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1-12-24 08:25蔡瑞林花文凤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教育

蔡瑞林 花文凤

摘 要: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由于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需要明晰不同学段劳动素养的内涵。在质性研究基础上开展定量分析,收集苏州、南京等6个地区的483份调查问卷数据,通过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构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指标赋权测算,最终构建了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需要围绕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有侧重点地实施大学劳动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劳动素养可以理解为“人类综合运用体力、智力、劳动工具,面对真实社会现象进行的有目的的改变外部世界和周围环境所需要的多维复杂能力”。劳动素养是衡量特定劳动者胜任某项真实社会劳动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复杂的心理结构,而且包括与真实劳动相匹配的知识技能。运用林崇德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分析框架[1],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可以通过政策文本研究构建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整体框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由两位作者背对背独立完成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其次采取反复讨论、比对和修正办法,针对评价指标提炼和归类的差异,形成统一意见;最终形成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采用反向归纳法检验表1的合理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邀请常熟理工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小组的3位教师,让他们知晓大学生劳动素养的5个维度,请他们将28个具体指标进行分别归类;在此基础上,对意见不同的指标归类进行公开辩论,达成统一意见。由于3位教师对于“劳动责任感”“劳动冲突解决” 2个指标存在较大异议,有的认为可以归并至其他指标,有的认为存在归类冲突,经协商无法形成共识,最终决定删除处理,保留26个评价指标。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指标有效性检验:一是邀请“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检验表1指标的合理性,并鼓励提出可能的关键遗漏指标。共计访谈10位教师,这几位教师总体认同表1的指标体系构成,未能形成实质性的完善意见。二是鉴于劳动教育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邀请5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教师召开小型研讨会,探讨“如何明晰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议题。对5位教师的发言进行“原汁原味”的记录,采用扎根理论的文字编码提炼出可能反映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具体指标,结果并没有发现新的指标。

在上述两阶段访谈检验基础上,将剩余的26个评价指标进行Likert-7尺度设计,其中1代表非常不重要,7代表非常重要,用以检验衡量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程度。邀请15位参与访谈的教师进行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6个评价指标的均值处于4.10~6.40之间,都大于均值4,说明都有可能是评价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指标。至此结束第一阶段的质性研究,开展以下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设计

首先是设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导语,主要说明调查目的和其他相关说明。第二部分对照劳动价值认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拓创新、珍惜劳动成果等26个评价指标,设计“这些指标对于衡量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性”调查题项。为了区分被调查者对指标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度,采用Likert-7尺度法。由于问卷只是区分被调查者对评价指标重要性的倾向程度,故没有设计反向题项。第三部分设计了地区、年龄、性别3个人口统计变量的调查题项。

其次是选择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相对缺乏,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成立课程组,主要由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完成劳动教育理论模块的教学。此外,大学劳动教育还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目前主要由团委、学工、后勤部门的教师负责劳动教育实践模块的教学,因此调查样本比较容易获得。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选择了苏州、南京、郑州、西安、太原和重庆六个城市,其中苏州、南京主要采用纸质问卷,通过面对面或会议形式进行调查;其他四个城市主要通过网络调查。调查时间集中于2020年10月—11月,共计收到522份问卷。去除漏项问卷、选项高度雷同的不合格问卷39份,保留483份有效问卷。

就调查样本地区而言,苏州共计114人,占总样本数的23.6%;南京样本数量最多,共计127人,占总样本数的26.3%;其余郑州、西安、太原和重庆四个城市共计占比50.1%,样本数分别为40人、63人、61人和78人。就调查样本年龄而言,低于30岁的共计125人,31岁~40岁的共计241人,41岁~50岁的共计77人,51岁以上的共计40人。就调查样本性别而言,男性教师稍多,共计254人;女性教师共计219人,占比45.3%。

三、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筛选

首先對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将所有26个指标进行整体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大于临界值0.7,说明问卷整体信度可以接受。其次采用项目—总体相关系数(CITC)检验任意单一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信度,结果显示“批判质疑、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知识、尊重劳动”3个指标的CITC系数低于0.5;删除该3个指标,将剩余23个指标再次进行整体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指标的整体信度从0.852上升至0.920。再次采用主成分分析23个指标的因子载荷,由于主成分分析时样本量与变量数的比例应在5:1以上,因此483份有效问卷完全符合统计要求。按照主成分分析删除评价指标的三个判定依据[2],最终删除“语言技能、劳动风险防范”2个指标,保留21个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

