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袁庆峰
在所有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最喜欢的大概就是可以自由书写的随笔了。在高一伊始,教师总会让学生准备笔记本进行随笔写作。
对于教师布置的随笔写作,起始阶段,学生的写作热情往往较为高涨。因为言说和倾吐本就是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的基本欲求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懈怠者、应付者也日渐产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具备源于写作激情和热情的内驱力。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学生感觉可写的东西太少,二是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的要求。“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来自学生良好的习惯,也与教师的激励有关。当教师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时,学生就能够保持书写兴趣和书写动力,并且能逐渐养成自发自觉书写的生活方式。就高中生的随笔写作而言,教师应当在“激趣”上多下功夫。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对于随笔写作而言,将学生的随笔变成班级文集便是对学生语言生命的“唤醒、激励和鼓舞”。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甚至在校报发表文章绝非易事,如若能够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必将带给他们极大的鼓舞。
将学生作品整理为班级文集是将随笔变成文集的较为常见的方式。班级文集既是班级形象展示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同时,成书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编排文集这一综合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班级文集的出版一般会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开始宣传。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在《再活一次》中说,写得好坏不重要,写出来的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坐下来写,有没有允许自己写到心底去,让“写”这一个动作成为我们唯一的目标。由此可见,重要的不是写作内容,而是写作行为本身。提前告知学生要将他们的作品整理成班级文集这一消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满怀期待。这样,在文集出版之初,班级内便形成一种舆论引领,而学生也会积极写作随笔,创作出能够代表自我水平的作品,以展示他们的写作能力。
筹备班级文集出版委员会。班级文集的出版是班级的大事和盛事,如若教师一手操办,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集体协作出版图书的乐趣。班级文集出版委员会要做好分工和文集编排计划,详细说明班级文集的内容构成、命名方式、作品提交方式、作品编排方式、排版设计、印刷方法等相关构想,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出版委员会的成员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发展成长。
学生提交作品。学生提交作品环节是决定班级文集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体现集体性,尽量每一位学生都能提交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对于个别写作“困难户”,出版委员会可以选几位学生帮助他们修改、润色作品。在帮助他人修改文章的过程中,这几位学生也可以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验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带来的愉悦。提交作品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推的方式,推荐作品时可以在文后附上相关推荐语。
修改完善作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师要告诉学生,文集一旦问世,作品便无法修改。因此,对待作品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学生选出自己的作品后,可以先自我修改,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细细揣摩,多方斟酌,在修改中进行二次创作,体味自我提升的愉悦。在自我修改后,也可以进行交换修改和小组间相互点评,在互相品评中学习借鉴,实现共同提升。
出版委员会对提交的作品进行编排。编排的重点是明确作品的分类方法。班级文集不同于专业的文学文集,这是学生特定阶段的作品集合。在编排中,出版委员会可以按照学习小组分类,以展现不同小组的风采;也可以按照文章的内容分类,并冠以栏目名称,如“校园生活”“人间真情”“诗路花语”“青春风采”“书斋随笔”“思想芦苇”“且行且吟”等。
确定书名,初步定稿。班级文集的书名是最终成果的代称,是学生编排心血和创作才华的集中体现,是班级形象和班级文化内涵的展现。为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班级文集的书名,然后在班级内投票决定;也可以学生自行推荐,在班级内先阐释书名意义,而后发起学生投票。书名确定后要写文集序言。序言的写作可以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学生代表进行,也可以在出版委员会组织下,由全体学生共同书写,还可以请学校领导或者当地文化名人题写书名并为之作序。
举行文集面世读书会。文集的出版面世并非学生作品做成文集的终极目的。出版文集是为了在班级内营造浓郁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日渐养成主动写作、积极动笔的良好习惯。为此,在文集面世时应进一步扩大宣传,使学生在品读涵咏中体悟文字的情感力量,感受语文之美,激发写作热情,引导学生爱上写作。班级文集读书会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出版委员会介绍成书过程、学生谈个人作品写作、对相关作者进行访谈、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故事分享、作品诵读等环节可自由组合。
《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建议:“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在把随笔变成书,将记忆装成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可以在随笔成书的过程中联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课内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说,如果写作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于他们写作上的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句话对我们的随笔写作教学有重大启示。在高中生的随笔写作中,将个人随笔变成个人文集是“不断强化学生的发表欲”的有效方法。
