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与信息结构

2021-12-23 04:07翟保军
关键词:特指提问者答语

翟保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疑问句的常规类型包括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和选择问,特指性是非问是一类特殊问句,如:(1)你在做义工中,感觉有什么难处吗?(CCL语料库,下文简称CCL)(2)你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吗?(语料自拟,下文不再标明)

疑问句的来源及派生关系是问句研究的重要问题。特指性是非问的来源存在不同看法,邢福义(1987)[1]认为,该类问句是特指问和是非问的结合,祁峰(2014)[2]认为,特指性是非问本质是一种是非问,并非两种问句结合而成,邵敬敏、王玲玲(2017)[3]认为,特指性是非问存在两个问句焦点,但问句来自反问句的演变。我们认为,特指性是非问由两个问句组合而成,但组合并不是一个简单操作,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要解决三个问题:

1.疑问点是疑问句的焦点,体现疑问句的主要特征,与问句的生成机制密切相关。疑问句焦点通常较为清晰,但特指性是非问的焦点认定却存在分歧,邢福义(1987)[1]、邵敬敏、王玲玲(2017)[3]认为,特指性是非问存在双焦点,吕叔湘(1985)[4]、祁峰(2014)[2]则认为,该类问句只有是非问一个焦点。哪种焦点类型更能反应特指性是非问的语言事实及问句特点?

2. 邢福义(1987)[1]认为,特指性是非问是两问合并而成。合并包括形式合并和语义合并,形式合并相对直观,语义合并在逻辑上可以有“与”关系(合取)和“或”关系(析取)。特指性是非问的合并基于哪种关系,又要遵循怎样的约束条件?

3.是非问和特指问类型差异大,在现有问句分类系统中均分属不同大类。是非问和特指问为何能够组合,又受到什么条件的制约?

陆俭明(2017)[5]指出,需要探讨句子信息结构能否允许多个信息焦点,如果允许,如何确定多焦点的排列次序。单焦点还是双焦点结构直接影响特指性是非问的性质认定和生成分析。本文首先着重对特指性是非问单、双焦点进行讨论,说明该类问句具有双焦点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特指性是非问中是非问和特指问(处于组合位置的是非问可表示为q1,特指问表示为q2)的“与”关系组合及条件约束,进而构建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最后从信息结构视角对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进行说明。

一、再论特指性是非问的焦点结构

特指性是非问单焦点和双焦点的差异在于其中的疑问代词是疑问用法还是非疑问用法。吕叔湘(1985)[4]认为,“吗”的存在使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不表疑问而表任指。祁峰(2014)[2]认为,特指性是非问中的疑问代词是不定指用法,同时对该类问句的单焦点结构提出多方面证据。下面,我们具体讨论祁文的相关证据并说明该类问句实则为双焦点结构。

(一)语音方面,祁文指出,特指性是非问中的疑问代词“什么”只能轻读,故而失去焦点性,变成不定指用法,所以,疑问代词可以隐去,或换成其他不定量词。我们认为,特指问的疑问代词需要重读,但如果句中有其它疑问点且疑问域包括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在语音形式上会受到压制,而特指性是非问中q1的焦点域是涵盖疑问代词的。虽然疑问代词隐去或者换成不定量词后问句仍成立,但询问的意图已发生改变。如:(3)你想吃什么水果吗?(4)你想吃水果吗?(5)你想吃些水果吗?

例(3)提问者要确认对方是否想吃水果,如果想吃,还想知道对方想吃的水果种类。疑问代词隐去和替换为不定量词的例(4)、(5),提问者只是要确认对方是否想吃水果。疑问代词删掉或替换后造成疑问点的缩减,说明问句中疑问代词具有询问功能。

(二)句法位置方面,祁文通过语料考察发现特指性是非问中的“什么”常出现于宾语前的定语位置或宾语位置,一般不做主语或状语。汉语主语或状语一般是有定成分,宾语则可以是无定成分,这与该类问句中疑问代词的不定指用法匹配。应该说,疑问代词疑问和非疑问用法所表述的内容都有不确定性,出现在宾语的定语或宾语的句法位置并不能作为判定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条件。典型的特指问,疑问代词也可以出现在宾语的定语或宾语位置。

