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视域下的旅游翻译英译研究

2021-12-22 09:36高嘉勇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释性景点跨文化

高嘉勇,韦 玮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在经济的推动下迅猛增长,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入境游客从2015 年到2019 年环比增长分别为8.31%、3.59%、4.73%和4.39%。数据显示,中国入境游客逐年稳步增加。入境游客逐年增加意味着翻译实践活动的增加,无论是陪同口译的需求还是景区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数量都在增加。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旅游文本则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和翻译策略一直是旅游宣传材料翻译的重要问题。

二、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

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国内对翻译的研究逐渐从以原著为中心转变到以译著为中心,从语言层面逐渐过渡到文化层面[1]。从翻译发展历史维度来看,翻译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学科领域发展到跨学科交叉领域。Snell-Hornby(2001)认为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2]。通过文献梳理,20 世纪翻译理论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20 世纪前叶,西方翻译理论注意停留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上,一般只关心译作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并不涉及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化差异性与共性问题的思考[3]。20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以Nida、Newmark、Catfoid、Jakobson 为代表的的西方语言学派出现,翻译学界提出了翻译的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显然这时所定义的翻译和翻译类型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翻译研究,翻译研究也已从早期关注译文内容和翻译只是再现原文的意义表达形式[4],过渡到语言学范畴,具体表现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也从传统的古典文学翻译视角上升到将现代语言学运用到翻译研究。随着翻译研究深度与宽度的不断扩大,20 世纪后叶,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在西方跨文化学科研究思潮影响之下,翻译学家开始把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在内。翻译不再局限于微观考量,开始纳入宏观层面考量。翻译研究学者认为翻译也应该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始转向文化视角[5]。文化翻译学派领军者Susan Bassnett 和Lefevere(1990)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第一次提出“文化转向”这一翻译研究概念[5]。从此,西方翻译研究发生了变革性变化,译者开始更加重视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Lefevere(1990)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任何文本的改写,均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式……翻译即是对原文的操纵。[6]”在此基础上,Lefevere(1990)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操纵论。西方翻译研究从最初传统的古典文学翻译视角,经历了两次转向,即20 世纪中叶时期语言学转向和20 世纪后期文化转向。语言学的转向使得翻译研究在理论层面更加细微,文化转向弥补了语言学转向的空缺,将翻译理论的研究置于文化大环境之下综合考量,注重翻译实践活动与同时代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相结合,更强调翻译所发挥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图1:2015 ~2019 中国入境游客人数

三、跨文化旅游外宣翻译

作为语言翻译的一种常见形式,旅游翻译与口语交际以及文本翻译的目标不相同,其在完成如实翻译中文词义的任务外,还需要发挥宣传引导的作用,传播全面完整的国家相关自然、地理、习俗等各方面知识。旅游英语翻译,不仅能够满足外国游客对日常指示标识的需要,而且将完善外国游客对景区介绍说明的阅读或观看的完整性、准确性,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华夏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促成文化的正常交融。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社会、时空、文化、的交际活动[7]。旅游文本翻译在国内被大多数学者归纳为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范畴。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让跨境旅游游客了解目的地的自然地理风光或者人文风俗等[8]。因此,旅游语篇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的有两大功能:传递信息和呼唤诱导行动。传递信息即将目的地人文地理介绍通过信息编码与解码对读者(旅游者)进行传递;呼唤诱导其旅游行为的的产生。旅游资料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information-transmitting function);二是诱导行动的功能(action-induction function)[9]。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内容上能够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形式上也应符合译入语文化习惯。而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源语与译入语的文化差异则是跨文化翻译过程的重点所在[10]。在翻译过程中,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经常是困扰翻译人员的重要问题。而归化则指的是“依照当前目标语言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原文以保守的通话方式进行处理,使之满足本土的价值取向。”而异化则是指,对原文语言、文化等予以保留,即便其与本土价值取向不符[11]。根据Venuti(1995)对于归化和异化定义的概括,可以得出,翻译过程中的归化强调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更加靠近译文读者;异化策略更强调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语言表达更贴近与源语文化。而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与功能非常明确,是针对于入境游客为对象,译者保留源语文化因素时,更应考虑入境游客国文化背景因素,结合归化翻译策略,进行外宣旅游文本的翻译。翻译并不是直接将语言转换和直译,而是以语言作为基础的一种文化的“转变”、“阐释”、“再现”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四、交际翻译原则下的旅游景区宣传文本英译策略

纽马克在二十世纪中叶所提出的对交际翻译原则的定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读者产生一种与对原文读者最接近的效果[12]。交际翻译适用于绝大文本类型,例如非文学翻译中的宣传广告等,而纽马克的这一翻译原则尤为适用旅游语篇的翻译,旅游语篇的翻译是目的地与游客直接对话的中介机制,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量,景区内的绝大多数介绍文本都带有交际性质,能否吸引入境游客发挥关键作用,论文通过交际翻译原则对现有旅游文本的英文译文质量进行分析。

