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碎”为“联” 化“碎”为“整”

2021-12-20 18:44杨萌涂敏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杨萌 涂敏华

摘 要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必备能力,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碎片化阅读”俨然已经成为高中生喜爱的阅读方式之一。但“碎片化阅读”的弊端非常明显,它使得学生的阅读倾向更加娱乐化、轻松化,影响学生阅读的注意力,破坏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不利于文本细读。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本文从“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和对学生阅读的消极影响两方面出发,为教师提出了三条解决“碎片化阅读”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碎片化阅读;阅读能力;阅读策略

“碎片化阅读”是由传播学领域延伸出来的。林凌在《网络传播媒介导论》说到:“许多网名便逐渐习惯了匆匆忙忙的进行‘碎片化’阅读,呈现出一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心理特征,以及信息需求点到为止式的肤浅化、表面化倾向。”林文彪提出:“碎片化阅读是描述信息传播与获取情况的形象说法,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原典内容的碎片化,二是相对于连续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张文亮指出:“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同时,碎片化主要分为信息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三方面。”卢玉红、赵冬湘则认为: “碎片化阅读可以理解为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阅读终端,在短暂的、零碎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进行阅读,是一种获取短小信息或知识的阅读模式。”

学者们都各有见解,并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碎片化阅读”的确切结论,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不断丰富了“碎片化阅读”的概念。他们不仅提到了碎片化阅读内容的获取工具和途径,而且指出了碎片化阅读的一些本质特点。

“碎片化”最明显的就是信息的“碎片化”,这是人们在阅读信息时断断续续造成的,这就将完整的信息割裂成小段信息。当然,“碎片化”信息肯定不只是把大段信息分割成小段信息,而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在网络空间呈现指数式增长。信息源多样化,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注意力分散,对信息的接收的 “碎片化”趋势愈发明显。

经过分析笔者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它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载体,并使用手机、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作为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工具,“碎片化阅读”是时间的和信息的碎片化。

一、“碎片化阅读”对高中生的消极影响

“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大众阅读方式,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它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倾向、阅读注意力、阅读整体性和文本细读,接下来笔者将从这四点详细阐述其消极影响。

1.阅读倾向的娱乐化、轻松化

当今社会,就业、工作、升学等压力不断加重,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各种媒介绞尽脑汁来迎合大众的口味以此来获取更多利益。在这种环境下,阅读的质量令人堪忧。例如从受众面非常大的微博来说,它的信息更新极快,但是它的“热搜”功能基本上围绕的是明星。在闲暇时间,人们的阅读倾向也趋于娱乐化、轻松化,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们更喜欢信息可以以一种简短、幽默的形式呈现,这也是段子文化兴起的原因。“碎片化阅读”使得人们习惯性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吸收信息的状态,尤其是目前的媒体会通过用户资料和跟踪用户兴趣倾向,以此来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也使得人们接收的信息单一,重复率高。高中生又处于三观形成的關键期,他们对信息好坏的鉴别能力有限,即便是他们有鉴别能力,也很难有坚定的意志不受垃圾信息的污染。

2.“碎片化阅读”对阅读注意力的影响

由于“碎片化阅读”是间隙时间的阅读,断断续续,人们习惯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的信息,这样的阅读并不需要很强的注意力集中。碎片化阅读是依托新媒体去实现的,但是新媒体所呈现的文本都比较短小,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即时满足,却给不了人们像传统书籍一样的充实感。这样的阅读很难使学生有所收获,甚至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碎片化阅读”中的无意注意使用太多。这种无意注意既不设定目标,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是人不自觉的被事物吸引的状态。碎片化阅读看似方便高效,实际上在阅读时人们总是处在一个思绪混乱的状态。在这种糟糕的状态下,人们对于阅读的信息加工和整合都会有影响。碎片化阅读的无意注意使用太多,使得阅读活动散漫,效率低下。

其次,“碎片化阅读”造成了阅读思维的被动、堕化。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它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追求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得出不同角度的答案,更有创意的回答。可是碎片化阅读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方式,学生在阅读时会借助于新媒体所提供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由此拼凑成一个断断续续的文本,使得他们更趋向于直观的视听感受,缺少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留在脑海中的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声音和图画。不利于思维的培养,以至于无法独立思考,更遑论创新思维培养。

