境化的学习内容和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者获取职业发展所需知识技能,并及时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作为一种社区教育框架内的课程形式,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至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区域性原则
社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这种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有助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的发展,并与社区的发展特色紧密相关;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区域内群体性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现状与工作、学习需求。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需要基于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聚焦于区域内社区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现状,将职业教育的知识理念融入社区教育,开发出情境化、本土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服务本地居民的终身学习,促进社区发展。
2. 需求性原则
鉴于不同社区的地域性特色,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拥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需求调研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需求性原则是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对于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而言,首先需要分类调研区域内社区居民的职业现状与发展需求,将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的各类学习需求嵌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中,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课程评价等环节,制作出分类的、特定的课程体系,提升社区教育课程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3. 实践性原则
近年来,有学者把基于实践的学习作为工作场所学习研究的第三范式,并提出了基于实践的学习研究的内涵:它是对力图重新恢复“实践”概念作为解释学习现象的首要分析单元感兴趣的不同学术共同体的统称[8]。这种实践共同体理论不仅把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视角从对个体行动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关系的关注,还将工作场所学习的研究范围从传统学校教育扩展到了基于实践性、本土性的社区教育。基于此观点,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在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支持与保障下,整合各类社区教育资源,设置情境化的工作场所并将其作为教学环境;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的互动性、应用性、实践性,让学习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身临其境”的工作体验,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1. 建设标准尚未明确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对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教育课程标准与学校教育课程标准有所区别。受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所限,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公认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标准,导致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缺乏必要的依据。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是社区教育大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早制定并推广实施专门的、独立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标准,促进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开发,提升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的建设水平。
2. 实用性不强
课程的实用性最早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社区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实用性是社区教育课程明显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课程的主要标志,是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的固有属性,也体现了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最直接的功能与价值。但是,在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程内容结构中,闲暇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技能技术类课程、劳动力培训课程、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等实用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导致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处于“边缘性”的、不被重视的境地。提升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的实用性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还与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者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与效应尚未有效发挥;二是一些课程的开发呈碎片化状态,没有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系列化、长期性的课程建设体系。
3. 师资保障不足
师资保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学习体验与互动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化课程模式在社区教育中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应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中,存在明显的师资保障不足、教师的水平有限等师资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一些地区的社区教育师资库中没有纳入职业教育类教师,尤其缺乏中、高职学校教师和社会上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资质的教师或专业人士等,师资建设机制不健全,导致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的师资保障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结构化及稳定性。二是有些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教育专业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社区教育正确的理念与丰富的经验,没有掌握社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没能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较好地结合,从而使这些教学能力不能较好地迁移、运用于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领域,造成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水平较低,并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
4. 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
有研究得出,通过融入工作生活来理解人们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发现最有效地积累工作场所学习经验的方式[9]。实际中,对于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而言,存在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学习者缺乏一定的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很多学习者存在着较强的学习随意性,学习“粘度”总体较低。著名的弗洛姆期望理论提出:一个活动对于一个人的激励强度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即M(激励强度)=V(效价)·E(期望值),从心理学的视角阐释人的工作动机。总体而言,目前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对人们的激励强度不足,不足以引起人们、尤其是成人对社区教育的关注与参与。社区教育的服务范围不仅仅是青少年和老年人,成人群体也应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社区教育对成人群体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质量与社会地位。有学者从成人的自我概念、经验、学习的准备度和学习的倾向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工作场所学习对于成人的价值,认为成人具有持续学习的需求,而工作场所学习恰能促进成人学习需求的实现[10]。现实中,成人群体是职业人的主力军,具有最旺盛的、最实际的工作场所学习需求。但是,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下,成人的学习时间更少、更宝贵。成人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成本更大。因此,如何在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成人学习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激发人们对社区教育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是社区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 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同样是使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11]。阿什顿提出了工作场所学习的三种模型: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模型;以德国和丹麦为代表的社团主义模型;东亚地区以新加坡为典范的发展型国家模型。在发展型国家模型中,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程度比自由市场国家要强得多。因为这种控制对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新产业当中技术技能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从供给侧的角度而言,政府更多地参与到培训及认证的提供上。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住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2]。随着我国社区治理的开展,社区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发挥的作用以及“自下而上”的逻辑生成路径日益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面对发展乏力的现状,必须要有政府的统筹管理与经费投入,现阶段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与政府供给,政府要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教育管理中。