(三)问答语对方面,祁文认为特指性是非问和是非问相似,可以肯定回答,后面进一步补充信息;肯定回答也可以省略,直接回答补充。按照交际原则,听话者作答要针对问句焦点,是非问只需要做肯定/否定回答,补充更多信息并不是是非问的常规回答方式,也不符合交际的量准则,特指性是非问则要求对肯定/否定及细节信息作答,特指性是非问和是非问的常规答语结构并不一致。祁文也提到是非问和特指性是非问的心理预期有所不同,补充回答对是非问是超出预期的。我们在CCL语料库考察100例含有“有什么X吗?”的问答语对,含针对特指问的回答(包括两种类型:“针对是非问的肯定答语+针对特指问的答语”和单独针对特指问的答语)占了96%,这个比例已非常高,因此,对特指问的回答已不仅是补充信息的角色。特指性是非问不同于单独的是非问和特指问,有着自己的焦点组配模式。

(四)焦点实现规则方面,祁文指出多个可能焦点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时会进行竞争,最后融合成一个焦点结构;或者一个成分胜出成为全局焦点,其它可能性焦点去焦点化。焦点区域大的是非问和特指问融合成一个焦点结构,疑问代词焦点性被压制,完成去焦点化的过程。我们认为,特指性是非问融合后的焦点结构是复合构成,不需要去焦点化,因为双焦点结构客观存在于疑问句中,如“谁在哪一年写成了《史记》?”,特指性是非问则是两种不同类型焦点的融合,两个焦点并列但又存在优先级差别。

对特指性是非问中疑问代词疑问用法的使用还存在一个障碍,即有些谓词会阻断疑问代词上升到主句,如果主句为疑问式仍可以阻碍疑问词的提升,那么特指性是非问在某些谓词的作用下只能有一个疑问焦点。陈振宇(2009)[6]认为,“知道”类动词在疑问句中仍可阻断疑问,依据主要包括:通过考察CCL中北京话语料,“知道”类谓词带疑问宾语从句且整句带有疑问语气的只有41例,这些例句是句法语义上的陈述句在言语行为的作用下才成为非典型疑问句的,同时这些疑问句都是第一人称做主语。

从表达功能看,主语是第一人称,句子的疑问性不强,因为说话人对自身情况一般是知晓的,不用靠向听者提问获取。从陈文所举语料来看,整句虽有问号,但对信息的询问性不强,如“(我)不知你怕什么?”这句话主要表达对“你怕什么”的不知晓或者不理解。这类疑问句中疑问从句的疑问被阻断,疑问代词变成非疑问用法,主要是因为整句的存疑性较弱,这些句子也不能加“吗”,或者加了后意思发生变化。特指性是非问则有着较明确的是非询问,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也未被阻断疑问而变成非疑问用法。我们在CCL语料库检索“知道X什么吗?”问句,共获得183例,如:

(6)你知道我这口箱子里有什么吗?(CCL)

统计前100例,主语是第二人称“你、您、你们”的有94例,其他例子主语也有用“大家、各位”指听话人的,这类句子整句及疑问代词的疑问功能均较为显著。我们认为,疑问代词作句子成分,使用的功能会受到整句句类的影响,陈述句或存疑很弱的疑问句会使其中的疑问代词失去询问功能。但是当整个句子为是非问时,疑问代词的疑问功能会保持,并未被消磨。

二、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

(一)两个疑问是“与”关系还是“或”关系组合

邢福义(1987)[1]认为,先是非问,然后特指问,两步并作一步形成了特指性是非问。如:

(7)你有根据吗?你有什么根据?→你有什么根据吗?

邢文并未具体讨论生成机制,但是提到特指性是非问的答语特点:既可以不管特指问,只回答是非问,也可以避开是非问,只针对特指问;同时,回答具有肯定性倾向,此时一般针对特指问,否定回答时则总是针对是非问。两个疑问点都要回答或择一回答,其实反应了组合的“与”关系还是“或”关系。

“或”关系的双方地位均等,不具倾向性,选任一回答即可。特指性是非问两个疑问点的回答并不是任选其一,当q1的疑问点对应否定性信息时,只能回答q1;q1的疑问点为肯定性信息时,两个疑问点都回答或者只回答q2。“或”关系的双方也不具备先后关系,这与两个询问的过程性特点不一致。“与”关系则兼顾q1和q2疑问点,在基础上可以设置更多约束条件,进而反映语言组合的复杂性。

(二)特指性是非问的具体生成机制

特指性是非问由特指问和是非问组合而成,组合操作又包括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邵敬敏、王玲玲(2017)[3]指出,特指性是非问有三种情况:由可构成兼语句的动词(如“有、派”)组成;由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意愿类动词,如“想、希望”;认知类动词,如“知道、了解”)构成;由一般动作动词(如“看、关”)。据此,我们认为从生成机制来看,需要将特指性是非问分成两类:特指性是非问I类——q2没有独立的完整结构,除了疑问代词外均共用q1的成分;特指性是非问II类——q2具有独立的完整结构。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和一般动作动词构成特指性是非问II类,该类相较I类信息更丰富,生成机制也更加复杂。

1.形式生成方面,特指性是非问I类,简单的操作是q1的标记语气词附加到q2后,或疑问代词进入q1中。

(8)q1:你有事吗?q2:你有什么事?→你有什么事吗?