四、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结构分析

首先是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KMO值为0.888,显著性为0.000,说明21个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共同的因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设置方差极大正交旋转获得因子载荷矩阵比,结合碎石图分析并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可以提取5个主要因子,并且5个主要因子的旋转平方和载入值界于2.088~4.153之间,说明5个因子在解释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偏差。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117%,大于65%的临界贡献率,说明该5个因子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内涵,把握住了劳动素养评价的核心内容。

其中因子1包括了专业技能、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与合作、信息技术技能、问题解决能力5个指标,这些指标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能力,将因子1命名为劳动技能。因子2包括了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勇于探索和持续学习4个指标,这些指标寓意着新时代大学生应秉承的劳动传统和发扬的时代精神,将因子2命名为劳动精神。因子3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劳动安全知识、劳动法规知识、就业创业政策4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真实社会劳动时应该具备的关键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故将因子3命名为劳动知识。因子4包括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法律与规则意识,说明大学生在接受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后,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将因子4命名为劳动习惯和品质。因子5包括了劳动价值认识、崇尚劳动、劳动人文情怀和择业就业创业观4个指标,这些指标综合反映大学生需要科学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为面对社会真实劳动奠定基础,可以将因子5命名为劳动观念。

五、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从上文评价指标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5个维度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劳动价值认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21个指标。然而5个维度、21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可信并且有效,仍然需要进一步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信度检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其一如上文所述的21个测量指标的整体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说明指标体系的整体信度可靠。其二是对5个维度分别进行Cronbach’s α系数测量,结果显示测量值在0.753~0.952之间,说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等5个维度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三是检验5个维度的组合信度,结果显示5个维度的测量值均大于0.8,说明各维度与其对应的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内容效度检验,即前文所述的有关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文献研究和访谈检验,说明指标的初始选择具有顶层制度、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基础,指标整体可靠并且有效,能够有效衡量大学生劳动素养。其二是进行区分效度统计检验,测量各维度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当AVE值大于0.5时,说明劳动价值认识等21个指标均能反映其对应维度的内在意蕴。表3显示5个维度的AVE值介于0.531~0.841之间,说明效度同样达到统计

要求。

六、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的赋权

为了减少专家意见法带来的可能偏差,尽量体现483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集体意见,采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步骤如下:首先求出21个指标的标准差系数;其次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将5个维度视作一级指标,得到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应权重,如表4所示。

就二级指标而言,劳动价值认识、爱岗敬业、珍惜劳动成果3个指标的权重均超过了6%,说明这些指标在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中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突出了劳动素养的行为结果导向,需要有的放矢地加以重点引导和培养。就一级指标而言,劳动技能占比25.7%最高,这是由于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对真实劳动,需要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更多反映劳动教育的显性成果,是评估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其权重为22.0%。需要指出,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体现了劳动素养的内隐性,是劳动素养最重要的内核,然而由于其相对抽象,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致使调查对象评价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变异系数法赋权下,其重要性没有突显出来。至此结束实证研究,可以认为大学生劳动素养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七、启示

启示一:需要紧扣劳动素养提升的总体目标导向。大学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且《意见》和《纲要》已经明确了大致内容,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学生即将面临真实社会劳动情景,切实通过大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更好地引领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启示二:需要理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多维概念。研究揭示大学生劳动素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隐性的深层素养,其二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相对显性的外层素养。其中深层素养发挥决定作用,有助于促进外层素养的可持续养成;外层素养是素养养成的体现,能动地反作用于深层素养,兩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启示三:需要把握大学劳动教育的重点环节。区别于中小学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同时面临踏上社会、面对真实劳动的挑战。大学劳动教育既需要兼顾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引导,更需要重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实践中,需要聚焦21个具体指标,把握大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有重点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2]蔡瑞林,唐朝永,孙伟国.产品设计创新的内涵、量表开发与检验[J].软科学,2019(9):134-13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21JSJG066);2020年常熟理工学院高教研究项目“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GJ2004),“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GJ2003)]

[责任编辑:陈立民]

蔡瑞林,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花文凤,常熟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劳动教育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