3.“碎片化阅读”破坏阅读的整体性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而碎片化阅读非常灵活跳跃,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完整的理解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依照文本的顺序阅读,阅读时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这样的阅读毫无章法,杂乱无序。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挑选文本中的部分来阅读,这样的阅读难免会断章取义,与文本的原义有所偏差,产生误读现象,这就使得阅读的意义丧失了。

4.“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文本细读

“碎片化阅读”的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使得学生文本细读能力下降。首先,“碎片化阅读”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使得学生可以便捷地得到更多更广的阅读资源,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这原本时是一件好事,但是学生的选择是根据其兴趣使然,阅读范围难免狭窄,加上互联网的推送功能,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其单一的兴趣范围内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其次,“碎片化阅读”是集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被其中精美的插图,炫彩的视频所吸引,这样的阅读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动力,却也存在很大问题学生无需经过对文字的思考、想象就能得到文本的大概内容,缺少对文本的分析,与文本的不再是对话状态,而是单纯接受。

二 、“碎片化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

“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辅导学生,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探究型阅读和创造型阅读的能力。接下来笔者将从主题式阅读、评鉴式阅读和经典篇目这三个方面从发,为如何解决“碎片化阅读”的弊端提供有效策略。

1.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一个主题,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主要有两种主题式的阅读方法。

其一是单篇文章的主题式探究。教师来给定一个主题,学生从这个主题的不同角度来提问,以此来进行整体主题探究。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教师确定文章主题是“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让学生根据这个思考讨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发散思维,找到更多的答案。有些同学是从大自然的美景来探究“乐”字,有些同学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探究其独特之处,有些同学从“人之乐”和“太守之乐”两方面来探究“乐”的不同。这些探究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主题所引发,那就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要勤政爱民,实现滁州的繁荣安康。

其二是群文阅读主题式探究。比如,以“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为主题,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选择几个相似的人物,如阿Q和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和潘金莲等,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些典型人物的特点,分析人物刻画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写作都会有大的进步。

为什么要用主题式的阅读呢?首先,让学生目的的从不同角度细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从文本细读中学习到许多文学理论知识,懂得如何分析文本,品味文字,解决因为“碎片化阅读”而带来的文本细读时的文字感受减弱的问题。其次,通过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获得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多进行一些整本书阅读。除此之外,这种主题式的阅读式需要学生自己或者是教师来提供角度和主题,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使用有意注意,思维主动积极的去寻求答案。

2.三种评鉴,化碎为“联”

“碎片化阅读”要依托互联网,阅读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单纯文字阅读,阅读时伴随着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些都可以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一就是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学生阅读时过于关注于文本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信息以点状分布,学生阅读过程就会不连贯,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问题二就是会影响文本细读。人在阅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图片、视频来理解文本,这样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学生缺乏文本细读。为了解决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整体性和文本细读上的缺失,可以采用三种评鉴的方法去突破,从而化碎为“联”。

首先,通过评鉴方式来切入文本。从整个文本出发,进行精准的评鉴,作为阅读切入的關键点,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文字或对文本进行分析推理,证明该评鉴的合理性,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比如苏轼曾评价王维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苏轼的评价让学生们来评价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学生在品味中便会发现王维诗境中有远景、近景多种景色,冷色、暖色不同色调,仰视、俯视多种视角,诗歌将人声、水声,绘画美、音乐美和诗歌美充分结合,营造出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学生从文本细读中印证苏轼的评鉴。教师还应该围绕着苏轼的评价拓展开来,通过引导学生王维的其他诗歌阅读促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这样以评鉴方式来切入文章,其一可以使得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相联系,因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几乎渗透到他每部作品,他的每部作品的创作方法也有相似之处,通过评鉴切入可以将他的作品相联系,从而化碎为“联”。其二可以使得学生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不会在阅读中迷失方向,能够保持清醒,集中注意,使用更多的有意注意,避免浪费时间的无意注意,积极主动地去细读分析文本,验证评鉴,甚至发现创新,提高效率,感受来自文字的魅力,阅读后的获得感更高。