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对于情境化课程而言,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课程建设的标准问题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问题。在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问题上,应遵循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相结合的原则。因各地社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要在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特色,按照当地的社会分工与职业要求,制定符合各地发展现状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建设标准,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在情境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及实施中,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增强学习互动与指导支持,而不能采取填鸭式的、传统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要建立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教师培养体系,完善相关的师资建设机制,需要将有经验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教师纳入到社区教育队伍中,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与职业属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与体系化的培养,引导教师开发适合各种工作岗位的、符合社区教育规律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打造稳定的、高质量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教师队伍。
2. 开发特色课程
(1)开发社区特色课程
从地域主体的角度来说,社区建设的广泛性与服务对象的多样性赋予了社区教育丰富的内涵,从而使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在课程上,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社区的发展特色与居民生活的需求来开发情境化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比如,有的安置小区存在群体性的病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其工作与生活均不尽如人意。可以结合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现状,为他们开发、提供特定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与学习资源,让他们沉浸在一种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与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与工作技能,为他们提供更多职业技能学习机会,以增加他们的职业市场竞争力与就业创业能力,以此促进教育公平。再如,有的地区依据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资源优势,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重点打造文化小城或者科技小镇,那么该地区则可以紧扣“文化”或“科技”的关键词,通过整合资源、田野调查等途径,以本地区的文化馆或科技馆等工作场所作为教学环境,也可以在社区学校里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并实施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类、科技类工作人才,突出地区发展的特色,丰富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建设。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基于工作场所的不同属性,不断激发潜力,围绕本地区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社区共学、文明养宠、垃圾分类、邻里关系、老小区改造与发展等多个视角开发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创新社区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精准性,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同时,这也是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2)开发成人特色课程
从学习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要加强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将工作中的实践和社区学校中的教学紧密结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引导成人群体对实用性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需要在政策制度的推动下,打破相关的制度壁垒与资源鸿沟,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与学分银行,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成人的社区教育课程学习经历有效转化为学历教育认可的学习成果,并将面向社会的部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纳入社区教育,深入探索社区教育的市场激励机制。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说,需要优化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的结构,提高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的质量与水平。以开发实用性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为切入点,将社区教育课程与成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对接,并结合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及利益相关者对工作场所学习的需求,积极探索市场有效介入社区教育课程的形式,还可以尝试打通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融入学历教育的方式,激发人们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课程建设机制。
3.引导社区居民的深度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社区教育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是基于社区这个地区载体与资源而开展的,并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伴随着身份的重建,伴随着从边缘参与逐渐地发展为完全参与的过程[13]。学者比利特提出从参与性实践的方面来了解工作场所学习,他指出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参与的性质取决于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一个是个人能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与同事之间交流的程度,一个是个人选择、参与机会的程度[14]。
因此,要结合社区的特色与居民的学习需求,将不同工作场所的经验结构化,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所情境开发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提供给社区居民自由选择、参与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机会,通过参与式实践中的指导学习,实现社区居民从边缘参与到全面深入参与的活动路径,并且在课程评价中,要突出社区居民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期间,教师要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作用,引导社区居民明确学习的目的,主动参与、反思学习的过程,让社区居民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工作场所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者。比如,在社区学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模拟法庭,通过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让学习者在工作场所学习情境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实用的职业知识;还可以开设社区幼儿学习课堂,邀请社区幼儿及其家长、学前教育专业或者有学前教育需求的学生、教师、居民参与,通过共同学习、师生互动、头脑风暴等方式,增强沉浸式学习的真实体验,提高社区教育学习的效果。
4.利用信息化环境改革学习组织形式
近年来,自从“互联网+”的模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大力构建终身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信息化终身学习资源,引导广大居民采取现代化的终身学习方式进行终身学习,是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社会分工愈渐细化,职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工作场所的实际需求也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且经常超出常规工作的要求。当职业情境发生变化时,工作岗位就会出现新要求,那么工作者就要重新自主建构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提升自身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在新的工作情境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所以,工作者需要根据瞬息变化的职业市场需求,持续地加强工作场所学习,以适应工作岗位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了工作场所学习更多的含义,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了很多改变。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在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社区教育情境化课程开发要利用信息化环境,改革学习组织形式,设置网络虚拟工作场景,吸引更多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要通过建立网上学习社区、网上学习共同体、网上互动学习小组等形式,增强学习的灵活性与弹性;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关注学习中的自我引导与问题导向,让学习者在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深的职业体验与更多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