特指性是非问II类则需q2替代q1的原有宾语。

(9)q1:你知道张三成功的原因吗?q2:张三为什么成功?→你知道张三为什么成功吗?

这种合并具有语义组配基础,Stechow(1990)[7]认为疑问句由背景和限制构成,限制(即焦点)是答语需回应的信息,也为回答设置了类型范围。q1的宾语是q2焦点的类型范围,q2是对q1宾语的提问,这种语义关联是进行合并操作的基础。如“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成功”询问的语义内容。

2.语义生成方面,q1和q2通过“与”关系进行组合,同时还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是因为焦点域的关系,q1对q2存在语义制约。具体表现为q1的肯定性回答是q2疑问价值存在的前提,如果q1是否定性的,q2的疑问价值被取消。二是两个疑问点具有承续关系,先是非问,再特指问。“与”关系是并列关系,前后互换不影响真值,但从分布提问看,q1和q2不能换序,q1也是提问者首先要知道的。

三、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组配机制

(一)疑问句的信息结构

陆俭明(2017)[5]提到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信息结构是言语交际中语言传递信息所形成的由多种信息元素组成的结构。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序列要求及生成条件,可以从信息结构角度分析,因为疑问句传递着提问者自身的已知信息和想知道的未知信息,这种信息结构影响着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信息结构的内容有多种说明:主位-述位、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话题-焦点等。提问者并未对已有信息进行评述和表达新的意见,而是掌握一定信息同时又有明确的未知信息,进而向听者发问,所以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能更直接说明问句的信息传递。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有一定差别(见表1),这也反映了提问者和听者视角的不同。

表1 陈述句、疑问句的信息结构

疑问句和陈述句的信息结构也反应了疑问句与回答的配对条件。已知信息是问答双方共同知道的,这样听者才能理解提问者的询问。未知信息对于问答双方正好相反,在疑问句中是提问者未知而听者已知,在作为答语的陈述句中,未知信息则是听者已知而提问者未知的。

(二)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组配

特指性是非问I类和II类在信息组配机制上有些差异。对于I类来说,q1和q2的已知信息均是谈论对象,q1的未知信息是某个事件存在与否,q2的未知信息则是该事件的具体细节。已知信息重合与未知信息的补充关系(进一步询问细节),使得q1和q2能够通过“与”关系进行合并,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结构是q1和q2信息结构的加合。特指性是非问II类的q2结构独立完整,较I类可传递更复杂的信息,这导致信息结构存在两种情况。如:(10)你知道怎么去第一商城吗?(11)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例(10)的提问者有两个未知信息,不知怎么去第一商城,也不知对方是否知道去的路线,该类问句记为II类a,构成II类的动词均有II类a用法。例(11)的提问者只有一个未知信息,知道自己想的事情,只是不知道对方是否知道,记为II类b,认知类动词且q2为第一人称主语的问句具有该用法。含有意愿类动词或者动作动词的II类a信息结构及信息组配机制与I类一致,含有认知类动词的II类a则有更多要求。例(10)两个组成问句及整句的信息结构见下表:

表2 “你知道怎么去第一商城吗?”信息结构

q1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路线,同时隐含自己不知道,希望对方告知,该部分可称为“隐性未知”。交际中,回答者如果知道路线也常会告诉提问者,这属于回答者的信息补充。在特指性是非问中,q2询问的信息以疑问代词形式表现为“显性未知”,回答者一般要回答。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结构也是q1和q2信息结构的加合,q1的隐性未知显性化。

II类b则是特指性是非问的特殊小类,q1是提问者有疑而问,q2是无疑而问,称为“形式未知”,非实质未知,整个问句的目的是询问对方是否知道并让对方说明,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结构也是q1和q2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加合。例(11)两个组成问句及整句的信息结构见下表:

表3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信息结构

(三)是非问与特指问的组配序列

对于特指性是非问,q1未知信息的肯定回答构成q2的预设,预设不存在则无须再问q2。序列上,q1居前而q2居后,二者不能调序。如:

(12)你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13)*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你)喜欢吃水果吗?