其次,以评鉴方式推进。在阅读前向学生提供点评参考,让学生思考这些点评是否合理,理解这些点评的意味,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角度,用来推进文本的阅读,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用王国维的:“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导入文本,接着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用王世贞的评价:“花间犹伤促碎,至南唐李王父子而妙矣。” 以此来展开对文本的细读。

最后,以评鉴方式设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列举处不同名家评鉴的不同观点,展示对同一主题的多方位的看法,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关于“用典”这个主题,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位典型的诗人和词人,其一是李商隐,其二是辛弃疾。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他的词中常化用经史子集,成词成句的地方俯拾皆是,用典非常贴切很是符合“材富则约以用之”。辛弃疾的用典得到了到大多数人的赞赏,与他相反李商隐的诗作用典却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倒不是说他用典随意,而是他创作非常认真,每次创作都几乎翻遍书籍,被人笑称为“獭祭鱼”。听这个外号,就知道带有贬义,认为他虽然博学却用典深奥难懂。王士桢曾经评价他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通过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作家“用典”这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从两位作家的作品里探究品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多进行文本细读,从阅读分析中体会不同作家的风格和魅力。

用这三种不同的评鉴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角度,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以这三种评鉴方式来化“碎”为网,以评鉴方式切入可以使得学生抓住重点,集中注意去细读诗人的文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这位诗人的作品串联起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方法的全面认识,形成对诗人的系统认识;以评鉴方式推进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评鉴,达到对文本更深层次理解的目的,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对文本的全面认识,甚至可以举一反三的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评鉴方式设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这三种品鉴方式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一系列作品联系起来分析,不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比较,以整体的阅读,达到化碎为“联”的目的。

3.利用经典篇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品味

“碎片化閱读”这种阅读方式和互联网密切相关,互联网的丰富性的确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也出现很多问题。

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息息相关,而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容易被搞笑轻松的信息吸引,导致阅读能力和阅读审美的低下。就拿现在网络上流行“微小说”“段子”等文化都尽量的迎合大众的口味。如此一来人们的阅读量减少了,损害人阅读的品质,造成人的阅读能力衰退。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文本细读。“碎片化阅读”有着时间碎片化、文本碎片化、阅读的浅显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没有做到文本细读,对文本缺乏思考,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方式指导下阅读方法很难得到训练,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用经典篇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经典篇目是许多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果,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得到广大学者认可的,难以超越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规范性是网络快销文化下的作品无法取代的,它们不仅有良好的语言规范,更可以在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上有引领作用。

用经典作品为“碎片化阅读”中存在的网络文学、电子读物引领,为沉迷其中的读者指明了方向。高中生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在对文本优劣的判断上仍然有所欠缺,阅读经典篇目可以为他们分辨文本的优劣树下标杆,改变他们的阅读倾向,在阅读上有更高的层次追求,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趣味、阅读能力,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价值取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也是有一定的策略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可以接触到经典作品的机会几乎都是依靠课堂的学习,目前的时代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渠道可以获取经典作品的资源,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热爱经典作品。首先,教师自己要多阅读经典,去发现经典作品中的教学、审美等方面的价值,通过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展示经典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使学生自觉阅读经典。其次,虽然网络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阅读的资源,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节约时间和选择正确的阅读版本,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阅读的链接和网络资源。最后,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为学生推荐和课文作品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完全可以再为学生拓展阅读他的《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要求学生课下文本细读,自己分析其内容。要注意的是这种拓展要有度,贵在精不在多。

教师推荐的作品不仅是要经典,而且其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过于深奥会使得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过于简单也会失去思考性。最好是推荐的经典作品若能和当下热点问题、社会现状相沟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经典作品的价值,纠正学生娱乐化、轻松化的阅读倾向。

三、 结语

教师要明确“碎片化阅读”优化的必要性,秉持化“碎”为“整”原则,改变学生固化的碎片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碎片阅读的正确用法。“碎片化阅读”所产生的问题除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外,还需要教育体制的变革、教学理念的转变、社会阅读环境的改善和学生阅读时的自我监督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通联: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