(一)省译——文化信息的交流

旅游翻译文本常因源语(中文)文化底蕴而呈异,中文讲究对仗工整,句式考究,尤其是古诗词常在旅游文本中出现,然后古诗词的英译常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古诗词往往对仗工整,体现中文意合(parataxis)特点,而英语讲究形合(hypotaxis)。考虑到跨文化因素影响,英文旅游翻译文本大都以传递旅游地信息为主,包括地理位置,配套旅游设施等纯文字内容,而中文更注重美学传递,常用富丽辞藻进行旅游景点描述,例如:

双舟桥

说桥却似船,说船又是桥。登此桥能享受“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的自然风光,渡向快乐休闲和美好的彼岸。

Boat Bridge

The bridge looked like a boat. Touri st can enjoy a natural scenery on it. The sun has risen above the treetop and orioles are warbling and f lying among willow branches. It can function as a boat carrying people to the happy, leisure and beautiful shor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示例中,“说桥却似桥,说船又是桥”,译文将后句“说船又是桥”省译,只译出关键句“说桥却似船”:The bridge looked like a boat. 源文为“双舟桥”的介绍,因此只需译出关键信息句,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若将源文逐字译出,会使译文臃肿冗长,甚至晦涩难懂,导致入境游客并不清楚这一景点本质究竟是桥还是船。

(二)简译和改写——文化信息的交流

从文化的性质上来区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科学文化;具体到思维方式,中国人重具象思维,英美人重抽象思维[10]。旅游文本中描述景点景色时,常实用艺术色彩鲜明的词汇,以比喻居多,中国文化强调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西方文化则强调逻辑推理,旅游文本中,以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多采用简译方法,例如:

醉客亭

会同这里的荷声水声和万籁蝉声,以本心去倾听一切,友人相聚,回首往事,互听心声。客听我心,我听客心,心心相映。

Zui Ke Pavilion

Ting Xin literally means “to listen to your friends closely”. Friends get together in the pavilion. They listen closely to the sound of lotus, water and cicadas with tranquil mind, and review the past and exchange insights about life.

示例中,先对景点名“听心亭”以音译+解释进行英译,再进行句子结构顺序调整,“友人相聚”为前因,“以本心去倾听一切”为结果,故先译出“Friends get together in the pavilion.”“互听心声”与后句“客听我心,我听客心”为同意概括,因此对源文做简化处理,译为“They listen closely to the sound of lotus,water and cicadas with tranquil mind, and review the past and exchange insights about life.”

(三)解释性翻译——文化信息的补充

解释性翻译指在翻译过程中,对旅游文本中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的词汇,译者加以解释性释义,从而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词意思和词汇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尽千年变化的文明大国,旅游景点记录了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变迁,也因此而存在的文化特有词汇,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可采取解释性翻译技巧,例如:

莲鹭桥

碧水涌桥,荷花四围,经常有众鹭斜飞乱序,组成了高雅的“一鹭莲科”吉祥画卷。

Lotus and crane Bridge

Lotus and crane bridge is surrounded by lotus with clear water f lowing under it. With all kinds of egrets, it looks like an auspicious scroll painting, called “Yi Lu Lian Ke”,which implies good luck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示例中,“一鹭莲科”即“一路连科”,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这一词来寓意们参加考试,都希望金榜题名,屡考屡中,于是便以“一路连科”预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译文中以音译作以翻译,再对这一四字词语进行进行解释性翻译,既准确描述景点鹭群与荷花集聚,也传递白鹭与荷花美好寓意的文化内涵。

(四)释义性翻译——文化内涵的传递

释义性翻译是指通过适当的删补对原文意思进行解释翻译;释义性翻译分为两种:解释性增补法和解释性替代法;尤金奈达也提出翻译是对原文意思的解释。

旅游文本中常出现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赋予文化意境,增加景点美感,常常是翻译的重点与难点,例如:

雁汀桥

这里是大雁春来秋去,日居夜度的汀地,因“暮天新雁起汀洲”句写生于此而故名。

Wild Goose Bridge

The Bridge is located in a place where wild geese will come in spring and leave in autumn.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y will spend day and night along the waterside. The Bridge got its name from a Chinese verse, “wild geese who just migrated from the remote north are f lying away from the waterside”, which was written by Luo Ye, a Chinese poet in Tang Dynasty.

源文中“雁汀桥”一词,属于景点名词,通过查阅资料,暂无固定译法,为突出其特点,作者将其直接译为“Wild Goose Bridge”;“暮天新雁起汀洲”加以解释,此处景点桥名出处,译者采取释义性翻译方法中的释义性增补法,以解释性翻译译出诗句描述野生大雁迁徙到此沙洲,桥因此而落名,并对这一四字词语加以释义提出这是由唐代诗人罗邺《雁·暮天新雁起汀洲》所写诗句。既传递了字面意思与景点特点,也让国际游客了解了历史与此景点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脱离不了旅游翻译。旅游文本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桥梁和保证,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在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着旅游文本英译的逐渐深入,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不仅是文化自身的魅力,更是国家文化自信力的最好证明。反过来,旅游翻译要求译者掌握旅游翻译的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旅游翻译文本往往承载着如宗教哲学、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和文学等大量文化信息。在全球化语境下,旅游翻译无疑将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合理的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旅游翻译面临的最大挑战。翻译需要根据不同国家自己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解释性景点跨文化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一种基于词语计算的模糊分类系统的设计方法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