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认为,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有四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动力源泉,注重习惯养成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保障,掌握训练形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强思维发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突破口。
关键词:课堂教学;计算能力;学习方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动力源泉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适合他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情境来教学。想方设法将枯燥无味的计算数学知识转变为生动的、有趣的,让学生带着兴趣盎然的情绪去投入课堂计算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讲述:大约在1500年前,古书《孙子算经》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共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是怎样解答的吗?大家都知道,这节课可用的方法有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方程法等。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干瘪的,计算起来都是比较麻烦的。教师在教学时,可把前人总结的“吹哨法”故事讲给学生听:“每吹一次口哨,鸡和兔就抬起一条腿,当2条腿的鸡全部抬起腿时,剩下的腿数只有兔子的腿数了;假如鸡和兔提前训练得都有素养,先吹一声口哨,就跟着口哨声抬起一只脚:94只脚减去35只脚等于59只脚。再吹哨,紧跟着哨声又抬起一只脚:59只脚减去35只脚等于24只脚。这时在场的所有鸡都只能全部坐在地上了,兔子还是有两只脚站立着,场面成了兔立鸡群了。由此可得,兔子有24只除以2等于12只,鸡有35只减去12等于13只。”用这样的趣味故事,学生对解题的思路不仅新颖奇特,而且便捷快速,令人拍手叫绝。
教师精心创设这样的情境,将教学计算内容融入故事中,学生津津有味学真知,真正从倾听故事中获得了快乐感和满足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枯燥乏味的数学并不是件难事,而是要激发学生爱学数学计算的热情。学生一旦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从而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培养计算能力的动力源泉。
二、 注重习惯养成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保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和小数以及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因为,良好的计算习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有直接影响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进行计算前,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题要认真规范地去书写,要达到眼到、手到、心到。
在实际教学计算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计算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是怎么要求的,把题目读三遍,理解题目的意思,看看题中有没有多余的信息或隐含的条件,搞懂题目的面目后才动笔做。这样,一般就不会漏掉题中的有关信息,就能急中生智、全身心投入去计算;其次,学生在计算时,思想要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先认真把要计算的题目抄下来,还不能抄错了。教学中就多次遇到学生把上题抄到下题的、有多抄或少抄数字的、有抄错符号的、有的甚至漏抄小数点的等,种种现象时常发生,不胜枚举。一旦这样,费了好大的劲,不但做不对,反而成了无功而返。有时即使抄错了题计算结果是对的,但和要计算的原题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强调,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小数点搬家”这节,为了防微杜渐,尽量避免学生抄错小数点。教师可以把动画片小马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小马虎本来只有1米多,粗心的小马虎计算时把小数点搞丢了,结果自己变成了十几米高的巨人。老师让他检查一下,他又没细心把小数点往前移动了两位,身高只有零点几米变成了小矮人了。讲完这则故事后,教师顺势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获得什么启示?告诫学生计算时不能粗心大意;最后,在计算时,书写要认真,要专心,要工整,要规范。对书写不按要求做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示范。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相信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谆谆教导下,学生都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另外,在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还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返回头看看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否完整,单位名称有没有忘记。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所在,然后订正过来。教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找问题,目的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杜绝再犯,坚持积累下去,汇积小流才能成大海。
每一位学生在计算时都要端正态度,认真审题—细心抄题—专心做题—耐心验题。绝不能粗心大意,敷衍了事,粗心只能给你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反之,只要认真,注重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質量的基础保障。
三、 掌握训练形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训练形式要有多样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理清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计算的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在低年级教学时,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计算,可以抢答的形式计算,可以夺红旗的形式计算,可以限时的形式计算,也可以举行小竞赛等。在训练计算中,让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有种“我参与,我自信,我骄傲”的感觉。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既对又快的目的。
(二)训练形式要有生活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可这样设计应用题:我们班46位学生准备去李家圩地主庄园旅游研学,门票每人15元,人数达到50人可以八折优惠。同学们,想一想怎么买门票花钱最少?听到去旅游,学生兴趣高涨,一下想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学生数加两位带队老师共48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48张共花15×48=720元;第二种方案:由于规定5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干脆就买50张,共花15×50×8/10=600元,算一算,比第一种少付120元;第三种方案也买50张共计花去600元,再把多买的2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30元,也就是买48张只花了570元。这样的练习,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培养了计算能力。手脑并用,一箭双雕。
数学活动要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将学生的小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的大课堂,将生活与数学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学习数学知识的建构。
(三)训练形式要有层次性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由衷地对受教育者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不管是在接受新知识方面,还是在计算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必须要有层次性。计算的题目有浅显的、有中等的、有较难的,目的是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能整齐划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习题,从基础题到较难的变式习题,再到难度较大的拓展练习题。同时,教师可以不受教材限制,在不超出教学范围情况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习题进行重组,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关爱的眼光看学生,用不同的尺子量学生;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宽容、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还要常鼓励、多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使得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诚然,“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要审时度势,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刻舟求剑。教师精心设计训练题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掌握训练方法的前提下,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四、 加强思维发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突破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谓真正的思维课,那就是让学生以最生动地、最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和画面,以及现象和事物,并进行符合逻辑分析,以获取新的知识,进行思维的练习,并要找出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克服计算的呆板性。因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的灵活性决定计算的快慢和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多种解题的思想方法,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出发点。算法多样是有效强化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学生学后都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同学们,请问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怎么计算呢?”教师在开展运算时,提倡解法多样化、最优化,鼓励学生可以用顺向思维来运算,也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解答。常规的解法一:从多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刚出发的不相邻的顶点,把四边形分割成2个三角形,把五边形分割成3个三角形,把六边形分割成4个三角形……把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继而,学生就很容易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了(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乘以180度就可以了);讲解完后,教师接着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教师这样引导,鼓励学生动脑去打开思维,敢于探索,也许就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解法二:如果在多边形的内部点一个点,然后与多边形的顶点相连,那么四边形就被连成4个三角形,五边形就被连成5个三角形,六边形就被连成6个三角形,……n边形就被连成n个三角形,把连成三角形的个数先乘以180度的积再减去360度(内部点与连成三角形的顶点后形成了一个周角),剩下的度数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了;学生还有可能想出第三种解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以“算”为主的传统课堂,现在的课堂要提供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多“说”。只有不断接触新观点、新事物的人,才能不故步自封,不断进步。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學生在解题交流过程中,不仅获得多种解题方法,而且加强了思维的发展,对培养计算能力是有利无弊的。很显然,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了,解题方法找到了,思维得以发展了,那么,所要计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才能得以保证,从而就成功地突破了通往胜利的关口。
总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教学,审视教学过程,不断反思和总结。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庆华.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教学方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7):96-97.
[2]果有奇.百分数的意义[A].马云鹏.新课程小学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9-218.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道明,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马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