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明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何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要关注社会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并将应对这种变化的对策融入思政教育中。笔者认为,中职思政课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和心态,促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为适应新时代的就业环境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
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的讲解是否透彻,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观念和心态形成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状态较为消极、被动,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提升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帮助他们有效挖掘自身积极品质,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培养积极学习观
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动力与效果。为使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保持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中职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情感体验能力,让积极学习观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科学习。
例如:中职教师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可以秉承生本思想,站在学生视角看待事物发展,促使课堂构建更为人性化、合理化,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学习观。首先,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痕地融入其中。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通过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价值观形成。再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引起足够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学习观,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思想准备、打好知识基础。
二、做到因势利导,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从学生学习体验与成果来看,填鸭式知识灌输教学并不可取。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学会站在心理学的视角考虑问题,并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重复考虑学生的心理差距,提升教学计划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适应性,将因材施教真正融入教学活动。
例如: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思敏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遇到不顺心或者学习方面的挫折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学校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行为与思维进行因势利导,有效消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与心理状态的分析,然后采取一定的专业手段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避免学生心理矛盾的激化。具体说来,思政教师要在教学实施中做到2下几点:首先,开展教学活动时,以事实为依据,对教学案例创新应用,为学生构建思维模板。其次,教师要重视对情感化内容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一些困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和困惑等。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就目前而言,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普遍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学评价方式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内容的扩充,并将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到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数据跟进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学科成绩提升、价值观与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同时,完善的教学评价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监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的中等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评价方式,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作为认知的标准,故而他们不会对学科学习给予额外的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联合应用的方式尤为重要,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观察并及时地总结,发掘学生优点,使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进步,逐渐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与教学评价标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借此让学生在思政课内容学习过程中形成主观意识,将他们的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他们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思维与品德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職教师要意识到环境能影响人,并通过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形成与心理健康状态发展。在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将心理学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中,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他们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职思政课教学中,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体现,对教育思想变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谭浩.试论中职思政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新区,2017(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