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2021-12-26 19:09胡锦霞
理论观察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管理

胡锦霞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引言

学分制完全不同于学年制, 其具有的主要特点为:学习内容可以由学生选择、修业的年限有伸缩性。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更青睐弹性学分制。 我国高校于20 世纪90 年代起推行学分制, 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高校在学分制下要如何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1〕。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高校的现状来看,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藉此滋生的单一教学管理体制对社会发展将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一瓶颈,就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确保培养的这些人才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高校内部设置的课程非常单一始终是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改进的重要问题, 虽然在之后的学分制改革中促使教学管理模式的僵化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围绕学年制进行的学分制改革局面仍旧存在。 在加强改革高校教学体制的过程中, 不彻底的学分制改革以及没有及时更新配套措施也是一大瓶颈, 对于完善学分制十分不利,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体制改革。 由此可见,必须加强深化高校教学体制改革〔2〕。 实际上,调整教育体制就是为了能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在解放前,我国所处国际局势较为特殊, 中央政府对前苏联的做法积极借鉴和学习, 而且在教育领域中能体现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从而形成了从招生到分配都是国家统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单一机械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管是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课程管理,还是学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都要根据“计划”来进行。在当时,我国利用的这种高教管理体制虽然是高度集中、按计划来管理的,但是这种体制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后,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市场经济是以资源合理配置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为此,传统意义上的“计划”很难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以控制,由此就转变为面向市场,由市场来检阅。 基于此,这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宗旨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在分析学分制的历史演进可知,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学分制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19 世纪末,学分制产生于美国。 在此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因学分制对人才培养有着很多的优越性, 所以对此进行仿效,并且还积极推广。 经过大量分析,我们也发现该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替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一个过渡期,竞争非常激烈。 结合着高等教育体制的实际来看,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用创新性的思维来加强人才培养,竞争能力强,并且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适应受教育者的自主发展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对规格不同的人才需要。 由此可以判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从这一层面可知,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依托于完善的学分制。

二、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分制本来就是“舶来品”,我国最初引入该制度时, 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实施学分制的高校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引入国外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必要改革。 经过改革后,我国出现的学分制也是风格迥异的。 比如,学年学分制、 计划学分制、“复合型” 学分制、“特区式”学分制等。 出现的多种学分制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这对于我国培养各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多种学分制的产生其实就是从“学年学分制”衍生出来的,很多高校仍然按学年设定,采取的是班级授课的方式,也从未打破班级管理模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上“创新力不足” “重专偏通”等问题,其原因就是教学管理上对学分制的各种形式过于看重,没有从根源上完善学分制改革。具体问题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教学管理观念存在问题

观念是意识与行动的基础和保障,对于管理者而言,其观念也是由思路和方法决定的。 近年来,学分制改革在大力实行, 而其重点就在于对当前的教育观念及思想进行重新审视, 而不是去计算学生的学分以及教学管理程序的设计。 学分制的实行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对学生的个性加以完善, 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高校实施学分制时,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转变以往固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做到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正确对待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重共性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重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由此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文件方面的问题

学年制被改为学分制后, 不仅教学管理文件会发生变化, 而且教学运行机制也需要改动。 比如,刚性培养方案开始转变为弹性培养方案,还伴随着出现了多种不同体制,选课制、免修免考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等。 为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将这些制度完全吃透, 并且保证所采取的操作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从而保证学分制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面临的教务管理问题较为复杂

(1)课程安排及考核、征订教材更复杂

学生在进入学校后, 按照学年制的实际要求就是相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是统一的,使用相同的教材,考核的也是相同的课程,所以管理上相比比较简单一些。 但是当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就可以自己选课,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进行选择课程,跨年级、专业、学院来选课都是可以的, 甚至也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选择不一样的选修课程,还使用不同的教材,要接受的考核也是不同的,这种情况无疑会加大安排课程、 征订教材以及考核等工作开展的难度, 导致教学管理上出现了十分混乱的状态。

(2)加大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的难度

目前,学籍管理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记载、处理学生的入学、 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毕业实习情况等, 通过对学籍的管理能更好地检测规定内的学生学习任务,并对此严格把关。 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比学年制下的学籍管理涉及的工作要多一些,主要包括:免修、统计学分、延迟与提前毕业等。 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相关规定和具体政策, 保证每项工作都能做到位〔3〕。

