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2021-12-28 15:29畅晓洁
林区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冲突情绪心理健康

畅晓洁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引言

冲突指的是在语言、思维交流或沟通的过程中,因意见、见解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行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必然的价值观差异,故而人们往往无法完全规避冲突的出现。理论上冲突属于一种偏负面的情绪结果,但实际上冲突意味着意见交流出现了对冲点,而这个对冲点很有可能成为人们优化、丰富自我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因此,冲突并非是全然无用的现象,加以善用或可成为人们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冲突是导致学生情绪或行为失控,增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但如若教师可以掌握合理运用冲突的方法,从冲突的表面探寻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那么便可以更加精准、科学、细致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继而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冲突的教育价值解构

(一)冲突中的信息性质往往直白易懂

单纯的情绪波动和交流不畅并不能直接导致冲突现象的发生,只有当人们利用语言互相对抗,且急需在对抗中挣脱某种限制时,才会形成冲突现象。因此,从出现矛盾到形成冲突的过程,需要一段明显的“加速”。并且冲突的目的是“打败”对方,故而围绕冲突前后的话语,必然会以快速且直白的形式出现。如此才能构成加速态势,令双方难以在平和的对话过程中得出某种预想的结果,从而形成鲜明的矛盾冲突。

(二)冲突过程可暴露心态“痛点”

心理学视域中常常以双面形式视角分析某种行为,例如当人们对某件事物表达出针对性的看法时,其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对该事物的维护性心理[1]。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恰恰有可能是学生双方都十分重视导致冲突的事物。反之,当他们对事物并不重视时,学生更有可能会逃避问题,而不是面对或解决问题。换言之,冲突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痛点”加以挖掘的关键策略,更是刺激学生表达内心所想的催化剂。虽然冲突不应得到推崇,但这种以矛盾增进了解、促成更深层次沟通的心理作用过程,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价值工具。

(三)冲突是教学改革的资源来源

在高校环境中,冲突不仅仅会出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也有可能与课堂、学校的某个制度、机制发生冲突。例如,当校方决定推行某个改革策略,但学生群体普遍对该策略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性时,他们便会作出一些反叛性的举动,用某种特定的行为来验证改革策略的错误。该过程中,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便会有效凸显,这可以促使教师、学校对改革方向、方针策略进行反思[2]。并且,冲突的诞生完全来源于大学生的自主思想,由冲突行为反推改革政策的不科学性,其有效程度远远强于“要求”学生给出意见的这一方法。

二、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冲突行为的归因

(一)沟通不畅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基本单位,但每个人对事物的了解都存在必然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会造成双方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从一开始就存在信息不对等,甚至是信息失衡的可能性。且事物越脱离于通用认知的范围,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沟通双方能够对该事物秉承着同一理念、同一认知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而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也比较维护自我认知的连续性。一旦双方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未能及时消解信息不对等现象,或交流过程中使用了质与量较低的对话策略,就极有可能会因强化信息不对等造成误会,并将对方话语中的陌生信息看做“扭曲”“针对”,继而爆发冲突行为。

(二)利益争端

在一些社交语境中,两名或多名学生很有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组织而进行交流。双方从一开始就对对方存在某种特定的见解,且交流的目的又是“争取”有限资源。那么双方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被无限放大,进而话语本身的含义就会在放大的过程中被曲解,从而令双方都认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继而爆发矛盾冲突。例如,大学生班群体经常会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进行“商讨”,但各自商讨的根本目的必然是领取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双方会尽一切努力去提升本班级的话语地位,以争取优先选择的权利。但无论如何,学生群体之间都能够在对方的话语中找到漏洞进行辩驳,被打压的一方又会产生不服气的心理,造成必然的冲突局面。

(三)情绪作用

每个人对事物的评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准,而当学生以自己是否喜欢作为标准时,就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同。且自己“喜欢”更不能作为评价他人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当学生因情绪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其对自我行为、他人行为正确性的判断都不具有科学的参考价值。不理性的动机带来不理性的情绪,必然会触发不理性的冲突。

