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互构”

2021-12-21 12:54王佩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佩军

【摘 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需深挖德育资源,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注入“红色基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互构”,照亮学生人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教学 “互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相互融通,科学建构,以智启德,互相辉映,有益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一、梳理内容的“互构”点,让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

在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科教材中的“互构点”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全面把握,有机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山流水遇知音”。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爱国”之间的“互构点”,梳理如下。

(一)对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赞美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对祖国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赞美的课文有25篇,占“爱国”素材的33.3%,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我多想去看看》,二年级上册中的《日月潭》《黄山奇石》《葡萄沟》等。一年级上册虽然没有直接写祖国山河的课文,但开篇《我上学了》的插图选用了北京天安门的图片,让入学新生从视觉感官上对祖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了认识。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时,也培养了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感情。

(二)对伟人、英模的歌颂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了大量歌颂伟人、英模、仁人志士等的课文,如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选文体裁多样,包含了故事、散文、诗歌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文体。课文通过描写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影响、感染、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对国家标志、庆典的宣传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至关重要,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中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抒发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庆典的宣传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详细描写了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的情感。

(四)对优秀文化习俗的传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优秀文化习俗传承的作品有16篇,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融合了各种传统习俗编排了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腊八粥》《习作:家乡的风俗》等,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产生了对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选择适切的“互构”形式,从文本体悟到生活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构”学习,需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需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触动心灵、涤荡灵魂,从而有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互构”

尽管教材注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但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应避免将文章蕴含的价值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探究教材中榜样人物道德行为背后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这四句中反复出现了五个“一齐”。“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中领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了对党、对祖国和领袖的热爱。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二)以情境为纽带的主动式学习“互构”

“动人之心,莫过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有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如在教学《开国大典》的阅兵场面时,教师设计了“招募阅兵解说员”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感悟,再在小组内演练,最后在全班模拟情境: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同台解说,底下的学生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学生在“拟真”情境中,情绪沸腾,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以朗读为手段的浸透式学习“互构”

朗读是朗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深层的精神互动”,它的核心是“情”。因此,对于一些蕴含“红色基因”的作品,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后,通过感情朗读,更容易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浸透着的价值观的感染。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中“工人农民赶来,直奔会场”的“直奔”,文字很平实,但却是情感迸发的触点。教师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感受,读出激情。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过程中,体会到了普通平凡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四)以生活为载体的实践性学习“互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了解中华传统的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进行民风民俗的调查、访问,并进行成果展示。如“舌尖上的无锡”小组,他们展示了手绘的“无锡特色食谱”,用儿童画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乡土的热爱;播放了用手机拍摄的美食(无锡排骨)的制作过程,揭开了美食制作背后的神秘面纱;宣传了广告语,激发了家乡情怀。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融入生活,在实践探寻中汲取丰富营养,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的热情和愿望,从而产生了对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三、探索评价体系,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最终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教学课堂,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先感知后体悟再升华。

为了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教师应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评价维度,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过程性评价:(1)建立学生“道德成长”档案袋。档案袋可帮助学生真实地记录参加校内外活动的体验经历,积累自己价值观教育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相应文字、照片、证书等资料,留下精彩的成长足印。(2)设计“美德存储卡”。每个学生的道德成长档案袋中有一张“美德存储卡”,让学生对照标准,基于校内外的表现,每周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表现优秀的盖一个“金拇指”章,表现良好的盖一个“银拇指”章。(3)设置“美德点赞栏”。班级软木板上设计了“美德点赞栏”,让学生点赞班内可感的“人”和“事”。点赞栏的内容每月更换一次,更换下来的“点赞”资料存放到相应学生的道德成长档案袋中。

结果性评价:评选“十佳美德标兵”。教師可在每学期,基于“美德存储卡”的争章统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家长评等方式,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星级评价。每学年末,评选出班级“十佳美德标兵”,并进行表彰。

发展性评价:设立跟踪式评价。教师可在建立学生“道德成长”档案袋、评选“十佳美德标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参与相应高一级学校的活动、外围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已经达成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互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沉默不言现象的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