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琴
【摘要】文章主要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想道德基础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090—02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关键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正确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屈原曾悲歌高呼“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诸葛亮曾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后来林则徐为国禁烟,表达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情怀,以及周恩来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爱国的情怀,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崇高道德品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发展,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古时的中国人民便提出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诫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要遵循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生活过程中勇于进取、积极上进。因此,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生活精神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万千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像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活动以及中华民族顽强抵御外来侵略等都是中国人民不断践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体现[1]。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利用蕴含相应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事件为载体作为教学的导入,促进学生对于精神力量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3.塑造理想健全的人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培养君子人格的方法,对于当前社会来说,塑造理想的人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塑造理想的人格,其中最基础的内容便是对自我境界的提升,对于自身的修养锲而不舍的坚持;同时,在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践行其相应内容,促使其成为个人生命中与生俱来的认知以及行为准则。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理想的人格,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精髓的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学生高尚品格以及志向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民族理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1.课前设置有效的课堂引入。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其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当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相应的学生诵读经典等,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注意力,为教师后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奠定的基础。与此同时,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典美德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进而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2]。
2.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分析,注意积累、搜集相应的传统文化研究资料,能利用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弘扬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踏上强国路”这一课教学时,首先,可以利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传统内容作为课堂导入,随后,再将《大国崛起》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为了保障国家的发展壮大,只有不断从历史的发展中汲取相应的教训与经验,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不忘历史,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深刻的思想与道德精华[3]。
3.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从古诗文做起。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古诗文,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朗读,然后解释每一句诗文的含义,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想法,在充分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把教学重点从古诗文转移到教学目标上,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做到流畅自然。比如,在学习“青春有格”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来阅读《少年中国说》,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4]。
4.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语文教学不同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并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是要加强学生德育和法治方面的教育,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道德情操,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要使传统文化为课程服务,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加快形成学生的美德。如,在讲授“如何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荀子》中的名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充分证明“礼”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举出成语典故来强调“礼”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比如,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中,就表明了人们对“礼”的重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的重点要围绕“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来开展,学生要明白各个诗词、成语典故中的含义。以诗词作为手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把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5.把文化和情景创设相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确实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对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来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比如,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朗诵会、知识竞赛等,也可以举行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情景剧表演,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学习“孝顺是中国家庭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认为传统的孝道是否已经过时?”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写一写关于孝顺的小文章,在全班进行朗读,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孝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代代相传。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扩充其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195.
[2]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與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20-223+170.
[3]闫哲.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
[4]罗尚泽.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5]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Z1):45-47.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