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的养殖技术模式综述与分析

2021-12-27 16:34李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养殖技术模式

李丹

摘要:俗话说,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行业水平,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果我们能采用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既能达到生产的状态又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状态,水产养殖环境的长期管理控制都需要显示效果,我们不应急于求成。一旦采取不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适得其反,进一步加深对水体的污染。

关键词: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模式

1增殖放流模式

一是“生态恢复”渔业资源增殖,科学释放鲢鱼、鳙鱼等净水物种或其他原生鱼类到富营养化水域,喂养水中富含营养物质,不投饵,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二是“清水保水”清洁健康养殖,确定水域养殖能力,采用养殖综合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和设备,改善水质,实现水产生态环境与渔业产业协调发展;三是“节能减排”水产养殖资源控制,利用工程技术、生物手段等方法,人工控制养殖环境,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2鱼菜共生模式

鱼蔬菜共生养殖是一种利用生物浮床的水体净化系统。以生物浮床为载体,创建水生植物系统,实现养鱼和蔬菜的一体化,不仅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水生动物生活的水环境,还增加了养殖的附加值。在鱼菜共生养殖系统中,可以提高养殖水体中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和积累,提高鱼菜总产量和质量,通过鱼类和蔬菜之间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相互利用,可以减少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魚与蔬菜的共生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认识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同时解决了养殖过程中水质造成的营养问题的影响,蔬菜在水中吸收了大量的氨、氮等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鱼与蔬菜平衡共生的可持续循环、互惠关系是符合现代生态渔业理念的养殖技术模式。

泥鳅(不宜为草食性鱼类)的生态互补优势尤为明显。泥鳅养殖所需的水位一般较浅,但当水温上升时,水温上升迅速,水中溶解氧减少,有害细菌和藻类大面积生长。在水体中种植蔬菜,一是要遮荫,避免阳光的高温,水温迅速上升,造成水体上下断层,缺乏溶解氧泛滥;其次,种植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体,增加溶解氧,促进自身生长。

卷心菜是鱼菜共种的首选,也可以选择其他根发达的蔬菜。水菠菜生长快,适应性强。它可以一年收获5-6次,没有疾病或药物。易于管理和清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种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25%。

3莲鱼共养模式

在莲藕田(池)中养鱼类,一地两用,莲鱼共生,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举措。莲藕池中生长的水生杂草、水生昆虫、底栖动物与莲争水、争肥、争光,影响莲的生长,但它们可作为鱼类的饵料。莲田中养鱼,不仅可为莲田除草,控制莲田病虫害,且鱼对降低莲田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都有明显的效果。在莲田里套养泥鳅、鲤、鲫等鱼类,可有效利用水体空间,增加水体溶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水质。莲鱼共养模式为莲藕、鱼类各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鱼为莲增肥、莲为鱼净水,互利共生,生态互补,即可增加鱼产量、品质,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放养鱼类可选择泥鳅、鲤鱼、鲫鱼等品种(不宜放养食草鱼类)。莲藕池里养鱼需挖沟,便于鱼类有深水区栖息和摄食,也便于捕捞。

4稻田养鱼模式

稻田养鱼模式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与其他类型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效用上存在结构、功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稻田养鱼既实现了稻鱼复合生产,提高农田单位面积综合效益的理念,又开展了兼容性共生和休耕轮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实践;既达到了种养有效结合,又延伸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一举多得。

稻田养殖鳅,泥鳅具杂食性、营底栖浅水淤泥生活、喜阴、白天潜伏、夜间觅食的特性,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产经济动物,稻田养殖泥鳅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收效快,并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虫等作用,是稻、鱼互生共利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粮食和水质污染,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优质大米和优质水产品的有效途径。

5湿地净水区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过程中,依据水域生态学原理,配套设置生态高效、循环低耗的净水循环流水系统,采用一次动力提水,依次顺流的方法,形成循环系统,实现节水、节能、生态高效养殖,解决了尾水处理的问题,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零排放。

在养殖池塘周边,设置生态沟渠湿地净化系统,利用池塘进、排水渠道,在渠道底部种植沉水植物、放养贝类、砂石铺底等,在渠道周边种植挺水植物,水草生长,形成生态水源水质;在开阔水面放置生物浮床或种植浮水植物,在水体中放养滤食性、杂食性水生动物,在渠壁和浅水区增殖着生藻类等,池塘水通过动力提水到湿地净水区(沟),砂石、水生植物、农作物沉淀、吸收水体中的杂物、富营养物质,再回流至池塘,实现清洁水质、健康生态养殖的功效。也可在池边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将池水经动力提水到农田,再回流至池塘。实现水体净化处理的设施化和高效循环利用,兼具生产功能。湿地净水区或湿地净水沟,面积占池塘的25%以上,高出池塘1m左右,形成自流状态。

6生态坡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池塘生态坡净水系统,利用池塘坡创造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坡的渗透和植物的吸收截流来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水体。使用底部的池塘,斜坡,进排水渠道布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系统,实现高效的水净化和回收,适用于高密度、高产量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吃的食肉鱼类,培育高耗氧率著名的鱼,配套养殖适合名目的肉食性鱼类,并适合养殖多种水生动物,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提高水产品产量,提高水产品质量。

7大水面净水鱼养殖模式

当前水域污染严重,水域生态治理、修复,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全面贯彻蓝天碧水理念的背景下,大水面水产品网箱养殖已全面取缔,以鱼养水、以水养鱼,鱼儿离不开水,没有鱼儿的水也是一坛死水,在大水面生态治理、修复时,定期放养一定数量滤食性鱼类,如鲢、鳙,其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当长成食用鱼规格时进行捕捞,获得鱼产品的同时可很好的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混养一定数量的草鱼,可摄食掉一些水中杂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结束语

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模式应遵循生态环境规律,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生态渔业模式。例如,在水稻丰富、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可以采用稻田养鱼的生态模式,通过相互共生获得效益。在大型湖泊和水库的生态环境,由于鱼的缓慢增长,减少饲料和其他原因,繁殖和释放方式通常采用互相学习,从而促进渔业生产的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处理和修复水环境时,大鲢鱼、大头鱼等滤食性鱼类可以以水中富含营养物质为食,达到双赢。小型经济鱼类在水环境治理和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是水质生态标准的指标参数,没有鱼的水就不能达到生态标准;在大型水面池塘条件下,可采用集装箱或跑道养殖模式,实现集约化智能化管理,获得最大效益。在适合种植莲藕的地方,可采用莲花鱼共养的模式。有鱼、有水、有莲,景色宜人。开发旅游生态经济,建设农业生态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勇辉,李钟杰,陈文静,张爱芳,丁立云,邓国平,余泽溪.青岚湖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4(10):23-24.

[2]李明爽,单袁.齐聚一湖碧水 畅议两山理论——大水面生态渔业高峰论坛在千岛湖举办[J].中国水产,2019(10):6-11.

猜你喜欢
养殖技术模式
农区舍饲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
小规模肉牛养殖技术措施
天蚕品种驯化与应用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