运筹帷幄早规划,激发写作期待感。开学第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本学期每位学生要完成一本个人文集的书写,这本文集由每周所写的随笔构成。“个人文集”的远期构想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强大的写作内驱力。为了强化这种热情,教师可以将这种远景目标进行具体的结构安排:笔记本先留出四页,平常的书写活动从第五页开始——扉页要写个人文集的书名,第二页要写序言,第三和第四页要写目录。写作之初,便制定好长远的目标,这会让学生对随笔写作充满期待。
形式多样写随笔,激发书写之乐趣。自由写作带给学生自由书写的空间,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才华。王栋生老师认为,当前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生气,关键是没能让学生自由地思、想。所谓写作的自由首先应当是思想的自由。叶圣陶先生曾为《作文选读》题词:“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他在《作文论》里又指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没有自由书写何来富有生气的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笔者认为,不拘一格、不限形式和字数的写作,定能激发书写之乐趣。
书名序言细斟酌,自主活动增奇趣。在随笔写作进行几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作品后,就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文集取一个温暖、富有艺术感和美感的名字,这是一件大事。遗憾的是学生并没有为图书取名的经验,而这一问题恰是教师可以发力的重点。教师可以将为随笔文集命名设计成一个活动任务。在命名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的课外搜索、比较思考、命名技巧专题学习等方式,实现自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序言写作亦如是。
增添目录出成品,装饰美化增雅趣。图书目录的存在是为了方便阅读。与将学生作品编辑成班级文集的形式不同,个人随笔在成为个人文集之前,都是按照笔记本页码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因此,在个人文集目录的编排中,无须按照相应栏目重新组合文章,只要写清楚文集中的作品题目和对应的页码即可。个人文集的出品依托的是学生书写随笔的笔记本,为了使成书的效果更美观,可以进行适当装帧。当然,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打印出来,或者联系网络出版发行。
个人文集作品展,各领风骚生殊趣。个人文集完成后,班级可以举行一场个人文集作品展。在阅读、欣赏他人文集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他人写作的亮点、自身的不足,这对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增强活动的参与度和趣味性,还可以在作品展上举行最美文集、最富个性文集、最富思想性文集、最多彩文集、最精致文集等评选活动。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当一个小组、一个班级,甚至许多班级的学生结伴写作时,当他们在互动中、在彼此的陪伴和激励中共同书写随笔时,可以预见,随笔写作会滋生更多的乐趣,也更让人向往。
1.生生互动,点评跟帖
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知识、权利)的同伴之间。社会学家也提出,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为此,黄厚江老师提出了“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理念。所谓生生共生的写作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写作体验,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写作。
无疑,“互相交流,互相激活,互相碰撞,互相丰富”的关键是生生互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生生互动、点评跟帖的写作方式可以实现将个人写作变为互动写作,从而达成“互相激活,互相碰撞”。在学期之初布置随笔写作的时候,教师便告诉学生随笔写作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我的随笔写作,二是其他学生在随笔之下的评论跟帖。
生生互动、点评跟帖的写作方式丰富了随笔写作的动态过程——作者不再是脱离了读者的作者,读者也不再是置身于作品之外的读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跟帖,或者说为了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拥有更多的“粉丝”,从作品立意、整体构思到具体行文,作者均需精雕细琢,用心揣摩,以便能够不断“吸粉”。这样带有适当压力和动力的写作无疑会极大地提升作者的写作能力。读者也并非单纯的读者,参与评论的读者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作者,评论也是一种书写,而且这些评论也可能会被别人阅读而成为被评论的对象。所以,读者在跟帖评论时,首先也会努力寻找恰切的评论点,然后再组织语言进行评论。
这种“生生互动,点评跟帖”的随笔写作增强了学生深度参与写作的意识,打通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壁垒,从而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技法的借鉴、思想的碰撞。
2.师生共写,交流互鉴
师生共写、交流互鉴也是激发学生随笔写作热情和兴趣的重要方法。引领随笔写作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抓住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自身的阅读与写作,在阅读与写作上多下功夫。只有自己能够阅读、喜欢阅读、善于阅读,才有可能切中肯綮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自己敢于写作、能够写作、善于写作,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地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或与学生一起写作,在这一师生彼此鼓励、各自发展的师生写作共同体中,师生同时参与了文学创作和自我写作水平提升的过程。在开放、自由、互动的写作才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尊重与合作;教师既提升了自身文学创作的水平,同样也收获了理解与尊重。这种模式必然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激趣重于写作,写作兴趣的激发是写作行为的先导,教师在学生的随笔写作中应当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重要任务。王栋生老师说,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中必要的内容,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学校的写作教学也应当引领学生向这种境界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