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凯里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田野调查是从民族学研究中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调查者进入调查地区,通过参与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然后将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1]。近年来,教育部对本科教育质量更为重视,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还必须要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笔者连续三年追踪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发现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学生对论文写作不够重视、文献查找能力较弱、指导老师学术水平不强等,但其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很多学生不会针对选题开展田野调查工作,不能有效搜集写作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继而影响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
1.资料搜集可以丰富研究内容
从论文写作经验来看,好的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其一,围绕某一主题阅读大量文献,也就是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发现研究的空白点;其二,进行专题田野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获得选题灵感;其三,田野调查与文献阅读相结合,该种方法是大部分学生获得写作灵感的基本途径。但对大部分刚接触毕业论文写作的本科生而言,要从现有文献里寻找较好的选题难度较大,而更多的源于专业实习或社会调查。因为通过调查可以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模式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围绕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深入展开田野调查工作,尽可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所研究的人、事、物,如景区发展、自然环境、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人物个性等,这不仅可以丰富研究内容,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展开田野调查时很可能还会发现“新大陆”,如搜集到提纲预设之外的新资料,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新的金点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写作初期的研究框架。
2.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毋庸置疑,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与之对应的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但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时更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例如贵州某高校开设实习课程,不仅学生的实习时间较短,而且实习内容单一。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发展现状,从而导致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普遍偏弱,以致于毕业后由于实践能力较弱而不能胜任某些职位,不能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任务。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走向实践,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大地上、专业实践上,秉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研究范式,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因为如果不参与实践,就不能对该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产生切身的体会,研究结论也就会出现偏差[2]。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则会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而只有实践却没有理论也会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学理性。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理论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3.增强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田野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调查者深入调查地区,把自己彻底融入“本地人”的生活中,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地人”,这样才能够更直接、有效地与本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他们的自己人或圈内人甚至是熟人,一方面能搜集到写作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又能为后续补充资料或持续调查打好群众基础。可以说,田野调查对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田野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对象开展交流,为其解答问卷表单中的问题和难点,通过不断的提问与追问,培养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访谈法锻炼大学生的胆量和勇气,因为访谈法分为“个别访谈法”和“座谈会”两种形式,其中的座谈会不仅需要调查者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主场气势,而且在针对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时,还需要调查者不厌其烦地就同一个问题对多个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从而确保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此时面对众多调研对象更需要勇气。
4.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梳理所在分院近三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后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大多围绕提升旅游景区经济效益、带动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写作,初步拟定调查提纲,再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本地区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发展现状、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进一步分析其优势、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笔者所在高校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大部分学生为本地生源,如果这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以本地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并走向田野,就可以进一步熟悉本地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认知,成为本土型与现代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走向工作岗位后就可以针对发展困境,提出可行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对策,从而帮助旅游业及关联行业突破现有的困境和发展障碍,为未来的旅游地发展研究指出前瞻性的方向,为地区发展创造经济价值[3]。这样既减少了学习的时间成本,又提升了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
1.调查前拟定提纲及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田野调查工作开始之前,要认真梳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动态,整理并拟定出初步的写作提纲和调研计划,这样就能确保田野调查的目的性与方向性,使调查过程能够有条不絮地进行,如此才能更加系统化、更注重细节内容,从而杜绝走马观花地大体完成调查内容[4];另外,在进入田野调查前需要对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官方或民间)途径取得联络,必要时可通过分院的公函与当地的领导、学者、乡贤取得联系。当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田野调查器材、设备的准备,例如录音笔、记录本、照相机、存储盘等。
2.调查中深度参与技巧
毕业论文写作调查涉及面广,想要在田野调查中获取较为完整、系统的信息,应尽可能以团队形式进行调研,尤其是邀约选题相近的同学集体开展田野调查,做好内部分工,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对全面的调查资料。例如田野调查民族地区婚礼习俗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就需要调查者首先从头到尾观察婚礼的每一个环节尤其细节,以及游客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参与度及感知程度,做好明确的内部分工。其次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从文化相对论视角出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都有其价值。为此在田野调查中切不可妄加评论其风俗、文化、信仰等,尽可能尊重并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最后解决语言沟通障碍。如果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了语言沟通障碍,就需要调查者要寻找一名熟悉当地语言的人协助完成调查,这样获得的调查资料才真实可靠。
3.查漏补缺完善调查资料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调查者要养成坚持做笔记和写日记的好习惯,笔记的记录方式不宜繁琐复杂,只需要记录一些关键词、重要事情的线索以及调查的进度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在每天调查结束后,立即对当天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调查者获得第一手资料后,不能急于结束本次调查活动,而是要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文本化,同时与调查前准备的调研提纲进行详细的核对比较,筛选并剔除其中无价值、不全面、缺关联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反思,不断追问已经通过实地调查所掌握的信息与当初预设的资料是否一致,查看本次田野调查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哪些内容上有所欠缺,再对遗漏的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另外,在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如果发现初次调查资料不够具体、翔实或遗漏了某些重要资料,就需要对调查资料进行查漏补缺。
4.表达谢意保持密切联系
田野调查工作不仅是一种获取资料的调查方式,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调查工作中接触并结识了许多“陌生人”,为获取各类相对完整的田野调查资料花费了时间成本。因此,在田野调查工作结束后应携带随手礼表达感谢,不仅为后续再次调研或回访奠定基础,而且也是今后求学深入研究的基石。从调查经验看,第一次田野调查工作的结束,只是为本项目研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逗号”,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学术论文不可能在一次调查中就掌握了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因此需要暂时回归到毕业论文写作中,利用已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但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新发现:清楚前期搜集的资料存在的不足、如何完善以及还需要哪些新的田野资料,这样就会再一次深入到田野点展开调查。因此,首次调查结束后尽可能与田野调查点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密切的联系,方便日后回访再次进行资料收集。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特有的搜集田野资料的研究方法,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该方法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中的应用也颇为广泛,主要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具体环境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对象主要是景区、旅行社、导游、游客、文化、饮食等(即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这类研究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辅以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式才能获得最新最全的动态资料。简言之,要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田野调查工作,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要调查者掌握一系列灵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