(四)个性因素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强调不要压制学生的个性思维,要强化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独特个性来创造“特殊优势”。就目前来看,这一教育改良举措得到了良好落实,当代大学生十分善于发掘自身的独特之处并加以利用。但这一举措也具有两面性,那就是当大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个性思维,而缺少对他人的尊重时,也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在高校环境内,在一些学生参与的决策场合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一些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较强,一些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细致,这两类学生进行合作时,就极易在探讨工作落实模式的过程中产生冲突。而一旦冲突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但学生之间会产生嫌隙,学生对自身的优势能力也会产生怀疑,继而演变为心理压力,更有可能对学生课业学习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三、冲突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冲突利用机制

1.观察冲突过程,明晰学生思维逻辑

学生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很大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等所致。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等失衡现象,那么教师就应该起到桥梁作用,成为学生之间信息对等的媒介。教师首先需要对整个事件进行系统性的客观了解。系统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完整的认知和分析,更要从动机、行为和内在目的等多个角度分析每个学生惯用的思维模式及其认知范围的偏向性等。找出信息不对等的断点,并沿着学生的思维逻辑,找出更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模式。观察过程中,为保持相对的客观性,教师不应该带有任何特殊情绪或偏向心理,要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思维逻辑。

2.找出冲突原因,定位学生心理痛点

完成对学生的客观认知后,教师需要针对引发冲突的事件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学生发生冲突的最核心“矛盾点”。例如,当两个班级之间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出现冲突时,冲突的表象很可能指向“占领更好的学习资源”这一原因。但实际上,真正引发冲突的是学校并未提供质量一致、数量充足的学习资源,而学生自身很可能尚未发现这一原因。那么即使学生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某个班级领取到了质量更好的资源,冲突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有效消解。而冲突对他人、对自我的负面影响却很大,更极有可能对学生心理持续增压。因此,教师必须找出真正的心理痛点,才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冲突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开设心理咨询渠道,探寻冲突本质

首先,教师需要开通专门面向学生冲突行为的心理咨询渠道,建立一个固定且安全的场所,给予学生打开心门的空间。其次,当学生前来咨询时,教师要以客观、温和的态度,耐心听取学生对冲突的解释[3]。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矛盾发生时自己的心理动态过程,以及自己对矛盾事物的真实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重复学生描述情绪时的词语,给予学生一种情绪得到回应的认知知觉,进而逐步消解学生的心理防线,探寻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压力来源点。最后,教师可以与其他关联者进行同样的心理沟通,从双方情绪的起点、落点以及痛点处,探寻冲突事件的本质,也就是导致冲突产生的真正要点及学生各自在意的要点等等。并以此将学生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使他们更客观地意识到自身视角的局限性,以及正确沟通、冷静理解的方法。

2.进行定向心理建设,肯定辩证弱化冲突

针对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或在刻意避免冲突的过程中反而会形成更大精神压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定向心理建设,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优化的安全空间。心理建设的步骤分为分析、开解和重塑三个部分。分析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冲突的本质,告知学生冲突其实可以很好地被转换为辩证、辩论等形式,且一样可以得到预期内的结果;开解阶段,教师需要列举不同的话语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不同话语能够导致的情绪结果,令学生意识到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完成辩证;重塑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式呈现冲突,充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从而从根本上遏制冲突事件的发生。

3.开展团体情绪训练,强化学生情绪把控力

开展团体性质的情绪训练,锻炼学生的情绪把控力,进一步降低交流过程中因情绪色彩过浓导致的语义曲解等问题[4]。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小组内成员关系保持在陌生状态下。其次,设置一些难度中等的体能训练活动,要求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中,一旦有成员无法坚持训练,其他成员应对其进行鼓励,用外力帮助学生对抗自身情绪,学会在活动中掌控自我、调节情绪。

结束语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在与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与外界进行互动属于必然行为,这说明回避冲突并不是合理方法,面对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冲突教育是充分落实“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表现,是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善用冲突提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将成为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变革方向。

猜你喜欢
冲突情绪心理健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