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资源探析

2021-12-28 15:29
林区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家国情怀

余 玲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所谓文化自信,即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坚定信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诞生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国力衰微,既有与旧文学的艰难断裂与新生,又有救亡图存血与火的沧桑,但正是在艰难动荡的国破家亡时期,作家们救国救民的热诚才分外高涨,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高度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身份标识,成为国家在至暗时刻最凝心聚力的精神光芒,催生出现代文学作品中众多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爱国主义作品,这是现代文学鲜明的课程特点。这种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上至《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核心精神,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和重要内涵。因此,本文对高校现代文学课程中文化自信之课程资源作一梳理与阐释,旨在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两个维度上建立文化自信。概言之,现代文学课程中,家国情怀最突出地体现在现代启蒙思潮、五四诗歌创作以及抗战文学中。

一、现代启蒙思潮下的家国情怀

王德威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现代文学的第一课要追溯到晚清以前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思想启蒙运动。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末年感觉最敏锐的人”的现代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在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创办了《国闻报》,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梁启超在20世纪初办学会,主笔《时务报》,发表了一系列新颖犀利的时政论文,其《新民说》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认识到“国家的强弱盛衰是由组成它的普通人决定的”“一个国家要想发达富强就必须全力以赴缔造新国民”[3],进而提出影响深远的“新民观”。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与重镇,他也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将国之改造希望寄予青年身上。1916年底蔡元培应邀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思想让现代北大粗具雏形。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废文言兴白话,实行言文合一。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显示出更坚定果决的文学革命立场,自此现代文学开始了最初的尝试。这一系列穷则思变的启蒙思潮背后的动力是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勇气和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既是五四启蒙思潮的中坚,也是以一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最典型地谱写家国情怀的现代文人。1918年沉潜十年的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复出,“铁屋子的呐喊”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灵魂呼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又是对绝望莫须有的否定,自此《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一句“从字缝里看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4]彻底撕下了封建礼教伪善险恶的遮羞布。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5]鲁迅执着为人生的启蒙立场就是中国文学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在现代文学中最响亮的回响。

二、五四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现代文学三十年,新诗的发展成绩斐然,犹如时代的号角憾人心魄。1921年诗人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白话新诗集《女神》带着不可一世的创造豪情破空而来,奏出了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的最强音。如《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6]天狗的叛逆即是觉醒的诗人与祖国的象征;《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一诗中,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比作炉中熊熊燃烧的煤:“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6]《凤凰涅槃》借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具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毅与魄力在火中涅槃的凤凰形象。“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6]唱出了希望祖国复兴的激情渴望;《晨安》在海边初日的光芒中,诗人满怀喜悦发出对祖国的问安:“晨安,我年轻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晨安,我冻结着北方的黄河呀!”[6]可以说,一本《女神》昂扬着五四时代破旧立新的豪情和一代儿女期盼祖国重现光华的心声。

闻一多也是现代文学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不仅爱国,亦爱着这个国家璀璨的东方文化,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受重创之时显得尤为清醒理智。他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写道:“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7]“东方的文化是绝对的美的,是韵雅的。东方的文化而且又是人类所有的最彻底的文化。”[7]如《忆菊》,借赞美菊花来赞美如花的祖国:“啊!四千年的华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7]在当“如花的祖国”蜕变为“一沟绝望的死水”时,这个“发现”令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愤懑与不甘:“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7]一句“咱们的中国”在诗人心中力敌千钧。“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7]厚重铿锵的爱国之情掷地有声。闻一多的不幸遇难,是诗人以自己的生命谱写的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诗篇。

三、抗战文学中的家国情怀

1937年抗战爆发后,保家卫国成为那个时代作家心中最神圣的命令,爱国主义文学也成为抗战时期不同思潮流派作家的共同选择。尤以标志着现代诗歌成熟与高峰的诗人艾青的爱国主义诗篇最为震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艾青献给土地与人民的情诗。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即已显现出诗人对土地和农人的深情:“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与土地、农人融为一体,切身感受着这片土地和农人的哀伤:“北方”是悲哀的,是“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8];是《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8];是“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8];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面对灾难的中国,诗人痛并爱着与忠诚:“没有一个人的痛苦会比我更甚的——/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8];“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8]不仅如此,诗人甘愿献上生命乃至灵魂:“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微/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让它的脚像马路一样踩过我的胸膛。”[8]诗人面对时代与人民,犹如殉道者一般虔诚卑微,诗中跌宕的爱国激情彰显出神圣崇高的家国情感。

抗战后期国统区以穆旦(1918—1977)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经历了战乱中的生命沉潜,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与艺术的影响下,关注和反思现实,审视生命存在的矛盾与荒诞,为现代新诗注入了理性与知性,也以思辨的情感写下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抗战爆发,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穆旦,随学校南下西迁,徒步三千里,来到大后方昆明,亲眼目睹了战乱流离的国土。《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都是对此经历的记录;《哀国难》《中国在哪里》《饥饿的中国》,这些以“国”为题的诗篇主体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赞美》则直接抒发了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9]一个民族虽经磨难,但只要有她的子民视她为生命与信仰,她就会生生不息,这是现代文学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宝贵的家国情怀,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源泉和宝藏。

老舍是抗战文学中家国情怀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小说家。历时五年创作的《四世同堂》叙写了1937—1945年间北京小羊圈胡同以祁家人为代表的北平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堪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沦亡八年的痛史、愤史、恨史。小说中既写了亡国奴生活的屈辱心酸,也展现了沦陷期间北平市民不同的战争选择,有像钱默吟一样从诗书文雅生活里冲出来拿起枪的觉醒的血性国民,也有卖国求荣的汉奸卖国贼,更多的则是忍气吞声、屈辱苟活的祁家人。在国破家亡的民族焦虑中,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北京皇城人民的保守懦弱、忍辱偷生、敷衍苟且的国民性予以了尖锐抨击与沉痛反思。《四世同堂》对北平沦亡八年全景式的文学再现,是一个民族不应抹灭的共同记忆,国仇家恨,血淋淋的教训时刻警醒着国人“国之不存民将焉附”。

结束语

现代文学三十年,在惊心动魄的时代变革中,作家们以家国为重,充分显现了文学的道义与担当,也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壮丽深情的爱国主义文字。除了以上论及的作家作品,又如茅盾、巴金、沈从文、萧红、路翎等等,哪一位作家心中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作?正是作家们骨子里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才铸就了我们民族文化自信最宝贵的源泉和基石,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学传统,我们的文化才会焕发出自信的光芒。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家国情怀
高校现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