4.管理信息化有待加强

学分制的出现使以往以班或者以专业为单位的批量管理变成了单一化管理,即:将学生个体作为单位,静态的统一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管理信息流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而且数据统计工作也有了更大的难度。 因此,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上,信息化管理程度还不够,还需要加强。

三、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强化的主要路径

1.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

高校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就像两个车轮一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就必须依靠教师,教师非常重要。 计划、组织、协调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流的管理下才能确保教学工作是一流的,与此同时,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又是实现一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该队伍不仅懂教育规律和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高度热爱本职工作, 由此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同时,这也是学分制管理得到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直以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领导层极为重视的问题,但是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却不够重视,投入资金不足,而且政策上也不完善,所以管理队伍建设略显滞后。 所以,对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要努力克服, 要充分认识到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抓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与此同时,还要将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纳入到学校的规划中, 视其为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规范化地开展此项工作。

2.因材施教,选课制得以推行

在选修课的大力推行情况下, 学分制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一是高校应该对课程整体结构加强优化, 开设一些质量较高、文理互相渗透交叉的,以保证选修课程门类齐全,学生的选择也会更多;二是推行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制度, 促使互认学分的进程得到很大完善;三是从选课方面来看,尤其是针对那些新手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指导。 在第一学期,教务处应该在新生刚入学阶段就将教学计划指导书发放给他们,以便学生将其结合起来,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避免了盲目选课和随意选课问题的出现。

3.制订弹性的教学计划

弹性教学计划的优势就是可以改变以往那种单一且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科目,每名学生都有不一样的实际需求,因此, 弹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上花费更多时间, 进行不断地深入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真理还可能会产生许多创新的思维火花,而“机械单一”的固定教学计划是难以实现这些的。

4.完善考核制度,鼓励竞争

为了加强建设教学管理队伍, 知人善任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与测评,还要采取科学的测评方法,并且建立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 教师和学生一直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点服务对象,这就要求在测评教学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进去,他们的测评占据重要地位。 客观、公正、全面地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测评,测评的范围涉及到他们的工作态度、业绩、能力等,而且此次评价结果还被当作是年终考核的参考依据。 要认可和肯定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成绩,奖励那些业务精、工作出色且事业心强的人员,教育那些不安心工作或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对他们开展专业培训,实在不行的就要对他们实行转岗和解聘处理。 还可以通过问卷、检验实际工作、工作能力考核等方式,对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兴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安排他们到适合的位置,以便发挥应有的作用。

5.做到“以人为本”

要想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使学生向个性化发展, 高校应该在学籍管理方面实行促进教育发展的科学改革, 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坚持 “以人为本”,重点是以学生为本位。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大力度实施网络化管理, 并且管理手续要得到简化;采用弹性学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内有足够的自由度, 从而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大发展,高等教育趋向于国际化, 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 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学分制、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 唤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更高的期望。

6.管理制度具有弹性

(1)弹性学制

以教育部对各专业颁布的基本学制为依据,学生可以在3 至8 年内就将学校要求的总学分完成。 如果是优秀的学生,那么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提前毕业。 反之,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就可以延迟他们的毕业时间,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来决定是选择暂停学业,还是进行自主创业, 学生停学创业也是被学校允许的。

(2)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 其采取的计算方法是以学生的分数对绩点学分加以折算,评优、认定毕业资格、辅修专业申请、学位评定等可以被作为进行平均学分绩点累积的依据〔4〕。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

辅修制指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推两种辅修形式,分别为辅修专业和辅修第二学位, 操作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当学生完成主修专业后,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对其他感兴趣的课程自愿选修,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5〕。

7.加强信息化管理

要实施学分制管理, 高校就要应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其中必须要运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时,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应该是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 从而能对学生的选课进行自动处理, 各种数据可以自动统计出来, 而且该系统借助于网络还要紧密联系起每名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借助于网络,教师可以登录学生的成绩,学生还能自主选课、选考,而教学管理人员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将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发布给教师和学生。 所以,基于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软件开发能力, 而且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熟练使用教学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基本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现阶段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教学管理观念、教学管理机制、教务管理、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为了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效果得到提升,就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发挥出学分制的最大优势。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