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力学实验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类题型往往以书本实验为原型做一些变式,但学生在考试紧张的氛围中,常常不能准确把握解题方法,得分率较低.本文以高三力学实验专题突破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探究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力学实验;解题方法;思维进阶;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3-0070-02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简介:孙青(1993-),女,江苏省扬州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问题提出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实验,近年来频繁出现在高考、各地模拟考试的试卷上,该实验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且可以作大量变式,若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该实验的原理,缺乏推理能力,则会出现大面积丢分的现象;同时,该实验的模型还可应用于其他力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加速度”、“测量动摩擦因数”、“验证动量定理”等,学生常常不能清晰区分各实验的原理,混淆相关实验操作,甚至出现机械记忆的现象.因此,面对这一项基础但又有一定难度的力学实验,每个学生都要真正掌握它,并且通过理论探究、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二、问题探讨
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合力和质量(设小车质量M、砝码盘和砝码总质量m)
本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研究对象为小车,本实验需要探究物体的加速度、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合力、质量.其中,小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得;加速度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用逐差法算出小车的加速度,或者其他方法(例如:用两个光电门记录小车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时间,用 v=dt 算出初末速度,用v2t-v20=2ax,求出加速度).本实验的难点在测量小车的合力上,对小车受力分析,可得:F合=T-f.
(1)关于摩擦力的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受轨道施加的摩擦力,还受到空气阻力,小车后端的纸带会受到打点计时器限位孔施加的阻力等,这一系列阻力不易测量,所以本实验采取平衡摩擦力的措施(如图2),即将木板一端垫起,小车前端不系绳子,后端连接纸带,调整木板倾斜程度,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车沿斜面方向有:Mgsinθ=f;
(2)关于绳中拉力的测量:这是一个易错点,学生经常误认为拉力等于所挂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忽略了砝码盘和砝码在运动过程中处于非平衡状态.那绳子中的拉力与砝码盘和砝码总重力究竟有何关系呢?作为高三学生,必须弄清其本质,否则会出现硬记结论以至于与其他力学实验搞混淆的情况.这是一个连接体模型,可以结合整体法与隔离法求出绳子中的拉力:对小车:T=Ma,对砝码盘和砝码:mg-T=ma,联立方程求出:
a=mgM+m,T=MmgM+m=mg1+mM
由数学知识,当 Mm 时,绳中拉力近似等于砝码盘和砝码总重力;
(3)关于小车的合力: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和砝码盘总质量时,小车合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
2.如何定量探究物体的加速度、合力和质量的关系
本实验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合力、质量两个因素间的关系,故采用控制变量法做两组实验:
(1)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将砝码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取下纸带编号.计算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m,重复以上步骤.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作a-F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
(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保持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基本步骤同(1),描点作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M间的双曲线关系不能准确直观地看出,这时用 1/M 作为横坐标,就能够使问题变得简单,这种转变方法也可以使二次方或三次方关系的研究变得简单.由a-1/M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3.关于图像的一些讨论
(1)图像不过原点
本实验a-F 图像交在y轴正半轴的原因:平衡摩擦力过度,交在x轴正半轴的原因:平衡摩擦力不足或未平衡摩擦力,这一点学生掌握得很好,不再赘述.但在实验中,经常会用到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可以采用写函数关系式的方法求出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从而求出更多需要求解的物理量.
(2)图像偏离直线
随着砝码盘中砝码个数增多,a-F 图像逐渐偏离直线弯曲,学生对该问题掌握得不是很好,硬记结论,当实验作一些变型时,便生搬硬套混淆不清了.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其中原由:本实验的F是由所挂重物的重力代替的,实际上所挂重物的重力并非小车的合力,而是由小车、悬挂重物和绳构成的系统的合力(已平衡摩擦力),我们可以写出a与F(本实验为mg)的函数关系:a=mgM+m,发现a与mg并不成正比关系,只有当 Mm 时,a与mg才近似看作正比关系,而當砝码个数增多,不再满足Mm,图像自然就偏离直线了.
我们可以看一个变型:实验装置如图3(已平衡摩擦力),基本步骤同前,区别在于:在小车内放若干相同的砝码,释放小车,记录砝码盘与盘中砝码总质量m,并将其重力记为F,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接着,将小车内的1个砝码取出放在砝码盘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小车内的砝码全部移至砝码盘内,问:F-a图像可能是以下哪一种?
该题得分率极低,绝大多数学生选择B或者C选项,这是生搬硬套的结果.同样,我们可以写F与a函数表达式:该实验F=mg,对系统:mg=Ma,其中M为小车、砝码、砝码盘的总质量,可以发现:该实验中系统总质量是不变的,因此F与a成正比关系,选A.
(4)关于实验改进
学生在高一阶段,就掌握了该实验的部分改进方法,例如将木板换成气垫导轨可以不用平衡摩擦力,用拉力传感器测量绳中拉力,不需要满足Mm等等.到了高三阶段,还会遇到其他一些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
例如: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挂上砝码盘和砝码,改变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M的小车拖着纸带沿木板匀速下滑,取下砝碼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m,让小车沿木板下滑,通过纸带计算小车加速度a,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重复以上步骤,多次测量,通过作图可得到a-F合之间的关系.问:该方法与课本方法相比有何优点?
自八省联考后,各地模拟卷实验题的最后一问常出现此类开放题,这实际上仍是对学生处理实验能力的考查.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实验步骤列方程,写出小车a与F合的函数表达式:设车的质量为M,重物质量为m,小车受到的阻力为f,斜面倾角为α,挂重物时,小车匀速下滑,对系统:Mgsinα=f+mg,撤去重物,对小车:Mgsinα-f=Ma,联立方程可得:mg=Ma,即在撤去重物后,小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其所受合力为撤去的重物的重力,而该重力可以直接测出,所以此方案不再需要满足Mm条件.
本实验作为力学重点实验,一直困扰着许多学生,尤其是该实验的变型,更是学生的难点和丢分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课本方案,理解原理,遇到实验变型时,耐心地根据实验步骤列方程,求出测量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该方法也是处理许多物理实验的有效方法.物理实验探究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该优势,进阶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创新与改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5):58-60.
[2]康曦.关于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学习的深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04):92.
[3]郭丹.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21(07):24-25.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