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辉
(湖南省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益阳 413200)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课”的思维,以减轻认知成本和学习负担为目标,通过最小单元的可视化学习资源,让教育从“教”转向“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1]。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单纯的知识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很难理解。通过微课,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微课素材多为动画、视频、生活中常见实物,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中职数学知识中有些概念、定理、公理学生难以理解。应用微课可以在最短时间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接受难于理解的知识,能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节省学习时间。
每一个“微课”都是老师的分身。中职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有些知识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通过微课,可以多次观看,多次学习,多次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
中职数学知识中有些题目比较难,由于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完备,需要及时补充。因此,学生通过微课,可以知晓解题步骤,知晓每一步的理由,达到融会贯通,解决疑难。
“函数的奇偶性”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与现实生活中的对称性密切相关,而且可为后面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复杂函数做好坚实的准备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若函数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不具有奇偶性;2.若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x)=f(x)则函数是偶函数,f(-x)=-f(x)则函数是奇函数;3.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本文将重点贴近学生生活例子,用视频方式开展“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使学生更快适应、接受新课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借助课前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把图片蜻蜓、故宫博物院、埃菲尔铁塔、泰姬陵等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通过启发,让学生发现它们都有对称美,进一步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微课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重点,短小精悍。在“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直接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开展教学活动。“函数的奇偶性”重点与难点是怎样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已知函数f(x)=4x2+10,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应该求出函数f(x)的定义域R,它关于原点对称,接下来再求f(-x)=4(-x)2+10=4x2+10=f(x),所以函数f(x)是偶函数。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容易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一是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二是函数是否满足f(-x)=f(x)或f(-x)=-f(x),进而可以判断函数是偶函数还是奇函数。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中职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掌握相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事。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并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完全弄懂,需要学生课后反复学习、复习、巩固,拓展课外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微课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便利,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中职数学某些知识比较难,特别是有些题目比较难,例如:已知f(x)=x4+x-2+2x+2-x,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学生不易解答。微课为学生学习的疑惑提供了解答或再次学习的机会,避免了学习问题或疑难解决延时,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微课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中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基础特别差,自觉性不强,利用微课课后学习效果不佳。由于人力、技术、时间的限制,无法做到每节课都能落实微课教学,无法保证每一堂微课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
综上所述,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创新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自身加强学习,特别是多媒体软件应用,要掌握尽量多的软件,结合教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冗长的课程变得更加精简、细化,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知识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