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文少雄
摘 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篇由诸多重复现象交织而成的作品。文本内的重复有语言的重复、行为与情节结构的重复、场景的重复等,文本内的重复使诗歌富有艺术性。该诗还与普希金的另一?作品《铜骑士》构成了互文性重复,互文性重复使得该诗的解读呈现出开放性,不仅仅是对人物贪婪的讽刺,其中还暗含着诗人对于权力与自然、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审视。
关键词:重复,语言,行为,情节结构,场景,互文性
解构主义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认为,小说的奇妙之处在于“重复”,“任何一部小说都是重复现象的复合组织,都是重复中的重复,或者是与其他重复形成链条联系的重复的复合组织”a。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一书中将重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言、修辞格、外观、内心情态等;二是作品中事件与场景的重复;三是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动机、人物、事件上的重复。b米勒的重复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对小说分析的基础上的,但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同样具有启发意义。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据民间童话改写而成的叙事诗,讲述的是渔夫救了金鱼,渔夫的妻子老太婆让渔夫不断向金鱼索取回报,最终引起金鱼不满而一无所获的故事。研究者从故事形态学、社会历史批评、语义批评等角度对这篇童话诗进行了解读,为我们理解此诗提供了丰富的视角。阅读整首诗歌,可以发现,重复是该诗非常显著的特征。童话诗里充满了语言重复、情节结构的重复、场景的重复以及与其他作品的重复。可以说,这首叙事诗是一篇由诸多重复现象交织而成的作品。本文借助米勒的重复理论对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进行解读,分析詩歌里的诸多重复现象,揭示重复的艺术功能,探寻重复的意义。
一、文本内的重复
(一)语言的重复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既有人物语言的重复,也有叙述语言的重复。童话诗里的主要角色有渔夫、老太婆和金鱼。他们的语言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老太婆的语言中有“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真是个老笨蛋”“你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涂!老混蛋”“滚回去,老笨蛋”“给我滚,滚回去”等,重复的语言刻画出老太婆的凶悍。渔夫在诗歌中是一个善良却又懦弱的人物。渔夫救了金鱼,不图回报放走金鱼,但在老太婆的催逼下,不得不一次次走向大海呼唤金鱼。每次小金鱼应声后渔夫的第一句话便是“鱼娘娘,你行行好吧”,而后便是重复老太婆的要求。重复的语言突出了渔夫性格中的软弱特征。小金鱼的语言中则多次出现“你要什么呀,老爷爷”,“上帝保佑你,回去吧,老爷爷,你用不着伤心”,刻画出了小金鱼的知恩图报。人物语言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通过重复的语言展示出各角色的性格特点。
除却人物语言的重复外,诗歌里还有诸多叙述语言的重复。如渔夫呼唤金鱼、金鱼答应要求的过程,每一段叙述所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相似的。在诗歌的一些语段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多次重复出现的句子,如“老头儿走向蔚蓝的大海”出现了4次,“老头儿回家来见老太婆”出现了5次。叙述语言的重复形成了故事情节的脉络,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加深了读者对故事的印象,体现出民间故事重复叙事的重要特点。
(二)行为与情节结构的重复
童话诗的开头写到渔夫捕捉小金鱼的过程,写了渔夫的三次撒网:“一天老头儿在海上撒网——头一网拉上来只有海藻;老头儿第二次撒下渔网,拉上网来一看全是海草;第三次他把网撒到海里,拉上来见网里有条小鱼。”对“撒网”这一行为的重复叙述起到了延缓了叙事进程的作用。如果故事叙述直接从网到小金鱼开始,虽不影响后续故事的开展,但是叙述的效果会减弱很多。行为的重复延宕了叙事进程,丰富了叙述效果,突出了捕捉到小金鱼这一促进情节发展的重要事件。
情节结构的重复是童话的艺术特征之一。在很多童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情节结构的重复,如《白雪公主》里,王后设计陷害公主——小矮人忠告公主——公主受骗遇险的情节结构在童话中重复了三次。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同样也存在着情节结构的重复。不同于三叠式的重复,老太婆提出要求,渔夫央求金鱼,这一情节结构重复多达5次。