特指性是非问II类中的q1和q2,交际中可以前后互换。如:

(14)你知道张三成功的原因吗?张三为什么成功?

(15)张三为什么成功?你知道张三成功的原因吗?

但是前后换位的例子需要提问者一次性说出,这种提问方式对问题的序列限制不是非常严格,分步询问则只能先说q1再说q2。如:

(16)问:你知道张三成功的原因吗?答:知道。

问:张三为什么成功?答:因为他很努力。

特指性是非问都要遵循这个序列要求:先了解事件的存在与否,再进行细节询问,q1逻辑上优先于q2,这符合一般的询问逻辑。在询问信息的具体性上,q1的疑问点弱于q2,q1居前q2居后也符合认识事物从易到难、由少及多的认知顺序。回答者对是非问作肯定问答时,提问者对特指问的疑问点知晓与否,都可以提出特指问让听者回答。回答者对是非问作否定回答时,无论特指问的疑问点是提问者的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特指问均不再提出。这时可以运用其他交际策略继续谈话,由提问者进行说明、双方共同探究或者更换话题。

四、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条件

交际中,特指问询问的信息更具体,与特指性是非问相比,二者的回答可以相同。如:

(17)你知道谁考得最好吗?/谁考得最好?

肯定性回答:张三。否定性回答:不知道。

回答的多样性是造成疑问句不易把握的重要因素,但典型的回答是回应疑问点并满足询问者企望的,称为一致性答语(congruent answer)。两个问句都可以回答“不知道”,但这对特指性是非问是一致性答语,对特指问来说则未回答疑问点,所以特指性是非问生成的语义语用条件不同于特指问。具体来说,提问者想了解事件细节,在下面四种情况下q1、q2都要提出,在经济原则作用下可生成特指性是非问。

1.提问者不知q1的未知信息。如:

(18)您说您不喜欢订计划。您下一步的创作有什么方向吗?(CCL)

特指性是非问中q1的未知信息为对方是否有创作方向,提问者对此不知道,也没有认定倾向,所以需要进行是非提问。这种情况在含有认知类谓词的特指性是非问中也比较常见。

2.对于q1的未知信息,提问者觉得很可能存在,但不确定,需要得到听者确认。

(19)你好象比较喜欢通过服饰来传达一些理念。年青时喜欢穿长袍,现在又常穿红夹克。这有什么特别的吗?(CCL)

提问者知晓听者喜欢用服饰传达理念,同时年青时和现在穿衣不同,所以推测两种衣服的选用体现了作者的某些理念,但又不是非常确定这一点,所以q1有一定必要性。

3.对于q1的未知信息,提问者基本确定,但基于礼貌和亲切,不直接问听者具体信息,这样显得委婉,并给对方回答留下空间。

(20)在你们职业生涯中,你们很早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那些还懵懵懂懂的人,你们有什么建议吗?(CCL)

提问者知晓听者很早便有职业规划,经验丰富而成功,对于懵懂的人一定有建议,用含q1的特指性是非问进行提问较为礼貌,也给对方留下回答的灵活空间。如果问“你们有什么建议?”则询问意图太强,较为生硬,给听者以压力。

4.对于q2的未知信息,提问者自己知道,但让对方具体说明,逻辑上需要先了解对方是否知道。q1与q2复合提问不影响提问意图,又不显得唐突。此外,对已知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的信息进行细节提问,有时不合常理,听者也不知所云,添加q1有其必要性。

(21)姜战林问“马头”:“你知道我们3人是干什么的吗?”(CCL)

综上,特指性是非问由是非问和特指问通过“与”关系合并而成,双焦点结构具有承续关系。生成机制方面,已知信息相同、未知信息补充是是非问和特指问的组配基础,两个问句信息结构的加合也构成特指性是非问的信息结构。在生成过程中,特指性是非问内部不是均质的,不同类别会遵循统一的组配原则,也存在一定差异。

猜你喜欢
特指提问者答语
新 语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8 STEP BY STEP随堂通
Unit 12 STEP BY STEP 随堂通
Unit 7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分答与知识共享
创客
White Elephant
天才与锻炼(节选)
天地相隔三尺远
走向雅典娜:哲学.东方.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