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佳琪,李巧巧,孟 倩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近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越发成熟, 选秀类综艺、电影电视剧、偶像团体演唱会爆炸式发展,“粉丝”效应越发普遍。 这给粉丝社群的膨胀带领肥沃土壤,大学生更是其中的主力军。 随之产生的“粉丝文化”给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间的大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影响。 “粉丝文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一定拓展知识面、 丰富感受的正面影响,但也造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肆意传播, 以及畸形的成名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探求“粉丝文化”现象下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利于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粉丝文化”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有选择地加以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发挥积极作用。
“粉丝”这一概念是本世纪新生词汇,最初的“粉丝”是英文单词“Fans”的译音,主要指“狂热的拥护者”,现被广泛用来描述迷恋、爱慕各类明星偶像的疯狂崇拜者和支持者。 进入新世纪,粉丝不单是指单个个体, 更多指的是由有共同喜好的个体组成的社群。
粉丝社群是指众多有共同喜好的粉丝围绕某一明星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范的组织。 德国家勒温认为“群体动力包含三大要素 :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1〕。 凝聚力是使粉丝们维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网络粉丝社群都是由粉丝自发组织经营,如有着明确分工任务和规范指挥标准的明星论坛、明星超话、明星贴吧等;驱动力是促进粉丝社群长久发展的保证。为了给自己的偶像组织人力、财力应援与提升偶像知名度,粉丝社群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灵活性强等特点,吸引异地粉丝加入社群,加强其偶像在粉丝社群中的影响力;耗散力一般来自冲突、无核心效应和消极环境效应,是破坏粉丝社群的存在。 社群中的个体差异性使得社群中必然有冲突的存在,这时就会使群体动荡,完成目标的效率低下,破坏社群长久性。 综上所述,粉丝社群是在规范和内聚力上都有显著表现的特别群体,而非简单的乌合之众。
“文化现象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是思想观念以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2〕。 “粉丝文化”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是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状态。文化现象可分为正常的大众文化现象和特殊群体的文化现象,费斯克把“粉丝文化”现象看作是特殊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刘伟、王新新认为:“‘粉丝文化’以粉丝个体的超常消费行为为基础,以粉丝社群为载体, 是与社会主流文化或官方文化不同的一种亚文化。 ”〔3〕综上,“粉丝文化”依附于大众文化现象产生,寄托于综合传媒而发展,是人们为了满足内心世界的虚拟幻想, 将之投射于现实生活中的偶像, 并为此过度消费和无偿付出自己劳动时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对“粉丝文化”界定是研究“粉丝文化”现象背后大学生类宗教行为的前提。 以下为“粉丝文化”的特征:
“粉丝文化”具有时代性。 首先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偶像。 明朝江苏的“四大才子”每次出门会被人围观,“国粹” 京剧在民国更是一票难求,将当代“粉丝文化”推向高潮的是“超级女生”选秀,更不用提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 其次,“粉丝文化”更新换代速度快。 由于现在的科学技术日益精湛,影视行业也欣欣向荣,大量影视作品涌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一部剧换一个偶像,全民参与选秀造星,各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粉丝文化”做到了日新月异。
“粉丝文化”现象下,当粉丝社群发展到高级阶段便会产生类宗教行为。 宗教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为教义, 即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其二为教仪,即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其三为教团,即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4〕高级阶段的粉丝社群完全具备宗教的特征, 类宗教行为随之产生。 以出演《陈情令》而爆火的肖战粉丝为例。首先肖战粉丝群体发展出了教义: 肖战粉丝社群称肖战为“苏神”等富有宗教意味以及个人崇拜色彩的言论,并认为“肖战”的利益高于一切,粉丝不得妄议艺人行为,揣测艺人心理。 其次,产生了教仪:粉丝后援会则需要为艺人打榜做数据建超话,为偶像代言和单曲投入大量的资金。 肖战的粉丝社群以“肖战”是正能量和正义的化身这一点盲目崇拜心理,积极在微博、贴吧、博客等平台为肖战应援“朝圣”,在与肖战有关的社会新闻下疯狂“控评”,抹杀一切对肖战不利的声音;最后粉丝社群的等级制度可视为教团: 粉丝等级有着严格晋升制度。 肖战粉丝也分为“大大”和“普通散粉”等不同等级粉丝。 “普通散粉”内部也有不同等级,最底层的便是“路人粉”,其没有为“肖战超话”签到打榜,更没有为“肖战”投入金钱。 要变成粉丝社群里的“大大”,必须耗费大量时间金钱精力为“肖战”发展作出贡献。 类宗教行为使得粉丝社群对偶像的依恋程度大大加深, 并逐渐将自己的偶像视作精神家园和信仰,不容他人诋毁。
缺乏主流信仰的大学生在高度发展的 “粉丝文化” 吸引下, 无意识地从单纯粉丝变为狂热粉丝,最终演变为“宗教信仰者”,遂开始有意识地加入粉丝社群,主动扩大粉丝群体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粉丝文化”下类宗教行为这种“精神鸦片”会使大学生走入信仰盲区, 陷入虚假消费主义的陷阱,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形成对抗趋势,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粉丝文化”现象下,大学生粉丝社群出现类宗教行为, 其实质是大学生将对自身的美好幻想折射到有相同特征的偶像身上, 通过偶像的成功来替代自己成功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5〕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刚刚脱离家庭融入集体的阶段,来到陌生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学业及前程又较为迷茫,渴望尽善尽美,但现实生活并不能做到事事顺心、有求必应;而他们所追求的偶像身为现实人,却架构在虚拟的世界里,有着大学生群体想要的完美人设, 而该人设最终会折射到大学生群体自身上,给予大学生希望,让他们认为自己未来可以像偶像一样优秀。 综上,大学生群体中“粉丝文化” 盛行的本质是大学生对现实自我产生不满或者更高的愿景,但暂时无法改善或得到提高,只能通过对偶像的追求来幻想更美好的自己。 大学生“粉丝文化”盛行,本质上是在追求更美好的自己,是对自我幻想的一种折射〔6〕。
