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杰 黄青 陈小兵 廖小明
摘要:卫生类高职院校多数无直属附属医院,专业教师招聘难,实践能力提升困难。医教协同让医院和职业院校构建院校育人双主体,通过共同参与、资源互补、互认互聘、共同提升和双重身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个人价值提升。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
《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鼓励支持行业学(协)会参与医学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标准制修订、考核评估等工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医教协同是卫生类高职院校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
一、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现状
随着“职教二十条”的出台,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剧增,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对于教师需求。师资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其中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短缺为最明显。因卫生行业特点,医院医务人员薪资待遇远高于职业院校教师,结果导致卫生类专业教师招聘难,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或高学历专业教师招聘更难。医教协调让医院和学院都成为育人双主体,医务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本教材开发和专业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下,一方面缓解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短缺,另一方合作医院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极大促进卫生类职业院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又给职业院校提出新的挑战,合作医院医务人员平时临床工作繁重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人才培养重任,专业教师来开临床后如何紧跟行业发展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等。
二、影响卫生类高职院专业教师培养原因
目前,国内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专业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存在临床实践能力“先天”不足。想从医院引进具有3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务工作,但因薪资待遇差异往往事与愿违。医教协调模式下合作医院因在行政管理和人事归属上均不同于直接附属医院,医务人员主责主业是临床诊疗工作,如没有建立好的激励机制很难保证其在教学能力提升上投入。
三、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
医教协同关键是要让医院和学校成为育人双主体,两者要真正融入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职教二十条等文件出台,从国家职教顶层设计上让医教协同成为可能。但要让医院和学校深度融合达到资源互补并长期合作,医院要在人才培养中获取一定“利益”而非一味“奉献”。首先,职业院校在选择合作医院时要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而非“最好的”。二甲综合型医院和具有一定规模专科医院是高职院校医教协同的首选目标。这些医院具有足够病源、必备设施和一定师资,且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和意愿。其次,职业院校与医院要构建好的合作模式达到双赢。
医教协调模式下卫生类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教师培养,关键要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好双方师资互认互聘。高职院校将合作医院的医务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并给予一定待遇,同时合作医院要将医务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医院绩效和职称评聘。同样,合作医院要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聘为兼职医务人员,每年规定一定时间到相应科室从事临床工作并给予一定待遇,同时职业学校将专业教师从事临床工作纳入学校绩效和职称评聘。二要实现院校双方资源互补。医院临床诊疗资源充足,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如院校可采用共建共享形式创建实训中心,用于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和在校学生技能训练。三要促进院校双方师资能力提升。承担教学有助于医务人员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加强个人修养。参与临床有利于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教学案例和熟悉行业发展。四要提升院校双方师资个人价值。医院里医务工作者如果只从事临床诊疗工作,那么他可能只是个救死扶伤的医者。学校里专业教师如果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那么他可能只是个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务人员和专业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医者又是老师,他们个人价值可以达到新的高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是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设计师和实践者。当下,我国卫生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不足和实践场所短缺的问题。医教协同模式下医院和学校深度融合成为育人双主体,通过资源互补共建,师资互认互聘,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个人价值倍增。
参考文献:
[1]何静.职教“二十条”背景下财经商贸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刍议[J].中外企业家,2020,No.677(15):194.
[2]周建军.校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探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06):96-98.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卫生类院校师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赣州市为例,编号:JXJG-16-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