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清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在校园中有序开展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这种具有浪漫色彩和新奇性的书籍传阅模式在引入我国校园后迅速掀起了一股良好的阅读风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模式起到了较强的助推作用。本文分析阐述如何利用校园图书漂流方式,推进课外阅读工作良性开展,以供参考、评价。
关键词:课外阅读;图书漂流;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1-01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70
随着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对其进行改进,以确保校园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更高效的开展。
一、丰富活动模式,养成阅读习惯
图书漂流活动指的是将一本书放在不同的角落,有缘遇到这本书的人可以将书本带回家阅读,之后再归还回来。校园图书漂流活动应注意丰富阅读方式,打破常规的阅读方式,以一种具有浪漫风格的形式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1]。学校开展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参加图书漂流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共享意识,提高学生的共同阅读能力。学校应注意不能把校园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功利性事件完成,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深层挖掘阅读活动的含义。此外,学校在开展图书漂流阅读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图书的传播途径,也不能限制学生的漂流书籍类型,只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籍都可以作为共享书籍进行传播,以确保阅读内容更加多元化,有助于图书漂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对学生开展分学段调查活动,以便更加透彻地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喜爱的阅读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准备相应的阅读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由于需要阅读的图书内容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还可以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将需要的书籍名录随时发布到校园网络共享平台,教师负责对这些书籍进行记录,一旦需要这类书籍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就利用网络发起倡议,让拥有这类书籍的学生发扬风格,将家中的藏书贡献出来,以此丰富校园漂流活动中书籍的储备量,也可以让需要这类书籍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相应知识。
二、完善管理体系,提高阅读质量
在开展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每个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进行管理,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再逐步与班级外部进行串联,最终形成校园整体图书漂流体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前提下,可以将班级图书漂流作为图书漂流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在班级内部营造阅读氛围,确保班级的每名学生都对图书漂流活动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以此为后续参加校园漂流阅读活动奠定基础。此外,为确保校园图书漂流活动平稳有序發展,学校也应结合校园漂流活动的目的设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应建立图书漂流活动的输入体系,即以每个班级为基本体系,确保每个体系的自主参与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应为活动的开展进行助力,确定活动基础的稳定性。之后学校要确保本体系良性运行,将所有书籍进行整合记录并分类,设置为专属书籍循环及通用书籍循环,这种对书籍进行详细分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进行阅读,有效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也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为课外阅读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而在校园图书漂流的输出环节,学校可以将流通率不高的书籍进行分类,并与其他学校进行合作,了解不同学校流通率不高的书籍类型,拟定书单根据本学校所需进行交换,以此确保学校的书籍流通率得以有效提高,也可以确保每一种类型的书籍都能够在不同学校起到良好的流通效果。
三、建立长期模式,保证阅读效果
学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最重要的是应注意对书籍保持常态化的更新,要重视书籍的初次来源和更新来源。图书的初次来源是顺利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建立图书漂流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更新书籍的来源。在图书漂流活动的初始阶段,要让学生懂得图书交流活动的内涵主旨,并以此为依据更新书籍。教师应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之前,为学生讲解图书漂流活动的内涵主旨,使学生懂得图书漂流活动并非单纯为了阅读,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共享能力,并逐步打造学生的终身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组成漂流活动阅读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开展阅读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2]。同时,各小组之间还可以开展阅读比赛,不同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各自挑选一本书,规定好阅读时间,要求各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书籍阅读完毕并写出读后感。学校还应对每组学生写出的读后感进行测评,随机抽选书中的一段内容让学生复述大概含义,以此了解并掌握各组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为学生相应进行打分。学校还应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阅读机制,可以以年度为单位开展小组阅读评比模式,在年度总结环节将各小组成员的阅读得分进行统计,评选出图书漂流最佳阅读小组和最佳阅读个人,对其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让这部分学生讲解参加图书漂流活动的经验,给其他学生传授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真正凸显图书漂流活动的重要意义。
四、开展分层引导,实现阅读价值
若想确保图书漂流活动的有序开展,可以制定分层图书漂流计划,以此从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深度理解图书漂流活动的内涵。教师可以将图书漂流活动的内涵定义为三个层次:在初级阅读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阅读环节,通过参与阅读活动确保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进来与单纯观望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3];在中级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参加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参与更加深刻地感受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并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而在图书漂流活动的第三个层面,教师可以将部分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热情较高的学生组成社团,并在校园内组织图书漂流活动,社团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先搜集好需要阅读的图书,然后确定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时间,并做好宣传工作,以此带动全体学生更加顺畅地进行图书漂流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投入读书环节。此外,社团学生也需要建立长效的图书漂流活动机制,在一个周期的图书漂流活动结束后,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可以开展图书喜爱度的调查活动,以此确定本活动中的图书有哪些是受学生欢迎的,哪些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以便对图书漂流活动的图书内容进行更好的分类,并逐步完善图书的阅读目录,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使更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书籍出现在图书漂流活动的目录中。这种分层图书漂流的阅读活动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共享能力。
五、实行多元阅读,拓展阅读范围
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在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课外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需要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素养。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缺乏强制性的监督管理模式,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开展阅读,包括爱护、保护书籍。因此,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面临道德考验。由于图书漂流活动的图书来源也包括学生自主将自己的书籍投放到校园内部图书阅读角落,就难免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图书价值较高,不舍得向外投放,还有一些学生会将书籍占为己有的现象,上述两种行为都不适合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在学校内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初衷就在于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奉献,更要让学生懂得不能将他人的物品占为己有的道理。学校内每名学生都有奉献的精神,校园图书漂流活动中的书籍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阅读素质,在爱惜书籍、保护书籍的基础上,定期将书籍归还到学校一角,势必会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也能逐步扩大阅读书籍的范围,使学生可以阅读更多书籍,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进行阅读,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书香。
六、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图书漂流活动是一种知识传播行为,更是一种提高文明素养的行为,图书漂流活动在校园内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可以掀起一股比、学、赶、帮、超的读书热潮,激发学生深度的良性阅读竞争意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增添活力。在校园内倡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能从整体层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也能塑造学生科学合理的读书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永涛.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中的困境和对策[J].智库时代,2019(19):115.
[2] 陈敏芳,季鸿斌.校园“图书漂流”服务的深化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4):48.
[3] 杨云芳.校园图书漂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取形式——以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组织图书漂流活动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