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清,李 立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口 570216)
2019年3月,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百万扩招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国内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提出的。此次扩招,以确保国家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和扩大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1]。
高职百万扩招可以有效缓解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满足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工等几类人员上大学的愿望,提高该群体受教育的程度,让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2]。
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承担扩招生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这一原则开展培养工作,确保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专业能力达到毕业要求,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本次扩招对象含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生源类型。这些生源在计算机、数学和英语等方面的水平,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入学前把好关、在入学后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不降,成为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成败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之一[3]。
承担本次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是全日制高职院校,这些学校擅长于培养和管理普通高考生[4]。但是,这次扩招的主体对象是年龄从18岁到50岁的社会生源,大部分都有着相对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不住校。对此,如何落实专业二级学院的责任主体,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辅与后勤保障等部门如何发挥统筹、指导、服务等作用,在全校形成“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作氛围与运作机制,成为了一个新的难点。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需要对不适用于扩招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补充修订、改革创新,在教学方面如何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与各类校外办学资源实施教学等,这些都是摆在习惯于全日制教学管理的普通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5]。
为积极、主动应对高职扩招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下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对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为做好扩招学生的培养与教学组织工作提供思路。
1.加强学情分析
在扩招生入学考试报名时,就做好扩招生学情分析等基础性的调研分析工作。学情分析除个人基本信息外,应着重于扩招生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从业现状、工作或居住地区、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等。为帮助扩招生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适用的教学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打好基础。
2.多元供给教育服务
扩招生学情分析结束后,按扩招生年龄段分布广、分布区域散、在岗在职行业等关键信息,灵活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淡工旺学、“2+1”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扩招生所在专业的专业主任,应根据本专业的扩招生学情特点、专业教学特点,指导扩招生对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选择,分别采用统一模式或不同模式,多元、平行供给教育与管理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扩招生入学前,应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全程指导扩招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1.实施单独编班
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扩招生一般按照单独编班开展教学。扩招生实施弹性学制,学制年限参照普招生执行。相关教学单位应做好统筹统计工作,掌握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为合理、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2.实施分类教学
针对扩招生身份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分类教学为准则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坚持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在校学习和教学点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相结合等“四个结合”,积极探索“定点送教”“校企联合教学”“育训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标对表安排教学任务,确保学时不差、标准不降。
3.做好教学组织管理
相关二级学院应把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形式、课程标准、考核办法、纪律要求等有关教学安排信息,以《学习指导手册》《教学实施方案》等形式,及时、准确、高效地传达到每一名扩招生手中。向扩招生公布网站、电话、联络人等联系渠道,建立扩招生的工作微信群、QQ群等,保持常态化的管理和联系。同时,二级学院应指定专人做好扩招生的选课指导工作,指导和帮助扩招生解决学分置换等事宜。其他教辅部门、职能部门应根据教学需要,将编制各类教学资源、设置教学平台、扩充实训设备等信息,向扩招生发布。
4.实施多元考核
二级学院需要针对扩招生、教学班等特点,选择或制订“平时+作业+期末”“岗位评价+学业评价”“实操+应知”“职业认证+职业经历+岗位能力”等不同考核评价方式,做好扩招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考核等工作,为扩招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完整、严谨的鉴定评价,落实质量扩招要求。
依照完全学分制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建设,需要重点加大课程资源建设。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文件
需要完善由学情研究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实施意见、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实习实践标准、三方劳动协议等在内的各类专业教学文件的订制。
2.加大在线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基本要求,坚持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规范的教学秩序与可操作性的教学组织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引入一批优质在线课程,创新一批优质在线项目,开发一批校本在线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满足学生多层次、多类型、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开拓企业资源
可依托园区与标杆企业,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针对扩招生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实践基地,完善基地教学条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补充师资队伍。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引进开发就业创业项目,实现部分扩招生再就业。
1.建立健全教学保障与评价制度
结合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建立政、校、企、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健全教学保障与评价标准体系。该体系原则上应包括协议保障、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创业情况评价等多方面内容。
2.建立协调机制
学校层面应重点加强教务、学工、招生与就业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以及与教育厅之间的汇报与沟通;二级学院层面应建立学生与课程、专业、实践企业等之间的协调机制。
3.加强过程与结果评价考核
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心应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公开和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每学期第二个月开展抽查,所有专业每年至少抽查一次,并将抽查结果公布。
4.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实施意见)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制订都应安排专项经费支持。
1.实施完全学分制试点
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针对不同生源的从业经历、技术技能基础和学习需求,科学设置学分体系,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2.完善学分认定制度
开发学分认定标准,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学分认定应包括: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或企业内部职业能力认证等相关证书,均可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申请免修部分课程,并给予学分认定。试行“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的专业,对接受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
3.完善“半工半读”运行机制
各高职院校应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修订校企合作相关制度;细化“半工半读”中校、企的职责:加强学生在企管理,开发职业能力以及岗位能力标准,以标准引领学生在企学习内容与考核评价;畅通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沟通渠道,完善企业教师绩效与薪酬制度等。
4.建设有效的扩招生帮扶管理体系
建立任课教师、班级、专业、学院等不同层面在线服务与管理平台,及时发布教学计划、督办学习任务、解答各类学业与就业问题,反馈学生学习动态。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自2019年9月第一批1300余名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源入学后,顺利完成了扩招生第一学期的学习和考核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除原有的五大专业群,该校进一步将海南自贸区(港)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与退役军人等“四类群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开设专业,确定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计算机应用等21个专业作为扩招专业,并组织专业主任专门针对扩招政策和学生特点,制定了扩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扩招生分布区域和学习有效时间分散的特点,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展教学,分步建设约100门在线课程,同时结合海南陆地面积小、岛屿圈的特点,确定了“定点送教”“送教上门”的集中教学方式。半年内按照东西南北中全覆盖原则,在海口、琼海、五指山、三亚等市县设立了5个公共教学点和12个专业实践教学点,各教学单位协同行动,利用周六、周日赴各教学点“定点送教”,基本实现了“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多种渠道联合并用的工作机制,将学校官网、微信、QQ、线上平台、电话地址等多种交流平台与渠道进行整合,将各类教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传达给扩招生。同时利用教学点、专业实践点的送教机会进行解读安排,使教学管理信息精准送达。
学校积极创新学生管理方式,一是支持和鼓励扩招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学校的校园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增进扩招生与校内学生的交流互动;二是设立退伍军人专职辅导员实施跟踪管理,通过设立班级群、课程群等形式开展军队优良传统教育;三是充分发挥扩招生源中学生党员、干部、地区带头人的作用,探索成立临时基层党组织,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提升扩招生源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扩招生的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实施外,在后续的顶岗实习和再就业等工作中,还需根据扩招生的特殊生源类型制定新的策略,以确保“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这一基本原则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