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宁
【摘要】随着科技媒体与信息资源的发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人们物质丰富了,但却缺少了精神的力量,导致现在的孩子身上有较多成人的影子,也形成了一定的陋习,如,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场合肆意喧哗,学习懒散、马虎,没有人生目标,虚度光阴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影响着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健康品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积极心理;融合教育;习惯培养;良好品格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的积极取向,通过积极的体验,引导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悟幸福,强调以“积极”的心努力进取,从正面界定,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及良好品格的养成,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应对和消除心理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品格,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心理是人们一切行为习惯的内驱,良好习惯及品格的养成需要从学生的内需入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良好品格。
一、积极理念,制订架构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以及一至六年级学生需要培养的良好习惯梳理成系列架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运用积极态度、积极语言、积极关系等工具,培养人与人之间积极良好的关系,如,珍惜时间、信守承诺、学会感恩、认真聆听、积极交往、尊重他人等习惯;同时,学生的良好习惯及行为素养的培养也很重要,如,自我管理、学会学习、积极向上、强身健体、文明有礼等,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特点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的行为习惯规范训练,并在课堂教学及平常的活动中有机地渗透。所谓“好习惯成就一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课堂引领,习惯养成
课堂是学生习惯培养和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可以通过各个学科的整合,对学生进行习惯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涉及的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学习习惯起关键作用,因为它是多元的联系存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倾听习惯,懂得专注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对于信息的汲取尤为重要,也为有助于获取知识;遵守纪律习惯,是课堂学习的关键保证,课堂体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最能触动学生求学的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积极表达的习惯,让学生勇于表达,及时反馈,使课堂高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行为素养得以提高。课堂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包括:预习习惯,人的记忆及信息的吸收难以达到百分之百,毕竟每个学生各不同,如果学生能养成预习的习惯,就等于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再学习,这样的课堂更高效,学习的收益更显著;复习习惯,所谓“温故知新”,知识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有所遗忘,如果能养成复习习惯,能更有效地进行新知学习,完成知识的迁移;还有读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等。所有的这些习惯环环相扣,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积极语言鼓励引领,多维度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内化,转变为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康品格,以及素养的发展。
三、学会倾听,品格养成
首先,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人文素养,从小规范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但可以更好地汲取信息,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高素质表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倾听方法:1.专心致志地倾听;2.有的放矢地倾听:听优点,听缺点、听异同。课堂上开展多形式的倾听训练:语文的听力训练,词语接龙游戏,复述故事比赛,答辩擂台赛,强化学生高效倾听能力,培养倾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以积极的力量鼓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内需发展,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也要养成面带微笑,洗耳恭听的习惯,既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也可以捕捉教育契机,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此外,教师更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种良好素养和优秀品质的表现,更能在倾听中得到新知,拓展视野。
四、积极阅读,素养养成
对于阅读,学生的阅读类型各有不同。有的喜欢休闲消遣类型,有的喜欢学术知识类型,有的喜欢科幻刺激类型,有的喜欢精神涵养类型。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目的,引导学生阅读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读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及高雅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激发阅读兴趣。为了营造“悦读”氛围,教师可进行班级阅读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展示名言警句、展示学生读后感手抄报、开展阅读比赛、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易书”活动、举办诗歌诵读会和名著新解读交流等一系列多元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灵魂伴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航明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辨析能力,让阅读引导教育,教育孕育素养,让学生從知、情、意、行多方面,用积极态度、积极语言、积极关系等理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文以载道”,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得到心灵的洗礼,提高阅读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五、面向全体,积极引领
心理健康教育宏观地关注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以尊重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受挫能力,学会自我调控,全面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育应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的任务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成才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实现“融合教育”。在集体协作的过程中,在积极参与的互动中,让学生自身内化增值,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促使学生成为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人,身心和谐发展,形成良好心理品德与行为品格。
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的活动。在活动中的感悟体验,让外部行为内化于心,驱动潜能,才是让学生的好习惯、好品格全面生根发芽的好方法。所以,可以结合学校“至美少年”评比的德育活动,根据不同学期,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培养。上学期根据学生刚进入新年级的特点,着重“习惯培养”——德美、礼美、时美、环美、书美、劳美;下学期着重“素养培养”——勤美、思美、智美、体美、乐美、画美。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那是学生良好习惯及健康品格成长的一方沃土。
1.班内建立“至美列车”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幸福logo”,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当学生毕业时,由班主任把记载着学生成长历程的见证颁赠学生。
2.班内建立“至美之声”信箱,搭建师生沟通的互动平台,倾听学生心声,构建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
3.班内建立“至美之星”栏目,表扬每周有进步的学生,期末推送给学校“至美园”专栏。
4.德育引领强化规范训练。通过每周升旗仪式、三会(校会、队会、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品德课及军训、学农等实践活动,进行好习惯培养训练,端正认知态度,明确行为目标,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品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健康品格,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为自觉的行动,实现“认识—行为—习惯—品格”的转化,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品格,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美〕琳达·梅特卡夫.奇迹问句:闪耀的心灵之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杨跃.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76).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