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能听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声音,但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趋于沉默,学习成绩也比较差,这一类学生被称为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认识出现学困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其学习自信,关注其心理成长,在促进其学习进步的基础上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立足于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就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班级里的学困生转化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33-02
在同一个班集体里,由于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悟性以及性格等都有差别,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其学习能力不同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交流,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对学困生的关注和培养,这让学困生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及时且重点关注学困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跟进指导,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建立学习自信,进而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形成原因
从当前的大数据调查结果来看,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环境、个人爱好、教师教学等相关。首先,部分家长仍旧存在成绩为先的想法,不仅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挪用到分值较高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中,而且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也要求学生以背诵的形式来应付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造成影响。其次,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对枯燥,有的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教材从来不闻不问,导致其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较为欠缺,这是形成道德与法治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
1.结合课堂内容,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根据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的学困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思想和意识没有真正进入课堂。针对这个问题,现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予学困生参与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上课时多与其交流和探讨,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如在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教师要抓住这节课讲述学生和教师之间如何交流的主要内容。在上课前教师要先从班里学困生的特点出发,从如何走近学困生、如何与学困生正常交流来设置教学方案。教师可先以学生熟悉的内容来导出课堂内容,如课堂的教与学等,然后逐步过渡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系统地给学生输出教材内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要求一些学困生向自己提问题,要依据教材内容或者课堂讲述的内容来提,但是不限问题的形式。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知道如何跟教师交流,也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害怕和教师说话等。对于学生的疑虑,教师要及时给出答案,如可以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逐渐增加彼此的了解,同时注意互相尊重、认可,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等,要在促使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给其输出如何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的方法,从而让学困生融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内容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2.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有的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学习状态不好,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自信。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来引导学困生参与,由易到难地输出一些问题,注重让学困生来回答,以此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
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一课时,课前教师要从学困生的角度结合课堂内容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注意以问题的形式逐步导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在上课时教师可先抛出基础性的问题:生命能永恒吗?并点名让学困生来回答。这对学困生来说十分简单,其会立马给出否定的答案。这时教师可接着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在给予学困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一般他们会给出要珍惜、爱护生命的答案。对此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并从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爱护生命以及采用何种实际措施来进行分析,同时以问题的形式继续给学困生导出生命的意义和如何绽放生命之花等知识性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困生,帮其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学习自信,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注重对学困生的鼓励和表扬,能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3.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关注学困生心理
与优等生相比,学困生或多或少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弃、厌烦、畏惧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学困生健康乐观地学习。
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教师可从人生的成長轨迹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逐步给学困生渗透“人生非一帆风顺的”思想,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然后,教师可逐步过渡到学困生的学习上,注重就学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述。如有的学生由于一次考试成绩较差,就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有的学生因为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厌烦情绪等。对此,教师都要及时了解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切合实际来解决。如对于前者,教师可给其渗透“失败乃成功之母”“发现错误是好事”的理念;对于后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其交流探讨,并及时对其渗透学习的重要性等,以此来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来总结和归纳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能有效改善学困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
4.完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学困生在知识理解、问题解答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要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促进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以此推动学困生的高效转化。
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由于有的学生喜欢法律,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接触不到法律,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可将课堂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对于法律意识淡薄的学生,教师可系统地给其灌输法律基础知识,并让其了解如何正确应用法律知识;对于法律知识掌握较多的学生,教师可让其成立小组来简单分析案件或者评论辨析,通过辩论提升课堂活力以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帮助其完善知识框架和提高法律素养,同时给优等生提示,有效促进全班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身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应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来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借助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关注学困生对热点内容的解读,教师要予以指导,以强化其道德与法治意识。
如在教学《维护社会公平》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先搜集近期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从课堂内容出发先对其作以大致的梳理和分析。教师在上课时可先给学生全面讲述课堂内容,包括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社会公平现象及其意义等。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教师可摆出社会热点事件,如高铁霸座事件、高考舞弊事件等,在PPT上给学生呈现较为详细的资料后,让学生分别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如事件主人公有哪些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公平性有什么影响等。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可分别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予以提示,注重让学困生能够理清头绪和思路,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借助社会热点事件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有效提升其道德与法律素养。
综上所述,学困生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这与其学习和成长情况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根据其实际特点来制定合理的转化策略,注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自信的建立,适时给出相应的指导,在不断优化学困生学习成效的基础上提升其道德与法治修养,进而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裕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42-43.
[2] 朱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好日子, 2019(17):26.
[3] 覃常春.初中道德與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34.
[4] 叶华东.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困生成因[J].数码设计(上),2019(2):271-272.
(责任编辑 谭斯陌)