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瀛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普遍认为首先由斯派狄(Spady)提出,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即学生的收获[1]。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是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案的设定。考虑到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的需求综合考量,科学严谨地设置课程体系,认真研究毕业要求,设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大纲为课程服务,课程为毕业要求服务,毕业要求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层层递进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之上[2]。在此以前,日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注重日本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注重日本语言文学、文化背景、文学知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缺乏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优良品德等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养成学生跨文化思维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指导委员会在2019年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的教育计划后,开始研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育指南》,为日语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指南》明确提出日语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努力培养具有国家情怀、责任感、沟通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国际视野宽的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学校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课程思政也势在必行。
此外, “新文科”要求有创新思想,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日语专业的招生大多为零起点的学生,很多学生迈进大学校园后才第一次接触日语,他们对日语充满了好奇。日语课程内容,既包含 《基础日语》 《高级日语》 《日语视听》 《日语会话》等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课,也包含 《日语语言学》 《日本文学》 《日本概况》等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实训类课程,同时也在多方调研、周密论证,探索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只有认真研究每一门课,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勤奋爱国、明志修德、明辨是非、诚信守法”,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德育观和爱国情怀。
认真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构建。课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使教学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精心对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目的等。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思想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学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的设计等。
在接到教学任务后,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总体分析,研究教学目标、课时、教材内容、教学方案设计等。
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与课程学时等。不同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各异,语言技能类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专业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对日本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只有充分理解本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学时安排,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其次要研究教材。在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反复推敲,进行总体规划,深挖每一次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内容的研究与重组,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在了解教学目标、梳理教材内容之后,就需要研究每一次课的教学方案,如何检查复习效果、如何讲授理论知识,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哪些知识点需要做成课件、哪些需要板书提示、哪些老师讲解、哪些小组讨论或学生训练、板书设计如何、作业如何布置等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
要想真正落实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就要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每次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变化。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难易程度,可以采取 “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 “案例分析” “情景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模式。理论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预习、教师检查总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先归纳提示讲解,然后让学生总结、练习的“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实践性很强的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演示等教学模式;对于涉及思想性、思辨能力方面培养的内容可以使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但是绝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进行渗透,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课后作业既是老师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查证,同时更应该是本课程知识的拓展、巩固与加深。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科学合理。第一量要适中。不能过少,过少则达不到巩固复习的效果;也不能过多,学生每天不是只上一门课程,各门课程均有作业,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完成作业上会限制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第二难易程度要适中。过难学生压力太大会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过易达不到学习效果。第三内容要全面,完成方法要灵活多样。作业内容要能全面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形式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视频、音频等;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完成。
通过作业,学生可以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引发思考,做到“环境育人”,培养了学生勤而好学的好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严肃规范的考评设计是公平、全面考核学生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教学注重期末试卷成绩的考核方式,精心设计考核方案,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对待事物的见解是否独特、是否具有创新型思维、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开学第一堂课就要学生明确考核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很好地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过程育人”。
《基础日语》既是本专业的主干课,又是其他一切专业课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语言技能,为后期准确而熟练地运用日语表达思想、树立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基础日语》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专业课的第一门课,课时多,时间长,而教材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我们需要在课文、语法、单词中深挖这些思政元素,研究融入方法,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爱党爱国、明辨是非、诚信守法、勤俭节约”,使学生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校《基础日语》课程所使用教材为《综合日语(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面向日语零基础的日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课程。首先分析《基础日语》所用教材,对各课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综合日语》第一册第一课《日语发音》,是学生认识日语的第一课。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日语假名的由来、日语当用汉字、日语的单词的读音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四课《京劇と歌舞伎》一课,讲述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京剧与歌舞伎的发展与表达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第十三课《ルールとマナー》一课,使学生思考社会、学校规则与准则,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人格魅力,达到励志、勤学的培养目标。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各课的不同情况,将思政元素通过词汇、句型以及文章的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去。
例如,第十三课《ルールとマナー》一课讲的是“规矩和礼仪”,全文三个单元,第一、二单元是会话文,学生关于学校规则的描述,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校、宿舍的规则,进而思考社会和学校规则,讨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样才能做一个懂法守纪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应做到遵纪守法,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更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有为有不为”这句话,也讨论了宿舍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理解了“规矩与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第三单元是应用文《食事マナー日中比較》,通过“餐桌礼仪”短文的学习,了解中日餐桌礼仪在餐前餐后寒暄语、筷子的摆放方法、吃面条等场合的表现、对餐桌垃圾的处理等的不同,使学生了解中日两国风俗习惯的不同,求同存异,学会理解与包容;同时,从两国的不同习惯中思考,哪些习惯是值得借鉴的,学生通过学习,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做一个行为高尚的大学生。
课程思政,需要老师的耐心与细心,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将思想教育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创新模式主要是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创新。
(1)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改变传统的以掌握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讲授、提问的死板的教学模式,采用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通过学生预习、老师讲解、学生提问、同学之间相互答疑等方式,让学生明确本课所涉及的重点语法、句型,理解课文意思,并能够将所学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讲解「~てはいけない」这个句型的时候,首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是否了解其接续?是否知道其含义?然后通过例句,讲解其用法,并指出其使用上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学生利用该句型造句来检查学生对该句型的掌握情况。
在课程思政方面,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例如,讲解中日餐桌礼仪时,有一段内容是探讨中日两国招待客人时,是否将菜品全部吃完的差异。这部分交给学生讨论,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到节约粮食、谈到“光盘行动”,充分讨论的餐桌上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也反思了自己,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消费观念起到的良好的启发作用。
(2)考评方式的改革创新。
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考评更全面、客观、公正。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不仅是简单地设置为出勤考核、阶段测试。而是更细化了每次作业的表现、期末口语考试的表达内容,使学生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勇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适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专业日语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后要进一步致力于教学大纲、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考评方式等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使教学方法更灵活;使教学内容更凝练内涵,引入社会话题,更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使考评方式更具严肃性、规范性、公平性、全面性,更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专业日语课程更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一流金课”的课程要求。
通过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把日语语言技能与培养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文明有礼、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带着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站定中国国家立场,大胆地让学生“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