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外语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建构

2021-12-28 23:4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队伍高职

陈 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50)

一、当前高职外语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

高职外语教师队伍的效能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生产工具的掌握者,高职教师队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功能。目前,对这种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尚不清楚,亟需加大研究力度。

当前,高职外语教师队伍具有以下不足:第一,师资主要来自学术型大学,主要接受普通外语教育,缺乏校企合作历练,“双师”素质不高;第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才之间流动缓慢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阻隔;第三,基于当前普遍实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高职外语教师基本上属于单独工作状态,未能形成协作式的育人氛围,教师队伍的系统功能弱化。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应用型大学的兴起等政策和形势为高职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建构高效的高职外语教师体系,是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高职外语专业师资队伍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职业取向优势

从当前高职外语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可见,高职外语教师比普通高校外语教师具备更好的市场适应性。高职外语专业初步形成了商务、应用、旅游、外语教育四大类,衍生出空乘、会展、IT、物流、国际金融、国际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方向,面向销售代表、服务商、小学教师、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客户服务代表等职业岗位[1]。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成为重要的环节。外语教师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中,较好地把握企业的运行流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并以此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有助于提高外语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成本优势

相比普通外语教育,首先,高职外语专业起点要求较低,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成本较低,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的时间也较少;其次,由于面向更广泛的职业岗位,因此吸引了数量巨大的起点较低的学生,形成了规模效应;最后,由于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以较优惠的政策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机会。

(二)劣势(weaknesses)

高职外语专业课程具有双重性,它并非纯粹的专业外语课程,也并非完全以掌握语言能力和提升文化品位为目的的公共外语课程,而是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职业岗位需求高度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外语知识,而且具备职业岗位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知识。

目前,不少高职外语专业教师实际上接受的是普通外语教育,拥有普通外语教学经验及教学能力,较少接受过正规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及专业外语。而在教学方式上,普通外语和专门用途外语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混淆会导致学生找不到侧重点、正确的学习策略及学习途径,进而导致高职外语专业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效率偏低[2]。

同时,高职外语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在服务、生产、管理以及建设一线的工作经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三)机遇(opportunities)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外语影响力从高端、中端职业向中端、低端职业岗位扩散,这将极大地推动外语从学术性向职业性的转变。外语的实用性功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职业的交叉与融合将呈现出新的可能。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将从普通高等院校向高职院校延伸。在高职院校整体性拓展的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这促使许多高职院校在保留公共外语课程的同时,普遍开办外语专业。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革。目前,市场上出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翻译软件和机器产品。在教学层面,也出现了大量高效能的语言学习工具和种类众多的APP。这有助于弥补教学内容不足带来的劣势。

(四)威胁(threats)

高职外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始终未能摆脱普通高等外语教育的影响,建立起独立的体系。首先,表现在知识来源单一,基本上就是普通外语专业的移植、复制,教学内容碎片化;其次,高职院校在招生类型的构成上也发生重大变化,普高生源比例将保持在30%左右,其他来源的学生,如农民工、企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生源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高职外语专业招收的学生的专业能力起点本来就比较低,现在还需应对多元化的(低端)市场需求,这对高职外语教师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另外,在信息技术新发展的推动下,高职外语教学也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较高水准。

三、建构高效的高职外语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一)围绕“教育产品”质量要求,打造师资队伍

传统的高职教育倾向于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输过程。但如果把高职教育看作一项产业活动,那么可清晰地看到,该活动涵盖了三个基本而又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者及生产方式。“产品”指的是高职学生经历过学习过程后身心发生的变化,是一种服务的结果,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质量;“生产者”指的是这些教育服务产品的制造者,集中表现为师资;“生产方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通过这三个要素的视角,可以很清晰地体察到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运作[3]。

从以上视角出发,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对教育产品最终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教育产品的角度可见,外语教育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培养实践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优势。

所谓实践型人才,主要指应《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要求的与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外语教育培育的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应用型大学兴起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寻觅新的突破点,培养技能与职业岗位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出符合实用性外语需求的人才。这对高职外语教师的知识、素质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摆脱现有学术型知识结构,吸收大量产业链知识和技术,是高职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师资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不同的评价体系,隐含着不同的思想理念,最终达到不同的效果。关于外语师资现有的问题,都可以从评价指标的顶层设计上找到源头。

传统外语教师评价体系,基本上照搬普通高等外语教师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术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成为重要的指标。对于教学工作评价,也主要以课时量作为工作量的标尺。在这种模式指引下,教师一味固化原有的学术型基础知识结构,而不重视校企合作与学习,未能及时掌握产业链的相关知识。

高职外语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其核心在于,将教师视为某种质量与规格的教育产品的生产者。该生产者首先要确定产品的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然后通过生产工具(编制课程),对原材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状况,表现为新生起点),按照工艺流程(教学设计)进行加工(教学过程),最终促使学生身心发生了预期的变化,表现为毕业生的质量。这种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既要接受学校层面的评价,也要接受市场层面的评价。以评价的结果与反馈,来检验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形成不断改进提升的循环。

在此过程中,高职外语教师评价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是否掌握先进理念、是否形成优质质量、是否打造最优结构、是否可持续性发展。这四大指标,较为完整地覆盖了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较为准确地展示出生产流程中各个要素所起到的作用及产生的变化。

理念的意义在于提供行为的指导。对高职外语专业而言,其首要的理念就是摆脱以文学和语言知识为主的学术型知识体系,转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体系。这样就确定了高职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与普通高等外语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避免了恶性竞争。

高职外语教师质量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发生在一位教师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多位教师身上,目的就是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体系,联结起外语语言、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需求。

所谓结构,既指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的配置,也指师资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只有优化的结构,才能发挥出最优效能,否则,很可能陷入低效与相互排斥的境地。

所谓发展,是指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培训和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参与培训,不断地自我学习,才能与前沿知识保持同步。同时,可持续性发展也指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流动,在相互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四、结语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尤其是涉及人事等关键性问题,教师队伍改革困难重重。但是,也要看到,市场机制即将取代行政要素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将面对更多的资源和更剧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必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要素。高职外语专业教育应深刻认识到教师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面向长远,做好布局,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长远的教师成长中,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队伍高职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