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院校扩招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2021-12-28 23:44马春霞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马春霞,陈 甜

(1.广西警察学院,南宁 530028;2.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高职院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战略之举,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今明两年扩招200万人,这既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也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职责和使命。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还是从如何稳就业、促就业、促创业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扩招都是十分必要的。除中职应届生和高中毕业生外,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人员”也纳入了招生范围[1],说明高职教育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特别是在提升劳动力素质、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以及传承技术技能等方面,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能创业。但与此同时,高职扩招也面临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实际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和研究解决策略,提出通过完善高职院校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促进高职扩招后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打造高职教育多元化办学发展的新格局,培养更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广西高职院校扩招后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更新滞后

广西高职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发展较快,2018年基本已达到或接近学校的最大容量,教室、宿舍等校舍和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大幅扩招后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生活需要;部分院校的实训实验设备及设施数量不足、使用年限较长、陈旧老化、更新率低,其中大部分实训设备设施仍为第一轮职教攻坚期间购置,与当前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制约了广西高职院校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基本能维持正常的日常教学,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2019年广西高职院校计划扩招6.21万人,按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状态数据要求的师生比1∶18来计算,广西高职院校需新增3450名教师,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缺口将进一步增大。每个班级按50名学生的标准计算,广西高职院校将新增1242个班级,一年教学时间按10个月、每月4周,每周5天、每天6个课时计算,将新增150万课时量,再加上所需完成的科研任务,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将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量。

(三)人才引进渠道不畅,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引进还缺乏长远和全局规划,没有真正形成人才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意识,在人才引进前调研不足,未能充分考虑人才类型、层次、结构、数量、标准以及学源范围,人才引进方式单一,导致部分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没有引进,而其他专业的人员引进过多,出现人才积压浪费或不能胜任岗位需求等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主要方式是参加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在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等,造成应聘的有效人群并不多,部分岗位甚至无人问津。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滞后,人才引进后也缺乏相应的完善机制作支撑,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时造成引进人才处于一种空置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科研力量薄弱,成果不明显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重教学轻科研现象普遍,整体学术氛围不浓,甚至有部分教师没有开展科学研究,学术造诣不高。加上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机制,难以激发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热情,科研成果不明显,名声不响亮,科研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五)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广西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素质、能力难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但毕业生的数量却在逐年增长,广西高校毕业生2017年20万,2018年22.3万,2019年25万,短时间内保障就业稳定尚可做到,但2019年高职院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三年以后,毕业生数量将大量增加,就业工作就会面临空前的压力。

(六)高职生源结构复杂,存在差异性

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的生源主要以三校生(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体,生源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转为上述群体,生源结构趋于复杂,学生的文化基础、求学意愿、学习能力、环境适应性、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

二、针对扩招产生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扩招坚持以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的原则,面对扩招后的新形势和产生的新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加大高职建设投入,优化资源布局

为适应扩招需要,政府层面需加强统筹规划,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职教资源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瞄准重点产业,对接广西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电力、汽车、机械、建材、生物、食品、冶金、石化、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医药制造、造纸与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与皮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以及10个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养生长寿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进行职教资源规划,争取中央财政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加大对广西南宁教育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已入园的19所院校校舍建设,为广西高职院校扩招6.21万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教育园区打造成“产教学研”一体的一流高职教育示范园区。在扩招起步阶段,政府增加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将生均经费逐年提升,并规定高职院校从扩招增加的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购置教学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使之与规模相适应。

(二)拓宽人才引进通道,提升师资职业能力

在新形势下,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一线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一个紧迫性与长期性并行的课题。

首先,政府出台支持和鼓励人才聘用的灵活适用政策,鼓励采用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专项培训、师资整合、企业人才引进、离退休人才返聘、社会力量兼职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新的人才引进渠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创新模式,引进更多企业技术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加快补充高职院校急需的专业教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1]国家这一政策实际上打破了多年来企业编制不能向学校事业编制转岗的做法,也突破了因学历因素不能入职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可充分调动更多企业人才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改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更利于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学徒制”培养。

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对原有专业教师的培训,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的50%以上,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2]

再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台关于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培养培训、考核评价、待遇保障以及兼职教师聘用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推广有效的“校企互聘、成本分摊、绩效激励”师资队伍建设方法,重视高层次人才、急缺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发展,让其在校内专业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人才引进后服务高职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协同高职科研水平提高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正确认识科研工作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学术研究理念和科研意识。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以及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社会服务等,开拓科研思路,明确科研目标,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工作进一步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用科学研究推动更新学科知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案,特别是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外派学习、培训、进修计划,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储备科研新生力量,保证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科研整体水平协同提升。

(四)创新教育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督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等进行指导,重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环节,组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在“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下,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给予学校政策指导和加强监督,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及政策支持,如学分制改革、学时灵活安排、评价考核创新等。[2]

2.适应时代要求,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

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紧紧抓住“技术技能”这个核心做文章,注重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锻造“工匠精神”,快速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落地,使学生真真正正掌握职业核心能力。

解决人才培养出口的最佳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实体经济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入学校,对学生开展岗位培训和职业指导,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3.探索分层分类培养模式,保障不同生源的教学质量

扩招后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除考虑生源和师资等因素外,关键在于培养的过程。随着高职生源结构的变化,培养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化,面临着办学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学校评价模式多样化三大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为例,以前同一专业只采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但现在由于生源基础、兴趣、目标等因素不同,需重新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和资源平台[3],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必须多样化。

针对扩招后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特征,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因材施教这个主题。教育者要充分了解“非传统生源”的背景及学习动机,结合专业的办学特色,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灵活组织教学实施,鼓励开展线上教学和分散教学,针对在职工作的扩招生实行以线上教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组织模式,或采取主要集中在晚上、周末或节假日的授课形式,提升育人的成效。由于“四类”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学习目标明确,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实用性要求更强,大多数是为了就业创业,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不同需求,将课程设置为以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模块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其掌握更好就业的一技之长。

(五)创新教育培养方式,保障毕业生学有所用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推行“双元”育人。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有机对接,特别是要与当地的大型国有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构建、教学实施、基地建设、师资组建、文化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共建共管共享,推行“双元”育人,实施工学结合,采用订单培养和冠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实现“招生=预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成校企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实施方面,明确赋予企业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员工培训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规模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制定学员跟岗实习制度,设置专门场地,配备设施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校企双方共管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此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政府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建立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三、结语

高职院校扩招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中国制造2025》[4]战略的实施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极其迫切,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社会对高职教育寄予强烈的期望。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高职扩招后带来的主要问题,有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促进高职教育更加重视人文与技能双重并举,更大规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