重复的情节在诗歌中起到了多重作用。其一,重复的情节起到了制造悬念的作用。老太婆第一次提要求时,渔夫央求金鱼,金鱼满足了要求。老太婆再度提出要求,渔夫是否会央求金鱼,金鱼又是否会满足要求,成为叙事诗中的悬念,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其二,重复的情节具有构筑矛盾冲突的作用。从诗歌中可以看到,老太婆在前四次提的要求,金鱼虽都给予了满足,但金鱼对老太婆逐渐升级的要求是有所不满的。这种不满是通过海水的变化呈现出来的。大海先是“轻轻泛着波浪”,接着是“变得浑浊”,再而是“不再平静”,继而“变得昏暗”,最后是“惊涛骇浪,奔腾汹涌”。老太婆提要求的情节每出现一次,矛盾就升级一次。重复的情节起到了构筑矛盾冲突的作用。其三,重复的情节构成了童话诗的基本框架。“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得故事有了悬念,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更充分,由此构成了故事的骨架。”c剥去情节中那些变化的因素,可以看到整个童话诗的主体是由“老太婆提要求——渔夫央求金鱼——金鱼满足要求”这个内在的情节结构铺陈开来的。借助重复的情节,故事得以充分展开。其四,重复的情节充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主题。老太婆的要求最开始是新木盆,然后是新房子,接着是成为贵妇人,再然后是女王,最后是要成为海上的女霸王,从对物质的要求,上升为对身份、地位与权力的欲望。人物的贪婪正是借助多次重复的情节得以充分呈现。
当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情节的重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变化的。老太婆提了五次要求,每一次要求都是不同的。金鱼在前几次虽然都满足了要求,但是如前所述,金鱼所在的大海是出现了变化的。情节的重复建构了叙事,使得叙事呈现出稳定性,重复中的变化则推动了叙事的发展,使得故事呈现出波澜,正如学者所言:“民间故事的重复不仅仅展现了重复,还伴随着种种变化。重复加强了故事约定俗成的力量,变化赋予了故事自由灵活的气息。”d
(三)场景的重复
场景的重复是画面的相似或再现。重复出现的画面的作用往往并不在于强调,而是通过这种重复传达某种意义。“重复本身并不是目的,诗歌结构总是要通过重复的手法传达出一定的意义,使得诗歌的意蕴更为丰富和隽永。”e童话诗的结尾写到渔夫等不到金鱼回去时,呈现在渔夫面前的是这样的场景:
眼前还是那间小屋,
老太婆在门槛上坐着,
守着个木盆又旧又破。
破旧的小屋、破旧的木盆,相同的场景在故事开头和结尾重复出现,意味深长。老太婆最初是贫穷的,因为渔夫救了金鱼,老太婆得到了一只新的木盆。随后,老太婆不断让渔夫向金鱼索取回报,得到了新的房子、高楼、宫殿,自己也从贫穷的渔夫妻子变成了世袭的贵妇人甚至女王。但是老太婆仍不满足,妄想成为海上的女霸王,控制给予她这一切的金鱼。老太婆狂妄的要求终于令金鱼无法忍受。这一次,金鱼不仅没有满足老太婆的要求,反而让一切回到从前的模样。房子还是那个破房子,木盆还是那只破木盆。重复的场景十分精练地揭示出童话诗富有教益的意旨:不可过于贪婪,否则将如老太婆一样失去得到的一切,重新回到困顿中去。
二、与其他文本的重复——互文性重复
米勒认为,重复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动机、人物、事件上的重复。这种重复既可发生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作家的作品间。单个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的这种联系我们可称之为互文性重复。俄裔学者米·爱普施坦在《铜骑士与小金鱼——普希金两位一体的长诗与童话》一文中对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与《铜骑士》两首诗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分析,认为两首诗歌实际上是统一的作品,是对宇宙中一个事件的两种解释。f如果以重复理论来关照,可以看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与《铜骑士》实际上是一种互文性重复。这种重复体现在两首诗的形象体系、结构、主题等多个方面。
《铜骑士》中,彼得大帝不仅要征服人间王国,“震慑那些傲慢的四邻”,还要征服陌生的大海,成为水国之王,“要我们在这海岸上站稳”,这是人的权力意志向自然发出挑战。童话诗中,老太婆作为权力意志的象征,不断追求着财富的增加、地位的上升与权力的扩张。在对金鱼第五次提要求时,老太婆同样不满足于世俗的权力,妄图征服大海,成为海上的女霸王。彼得大帝的梦想通过迁都在彼得堡这一“北国的精华和奇迹”中得以实现:“年轻的城市……从黑暗的森林、从沼泽地,华丽地傲然地高高耸起。”曾经“长满藓苔泥泞”的海岸边出现“壮丽的宫殿”“高楼”“浓绿色的花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不断升级的愿望借助金鱼之力得以实现,海边先后出现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高楼”“花园”与“皇宫”。面对人类不断增长的对权力的贪婪欲望,“被战胜的”自然予以回击。