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慧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他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做好这“八个统一”的基础上,“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
1.思政课理论性的内涵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之一,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思政课的内在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揭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对毛泽东等领导集体智慧的传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产物;《中国近代史纲要》包含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入侵、独立自主的奋斗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含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宪法等道德、法律知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蕴含当今世界形势与各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每一门课程设置不是以单一的政治性为主的,而是以全面系统的知识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具有着极强的理论性。
2.思政课实践性的内涵
实践性也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的实践性一方面是指思政课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要落实于实践上。始终坚持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源于人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实践性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的实践性目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批判的武器”,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科学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是一个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到新的理论的过程。首先,理论认识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并植根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理论到实践中的运用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批判,脱离了实践产生的理论只能是“谬论”。其次,理论也能够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再产生新的理论认识,再用新的理论认识指导新的实践。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这是人实践活动的显著标志,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再理论,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理论性与实践性天然地统一于思政课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回归于社会现实生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发展都要经历“知、情、意、信、行”五个阶段,而理论性教学主要解决的是“知、情、意、信”的问题,实践性教学主要解决“行”的问题,两者结合,刚好契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需求[2]。“知、情、意、信”的问题满足先“立德”,“行”的问题满足再“树人”,二者紧密结合,将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促进思政课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理直气壮地上好学生喜爱的思政课。但在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割裂的情况。
1.过度重视思政课的理论性,忽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思政课是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教材也比较晦涩难懂。过度重视思政课的理论性,忽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地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指。教师只将思政教材中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没有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只掌握了理论,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师授课方式较为单一,没有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没有运用实践教学、影视欣赏等方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没有兴趣。“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就要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魅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喜爱思政课。
2.思政课的去理论化倾向
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做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价值观引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但是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存在着去理论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在思政课上只讲事不讲理,教学中能够运用案例分析,但做了现象的描述却不做理论分析。如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经常运用社会热点、时事政治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后却没有回归到理论中;或者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学生观看完多媒体播放的教学内容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讲解,使教学出现去理论化倾向。
3.教师教育目标缺失
思政教师的初级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高级目标是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仅仅传授思政教材的理论知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甚至缺失,使育人与育才相割裂。因此,思政教师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要点,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要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学生从心底真正爱上思政课。
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要加强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到“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4]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关联,将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起来,还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思政课也是学生了解国情和党情的关键课程,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努力办好思政课。
2.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关键环节。
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思政课的基石,深化对相关理论和规律的研究能够提升思政课堂的理论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创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教师要努力学习,将马克思主义最经典最抽象的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及时事热点相结合,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魅力。理论是对事物规律性、逻辑性的揭示与总结,是事物最本质的反映和推理。由于理论自身的特性,理论容易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同时又兼具着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思政课知识点的传授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将思政课上得有新意、有创新点,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教师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相结合,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喜爱思政课。
3.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所强调的,是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具体要求。思政小课堂要对学科理论与规律进行深化研究,社会大课堂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是要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与行动力,避免理论和实践相割裂。
为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要将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的感染力结合起来。思政小课堂不仅要有内在的说服力还要有外在的感染力,既要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联系,也要探索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用实践的感染力去说服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要在社会实践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绩,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以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兼具的时代新人。
4.构建科学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必要保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正确价值塑造、知识理论传授与实际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完善思政教学体系要不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动态平衡。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客观形势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思政课程的改革,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才能够说服学生,使其确信思政课的科学性。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发挥政治导向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思政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