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刘慧英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诵读经典,在传统文化中浸染,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是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1]然而在紧张的高中学段,诵读的意义和作用并未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在高中学段的学习中也没有接受诵读教学的系统锻炼。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提出,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对诵读的学习要求日渐凸显,高校学生对诵读的重视也与日俱增。但在高中学段诵读教学在其整个教育流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既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沁润的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更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意义重大。要想充分发挥诵读教学在高中学段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就需要在全面了解高中学段诵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诵读教学缺失的根本症结,并针对症结实施积极有效的诵读教学策略。
诵读经典不论是从文化涵养的培育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对学生素质养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论是课堂教学开展还是课外活动延伸,人们对诵读教学都提出了许多建议。然而,即使教师和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对诵读的价值都予以充分肯定,但诵读在高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却依然无足轻重并受尽冷落。
对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四所高中不同年级、不同班级200名学生的诵读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严重缺失。(1)学生对诵读的含义理解普遍存在偏差,近一半的学生对诵读没有正确的理解,将诵读的范围仅局限于课文朗读。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对诵读进行专门的讲解与分析。(2)学生诵读课文后,教师在感情方面给予的指导欠缺。8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教师在情感方面的诵读指导。(3)学生对自我的诵读水平要求和期待不高,部分学生对诵读有兴趣,但是实践机会较少,也没有进行课外关注。教师很少进行课外诵读推荐。(4)学校对课外诵读活动组织不足,几乎没有关于诵读的课外活动,导致课外诵读时间与诵读活动没有保证。(5)学生的课堂诵读时间与机会不多,即使诵读了也仅仅局限于课文朗读,且教师指导情况因校不同、因班不同,缺乏统一标准。
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中的语文教学对诵读教学没有格外重视,甚至不重视。一方面,面对高考的压力,诵读教学被排挤在“校园正餐”之外,成为无关紧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中学段的诵读教学,既没有形成制度性规范与要求,也没有教学目标上的规划与指引,使诵读教学具有极高的灵活度、自由度和不规范性。不同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对诵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诵读教学没有规范的要求,讲与不讲、讲多讲少、讲得好与不好都十分随意。换句话说,高中学段的诵读教学既没有主观上的重视,也没有客观上的保障,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造成高中学段诵读教学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这种局面是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下面仅从诵读考核、教师培训、对诵读教学的偏差性界定这几个方面分析诵读教学缺失的症结所在。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不重视诵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考不诵读,诵读教学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诵读技能对学生的文化熏陶、素质养成、语文能力培育作用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这种浸润风格不能适应高考速成提分的课程教学要求。谁也不能否认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作用,然而紧张的课业学习迫使学生更愿意进行收效显著的主业学习活动,而不愿将精力花费在“诵读”这样的“缓慢见效,长线投资”的附加学习内容上,造成了诵读在高中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境况。在语文教育全学段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对诵读的重视程度都明显高于高中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格外重视文本的诵读。可以说,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不同学段的课业任务轻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小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就教师培训与教师自身诵读水平的提升来说,依据课程标准和国家关于教师培养培训、学生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需要对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六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培训内容中没有一项内容是关于诵读的。教师培训内容的缺失使语文教师无法做到自身诵读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缺乏了根本性的基础。
最后,人们长期以来对高中学段诵读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诵读被视为与语文学科学习有关系但却并不必要的学习内容。然而,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诵读教学,既能实现对学生语言技能、词语理解、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养成,同时也是对学生文化熏染、文化素养培育和文化品格塑造的重要手段。“用经典激励学生奋发斗志,弘扬经典精神,不仅能够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是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载体。”[2]诵读的基础是解读,在理解作品词语含义、文本情感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节奏、轻重音与语调将文本的情感态度、思想认知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背诵和朗读,而是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双重实现过程。“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3]占用部分课堂时间进行课文的诵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课外诵读,这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并不冲突。恰恰相反,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舒缓紧张的学习情绪,为学生创造张弛有度的学习状态。诵读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隐性能力的培育,这种隐性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教育、价值引领。特别是针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观念。或许诵读不是一剂速效药,但是其潜移默化的沁润作用却不容忽视。
在高中学段实施有效的诵读教学,不仅要调整教学心态,也需要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并不断拓宽诵读教学路径。
语文教师是诵读教学的实施者,其诵读能力是诵读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实现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教学,首先需要将诵读培训纳入语文教师培训规划中,完善培训制度,弥补语文教师培训课程的缺失问题。实现语文教师诵读培训途径的多样化,除了教师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以外,学校也可以教师相互学习的观摩课形式,或以职业技能竞技的形式激发教师对诵读的自我学习意识。只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为诵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才能为诵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诵读教学在实践中的随意性与诵读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教师诵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诵读教学的责任感与重视程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有意识地强调诵读教学效果,将诵读教学合理纳入教师个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教师只有具备落实课程标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配合具体的监督机制,才能实施有效的诵读教学。另一方面,诵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占据一定比例,以实用为目的的模拟普通话测试为形式,以正确的发音为基础,逐渐规范考核体系,发挥诵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应有作用,实现诵读的价值。总之,激发学生诵读的学习动力,推动诵读教学的健康发展,需要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支撑。
结合高中学段的具体情况,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课外延展的多种途径,促进诵读隐性教育的显性成果形成,以分步导引完成诵读的方式为例进行分析。分步导引完成诵读就是将文本的诵读分化成为字音解读、语句分析、情感阐释、结构分析、好词好句欣赏等各个环节,在完成所有环节的分析与解读之后,再以总体诵读、展现成果的形式,形成完整的诵读教学和成果展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凸显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价值,实现学生诵读教学素质的养成与课业学习的双重目标。高中学段的学习有其独特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与紧张的学习气氛不允许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对诵读的内容进行广泛涉猎,这就需要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可以每周安排1小时左右的时间作为诵读赏析时间,在对诵读篇目精挑细选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引导性诵读。通过专题性的诵读时间安排,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诵读内容上需要教师根据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甄选。一方面可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字音辨析、句法分析、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综合考量,选取课外诵读篇目;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选取重点经典教学篇目进行诵读指导。在完成诵读教学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挖式的解读,促进教师诵读教学水平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诵读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语言工具技能教育。诵读是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渗透的过程,也是普通话、记忆力、表达力、鉴赏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完善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体系的同时,要不断探索有效的诵读教学方法,实现高中语文诵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