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这体现为逐渐变化的“海水”;在《铜骑士》中,则是彼得堡的洪灾。一百多年后,瓦涅河爆发的大洪水给这座建立在沼泽上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涅瓦河的河水不断上升,像一锅开水般翻转沸腾……翻起了像高山似的大浪,而且越来越凶,不可一世,在那里,风暴不停地怒吼,房屋的碎片在到处漂流……”这与童话诗中大海对老太婆狂妄的要求不满而暴怒的场景描绘有着高度的吻合,它是自然对人不断增长的权力欲望的回应与反击。《铜骑士》以洪水冲毁城市,叶普盖尼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而发疯,最终死在破旧茅屋的门槛上而结尾:“破烂的茅屋也给冲倒”,“而我们的疯人,人们发现,死在茅屋门口”。《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以“眼前还是那间小屋,老太婆在门槛上坐着,守着个木盆又旧又破”而结尾,两首诗歌均在“破旧的小屋”和“门槛”上终止,具有相似的意义,它喻示着人类之力无法与自然之力抗衡。“破旧的小屋”成为人的生命在大自然进逼下的无能为力的标志,“门槛”是与海岸相同的界限的象征,标志着家园与陆地无力同周围的大海相抗衡。g
两首诗不仅形象体系构成了重复,结构也形成了重复。《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故事开展的背景是海边,破旧的小屋,老头儿撒网打鱼,老太婆纺线,一切处于一种素朴、原始自然的状态,经历了看似日新月异的繁华与辉煌后,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原点。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高楼”“花园”与“皇宫”消失了,依旧是只有“破旧的小屋”点缀的人烟稀少的海边。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闭环结构。《铜骑士》中,长诗的开头也是地处偏远、湮没无闻的原始混沌的自然环境:“可怜的小舟,孤零零地在波涛上摇荡。在长满藓苔泥泞的岸上,到处是穷苦的芬兰人的安息所,一点一点的小房;而深藏在云雾中的阳光,从来没有照耀过的森林,在四处喧嚷。”而后是“北国的精华和奇迹”彼得堡城市的拔地而起,结尾是受到洪灾侵袭的城市,并最终向诗歌开篇所展现的贫苦生活回拢:“荒岛……没有长起一茎青草”,“一片荒芜,一切尽毁”,又回到如史前一般空旷的环境,同样形成一种环形结构。
“各种重复现象及其复杂的活动方式,是通向作品内核的秘密通道。”h两部作品的同一主题由此呈现,奢望征服自然,使自然屈服于人的意志必然会招致自然的敌视与惩罚。彼得大帝征服大海的梦想,在彼得堡这座海上之城的辉煌中得到短暂的实现后,被涅瓦河的洪水冲荡得破碎零落。老太婆妄图征服“自由自在的大海”,结果也遭到了大海主宰者的惩罚,“高楼”“花园”与“皇宫”如幻影一般展开收拢。老太婆的王国土崩瓦解,只留下一个破木盆,仿如整个彼得堡只剩下奠基者的塑像。诗人同时从祖国历史经验和流行于不同民族间的童话情节两个层面对权力与自然力、皇宫与沿岸、文明与自然进行了审视i,同一主题在不同的文本中得到重复。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与《铜骑士》构成的互文性重复,使得该诗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仅是讽刺贪婪的富有教益的童话诗,其中更暗含着诗人对权力与自然、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审视。互文性重复使得作品解读本身成为一种阐释的过程而非确定终极意义的行为,诗歌由此也具有了无限的魅力。
abh〔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前言,第7页。
c〔美〕斯蒂·汤普森:《民间故事——活的艺术》,陈晓红译,北京大学民俗学会编:《北大民俗通讯》1986年第14期,第34页。
d祝秀丽:《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第49页。
e程正民:《文本的结构和意义的生成——洛特曼的结构诗学》,《文化与诗学》2012年第2期,第244页。
fgi米·爱普施坦:《铜骑士与小金鱼——普希金两位一体的长诗与童话》,李志强译,《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1期,第40页,第36页,第40页。
参考文献:
[1]肖马,吴笛.普希金全集[M].余振,谷羽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米·愛普施坦·铜骑士与小金鱼——普希金两位一体的长诗与童话[J].李志强译.俄罗斯文艺,2009(1).
[4]祝秀丽.重复与变化:重复律的双重特征[J].民间文化论坛,2006(5).
[5]程正民.文本的结构和意义的生成——洛特曼的结构诗学[J].文化与诗学,2012(2).
作 者: 赵娟,仙桃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少雄,仙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比较研究。
编 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