“粉丝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却被很多学者归为亚文化,是因为“粉丝文化”中更多体现的是: 大学生粉丝社群通过反抗主流文化或权威文化,对社会规范和制度进行另类反叛,对主流社会准则和规训进行颠覆和尝试性再造, 由此在该过程中产生逃避社会规训的“快感”,更有甚者建构出一套符合所属群体利益的社会话语准则和价值观。 这种对所处年龄生命周期、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时代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认同障碍、 群体隔膜甚至是代际冲突, 会使大学生粉丝社群在此争执过程中产生摆脱阶层地位的“快感”,甚至燃起自己是胜于精英人士的错误心理。
“粉丝文化”现象下大学生类宗教行为产生的背后, 是大学生群体对偶像这一产品的过度喜爱与资本逻辑在其背后的操控运营。 首先,凯文·汤姆森指出:“情绪资本能引起消费者共鸣, 勾起其欲望与内心的情感。 ”大学生粉丝社群在偶像身上看到与自身相似的一些特征, 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并且在追求偶像的途中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群体, 使其拥有群体归属感。 其次,“粉丝文化” 现象中类宗教行为的出现虽是由情绪资本作基础,可这种短暂的情绪并不足以构成一种“现象级”的“粉丝文化”,其中必然有资本逻辑运营的因素。 由于粉丝社群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有着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共情能力,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待事物较少进行主体性思考,易受到资本的裹挟。 大学生粉丝认同偶像的部分特质或作品, 却不知这些特质和作品是资本在市场调研后, 最大限度地根据大学生粉丝社群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包装输出的作品。 缺乏主体性思考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的情绪资本买单,其实是资本逻辑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为情绪资本买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 但作为奋斗者的大学生如今却因为信仰空虚、渴求认同、资本侵袭,以及不良自媒体泛滥等原因沉迷于“粉丝文化”。 在反思“粉丝文化”现象过度发展的根源基础上,开展信仰教育有助于在“粉丝文化”现象下增强大学生主体性思考,促使其理性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粉丝文化”现象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大学生粉丝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 “非常态”心理,是一种畸化的信仰体现。 大学生身为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应当针对其身心特点构建“三全育人”的信仰教育大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首先,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街道、社区及居委会等多领域利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如在高校课堂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多维度偶像, 引导学生明确偶像不仅仅是娱乐明星; 在社区街道墙面进行展板宣传与实地演讲,使其不再疯狂迷恋偶像。其次,应当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以努力拼搏、睿智理性的姿态投入到中国梦的建设中,做时代建设的奋斗者、建设者和担当者。
“粉丝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粉丝社群中高度发展, 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外部压力而产生迷茫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离开父母,加上学校管理的自由化,大学生其实是“独立的”,这种独立使其易滋生孤独迷茫的情绪,继而渴望在群体里获得尊重和归属感。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 比如定期开展主题心理展,如新生入学迷茫主题、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主题、考研专题、工作辅导专题等。 基于大学生身心特点对其阶段性困惑进行集中辅导与疏通,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不再迷茫,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身能力,也可增强其与群体的沟通和联系,获得群体归属感。 其次,要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 鼓励班集体定期开展户外或室内团建,加强组织与个人的联系,使大学生粉丝融入现实社群,而不在沉溺于虚拟社群。 最后,要充分利用群体对个人感染的教育作用, 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或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进行宣讲,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面的价值观影响, 使其形成对核心价值观认识的赞同,形成群体认可。
在如今的“娱乐时代”,偶像的任何一点儿小事都可以占用公共资源,更有甚者如微博博主、公众号运营者等自愿接受资本侵袭, 利用自身影响力、 号召力发布不良信息以诱导大学生粉丝社群进行无意识消费。 首先,应当优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不良信息, 对这类推波助澜的博主以及浑水摸鱼的资本运营者应当进行再教育与整改。 其次,偶像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由偶像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应当充分发挥优质偶像的榜样性作用,使“粉丝文化”助力于主流文化活动。 同时,应该加强对偶像行为的把控,有选择地培养筛选正能量偶像, 积极散发偶像身上正面因素,教育大学生向偶像学习;坚决抵制和拒绝劣迹偶像,净化“粉丝文化”所处环境,引导大学生粉丝走出“虚拟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